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夏国良

双月刊

1009-508X

010-62732619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管理干部。欢迎有关单位及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订阅。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的白羽肉鸡体重估测算法

    庄超沈明霞刘龙申姚文...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规模化肉鸡养殖生产中,传统肉鸡称重方法易造成应激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和机器视觉技术的非接触式肉鸡体重估测方法.应用深度相机采集白羽肉鸡的红外图像和深度信息,以目标识别算法YOLOv3和卷积网络分割算法FCN(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为基础构建肉鸡区域提取模型,YOLOv3和FCN模型的查准率分别为98.1%和97.8%,查全率100%;结合肉鸡的深度信息,提取肉鸡投影面积等相关特征,构建多种回归算法,训练并调整优化肉鸡体重估测模型,ABR(Adaboost regressor)模型在测试集上达到最优的估测效果,该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5,绝对误差为0.01~0.32 kg.本研究的非接触式的肉鸡体重估测模型能较好的预测肉鸡体重,为实际生产环境中肉鸡自动称重提供了技术支持.

    肉鸡体重图像处理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回归模型

    生鲜农产品多车型冷链物流车辆路径优化

    李军涛刘明月刘朋飞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冷链物流配送系统中总成本较高以及车辆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在考虑拥堵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以包含碳排放在内的配送总成本最小化和客户满意度最大化为总 目标的多车型路径优化模型.采用 自适应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带有时间窗的冷链物流路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配送总成本和客户满意度被视为同等重要的前提下,与采用配送总成本最低的单车型相比,多车型配送的满意度提高1.28%,总 目标降低31.40%;与采用满意度最高的单车型相比,多车型的配送总成本降低20.01%,总 目标降低38.80%.因此,在上述前提下,多车型相比单车型配送更具优越性.2)与采用传统遗传算法相比,自适应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在配送总成本上降低3.52%,满意度提高29.54%,且能较快求得最优解,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3)根据模型参数对各目标函数值的影响分析可得,适当的定价可提高满意度,降低碳排放量和货损成本;保质期的增长虽然降低了货损成本,但是会增加制冷成本和时间窗惩罚成本;生鲜农产品对时间敏感度的增加,会增大货损成本,但时间敏感度与配送总成本不成正相关.

    冷链物流多车型拥堵指数碳排放车辆路径优化

    加工肉制品适用风味代盐剂的配方设计与优化

    张莹张一凡王世博周幸...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适用于加工肉制品的风味代盐剂配方,通过感官评价员的筛选以及感官试验评分标准控制,构建适用于咸味鉴评的感官评价体系;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及响应面优化试验在水溶液体系中对代盐剂进行筛选及复配,进一步在代盐剂溶液体系中对风味改良剂进行筛选及复合配方的优化.结果表明:适用于加工肉制品的风味代盐剂最优配方各成分在水溶液体系中的质量浓度为:氯化钾3.5 g/L、抗坏血酸钙2.5 g/L、谷氨酸钙0.3 g/L、天冬氨酸0.04 g/L、甘草素0.03 g/L以及鸟苷酸0.04 g/L.该风味代盐剂配方的综合口感评分为8.90,咸味口感与食盐较为接近且苦味异味不明显,可以应用在肉制品加工行业.

    代盐剂加工肉制品配方设计配方优化

    玉米种肥同穴与膜下滴灌一体机的设计与试验

    曲浩石林榕辛尚龙赵武云...
    13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河西灌区玉米种植过程中水肥利用率及播种效率低下的问题,设计一种玉米种肥同穴与膜下滴灌一体播种机.该机具由有机肥排肥装置、滴灌铺设装置、地膜铺设装置、排沙装置、膜上覆土装置和播种装置等6部分组成.根据农艺种植要求对机具的关键装置进行理论分析,确定正常工作时机具匹配的施肥装置、播种装置和覆沙装置的合理容积;确定穴播器和排肥器的外形尺寸;通过Adams分析软件验证了机具种肥同穴的可行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机具前进速度为0.55 m/s时,空穴率为0.9%、穴粒数合格率92.3%、膜下播种深度合格率97.8%.样机能够一次性完成施肥、滴灌带铺设、覆膜、覆沙、播种、覆土等工序,实现了旱区玉米的种肥同穴与膜下滴灌的栽培且满足覆膜穴播机技术要求.

    玉米旱区种肥同穴播种机膜下滴灌

    温室多层立体栽培联合补光对生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方慧程瑞锋伍纲仝宇欣...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温室单层栽培模式空间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的问题,以阿奎诺生菜为研究对象,探究温室多层立体栽培结合人工补光模式对生菜产量、品质及电能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栽培架中层和下层补光处理能显著提高生菜总干物质量.中、下层补光处理下,每增加1%日光照累积量(Daily light integral,DLI),单位面积产量分别增加0.6%和0.8%.栽培架中层补光处理、下层补光处理和对照上层不补光处理叶片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比中层和下层不补光处理更小,即叶片更厚.高光强下生长的叶片在光合能力及光化学成分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补光处理下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高于不补光处理.在补光处理下虽然耗电量增加了,但生菜产量也明显提高了,补光处理下的投入/产出值与栽培架最上层不补光处理差异不显著为0.08~0.09 kW·h/g,但均明显高于中、下层不补光处理的0.2~0.3 kW·h/g,而且温室中采用3层栽培模式后,空间利用率提高了2倍.

    温室补光太阳能生菜品质耗电量

    基于区域协同的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框架构建及其测算

    温良友张蚌蚌孔祥斌党昱譞...
    155-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构建国家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创建国家层面的耕地保护补偿框架,测算耕地保护补偿价值,本研究基于生态补偿理论和发展权理论,通过构建耕地保护补偿分析框架,采用国家统计数据,运用生态补偿测算方法和发展权测算方法,从国家层面对耕地保护补偿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看,耕地面积存在盈余,盈余面积为1 267.89万hm2;耕地赤字省份和盈余省份各13个,其他为耕地平衡省份;2)耕地生态补偿总支付额为474.52亿元,总受偿金额为355.15亿元;耕地生态补偿的受偿省份和支付省份均为13个;3)全国现实耕地发展权价值为84.85万元/hm2,高于全国平均的现实耕地发展权价值的省份有8个,低于全国平均的现实耕地发展权价值的省份有23个;4)耕地保护补偿价值是耕地生态补偿价值、未来占用耕地数量与单位面积耕地发展权价值的乘积之和,最终确定耕地保护补偿每年的给付标准.

    耕地保护补偿区域协同补偿理论

    基于感知价值的东北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

    王淇韬郭翔宇刘二阳
    172-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破解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困局,本研究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了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的733份农户调研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感知价值是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权衡的结果,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分别有正向和负向影响;感知利益和风险由多个维度构成,各维度感知利益和风险对总体感知利益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分别为:感知经济利益>感知生态利益>感知社会利益;感知技术风险>感知经济风险>感知情境风险;感知利益、感知风险、感知价值与技术采用意愿和行为存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关系,感知利益对感知价值和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感知风险对二者的影响,但感知风险对感知行为的影响>感知利益对其的影响.鉴于此,从提升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利益感知和降低风险感知的角度提出建议,引导东北黑土区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感知价值农户行为技术采用保护性耕作东北黑土区

    基于生态位的鄱阳湖平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障碍因子诊断

    夏敏峰余慧敏李爽但承龙...
    182-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识别耕地的限制因素提高耕地建设效率,以鄱阳湖平原区南昌县为研究区,引入生态位理论,将生态位模型与指标偏离度相结合,构建基于生态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并结合木桶原理进行研究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南昌县耕地自然质量障碍度处于0.20~1.00,总体较低;全县田间基础设施障碍度为0.10~1.00,整体偏低;全县景观格局、区位条件、便利程度障碍度均为0~1.00,景观格局、区位条件总体而言一般,便利程度整体上较好;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障碍度处于0.30~1.00,仅有12.45%的障碍度≤0.50,整体上障碍度较高.因此,基于生态位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可以精准识别研究区的耕地障碍度现状,揭示研究区耕地的自然质量、田间基础设施、景观格局、区位条件、便利程度方面的不同状态,为区域高标准农田的整治与建设提供思路.

    土地评价高标准农田生态位障碍因子鄱阳湖平原

    山区县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豫西登封市为例

    贾琦
    19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豫西山区典型县域河南省登封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9年4期遥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并提取各期土地利用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功能,划分一级和二级土地类型,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转移的生态贡献率、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探讨登封市"三生"空间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9年,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和牧草生态用地持续减少,而城镇生活用地、乡村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增幅明显,城镇生活用地增幅最高.2)一 方面导致登封市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恶化的原因为低质量区面积持续扩张,研究期内面积由228.96增至256.41 km2;另一方面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原因主要为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水域生态用地,以及牧草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生态用地.总体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远高于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重心主要分布在东金店乡,研究期内持续向西北方向转移.3)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其中,"高-高"型区域集聚在北部的嵩山和南部大熊山等山区,"低-低"型聚集区多分布在登封市区及大冶镇—阳城工业区形成的工业走廊沿线.综上,该研究可为豫西山区"三生"空间优化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同类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登封市

    基于CiteSpace的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热点与趋势

    陈甜倩高阳冯喆杨杨...
    204-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土壤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厘清相关生态系统服务演变趋势,对土壤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领域1 617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提供的相关文献引文信息,应用CiteSpace软件,采取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发分析,结合文献共被引分析,揭示土壤相关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历程和发展现状,分析其研究前沿与趋势.结果表明:1)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历经了起步(1997-2008年)、概念及研究体系初步形成(2009-2013年)、稳定发展(2014-2015年)和深入探索(2016-2020年)等4个阶段;2)研究热点起初以对土壤功能的探索和实用性研究为主,而后关注土壤微生物、农业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再逐步转向碳固存等调节服务的研究,现正朝着可持续管理路径探索的方向发展;3)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从早期借助生态系统服务常规范式,通过结合自身特色,已经逐步找到了相对独立的研究路径.在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将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管理决策是目前研究的前沿议题.

    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文献计量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