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夏国良

双月刊

1009-508X

010-62732619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管理干部。欢迎有关单位及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订阅。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玉米秸秆磷含量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建模研究

    李冬冬王浩瑛王蒙王铭...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建立玉米秸秆磷含量的快速定量分析模型,有利于植物养分利用效率和遗传育种研究.本研究选取了来源广泛的200份玉米自交系秸秆样品,结合近红外光谱仪在4 000~10 000 cm-1波段处测量的秸秆样品的光谱数据和钼锑抗比色法测量的样品磷浓度,分别用偏最小二乘(PLS)、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支持向量机(SVM)和回归树(RT)的方法,建立了玉米秸秆磷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5折交叉验证结果显示,PLS为最优建模方法,测试集预测值和真实值的相关系数(rtest)为0.80±0.05,训练集的拟合相关系数(rtraining)为0.97±0.03.将PLS与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结合来优化模型,在11种预处理方法中,归一化以及平滑化的预处理方法效果最好,rtest均为0.80±0.05,与原始光谱数据相比相关性并未显著提高.随着训练集个体的增加,预测准确性不断提高,当训练集和验证集比例为8∶2时,预测相关系数为0.80,与留一法的预测相关系数(0.81)相当.综上,PLS建立的玉米秸秆磷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可用于育种或者遗传学研究中磷含量的测定.

    近红外光谱磷含量偏最小二乘玉米秸秆

    全球禾-豆生产系统作物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胡忆雨邹军吴尧王小慧...
    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作物多样性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利用规模优势指数等方法系统分析1961-2017年全球主要禾本科与豆科作物生产和农业投入等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7年,全球玉米和水稻收获面积显著增加,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主要禾本科作物规模优势指数呈上升趋势;大豆是全球种植规模最大的豆科作物,1961-2017年来大豆收获面积显著增加,南美洲和北美洲的豆科作物规模优势指数呈上升趋势;全球主要禾本科和豆科作物产量和单产水平均显著提高.2)2002-2017年,全球农业生产中氮肥、磷肥、钾肥和农药投入总量均明显增加,其中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地区)农业生产投入总量最大.3)2002-2017年,在主要禾本科作物规模优势明显地区,主要禾本科作物规模优势指数的增加会导致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投入量显著提高,而豆科作物规模优势指数的增加会使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投入量显著减小.因此,在中国等主要禾本科作物多样性指数大的地区,可适当提高豆科作物多样性对于减少化肥农药投入、提升作物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禾本科作物豆科作物种植结构作物多样性规模优势指数

    燕麦与豆科作物间作的产量、经济效益与碳足迹分析

    马怀英王上杨亚东冯晓敏...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最佳的燕麦与豆科作物间作模式,基于2011-2014年大田试验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燕麦‖绿豆、燕麦‖花生与燕麦‖大豆3种间作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与碳足迹.研究表明,3种间作模式均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其中燕麦‖花生和燕麦‖大豆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41和1.46,比燕麦‖绿豆高18.5%和22.7%.与燕麦‖绿豆和燕麦‖花生相比,燕麦‖大豆在年际间具有更高的产量稳定性.在3种间作模式中,燕麦与绿豆、花生和大豆3种作物间作的竞争力分别为0.13、0.65和-0.96.燕麦‖花生和燕麦‖大豆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分别为1 703.2和1 661.2 kg/hm2,比燕麦‖绿豆低18.6%和20.6%.燕麦‖绿豆、燕麦‖花生和燕麦‖大豆的单位当量产量碳足迹分别为0.59、0.35和0.31 kg/kg.燕麦‖花生和燕麦‖大豆的经济效益分别为12 015和13 673元/hm2,分别比燕麦‖绿豆高59.5%和81.5%.综合分析认为,燕麦‖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碳足迹较低,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燕麦豆科作物间作经济效益碳足迹

    气候变暖对西藏林芝地区作物生产的影响

    次仁央金吴尧陈阜卓嘎...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气候变化对林芝地区主要作物生产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为研究区,选择冬小麦、玉米、春青稞和春油菜4种主要农作物,通过划分喜温和喜凉作物不同生长季,分析1981-2018年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及产量变化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1)林芝地区作物生长季气温呈极显著的增暖趋势,生长季气温以0.35℃/10年的速率显著增加,且喜凉作物生长季增温更加显著;秋播作物、小春作物和大春作物生长季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34、0.30和0.26℃/10年的速率显著(P<0.05)升高;作物生长季年平均降水量呈现较大的波动性特征.2)受气候变暖影响,林芝地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物候期均呈延长趋势,并且喜凉作物的物候期延长趋势较喜温作物显著,以5.43~11.7 d/10年的速率延长.3)林芝地区作物结构变化表现为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传统喜凉麦类作物面积减少;不同作物单产变化较为复杂,总体表现为喜温作物玉米单产增加,春青稞和冬小麦等喜凉作物单产有所降低.气候变暖背景下,林芝地区4种主要作物生长季增温显著,物候期延长显著,伴随喜温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喜凉作物种植面积呈萎缩趋势.未来应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和土地资源,稳定作物生产的同时注意防范气候波动引起的自然灾害风险.

    气候变暖作物生产物候期种植结构西藏林芝

    主季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高粱再生产量的影响

    周瑜李泽碧张亚勤吴毓...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主季高粱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高粱再生产量的影响,以'晋渝糯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8.25万(LD)、10.5万(MD)和12.75万株/hm2(HD)和3个施氮水平120(LN)、150(MN)和225 kg/hm2(HN),测定再生季高粱再生力、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再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再生芽数和芽长随主季高粱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再生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加密度显著降低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施氮肥降低叶片和茎鞘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再生高粱产量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HD分别比LD、MD的2年平均产量高17.82%和1.49%,HN分别比LN、MN的2年平均产量高24.23%和14.72%.单穗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在不同密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重庆市主季高粱种植密度12.75万株/hm2和施氮量225 kg/hm2可获得较高再生产量.

    高粱种植密度施氮量再生力再生产量

    利用小RNA深度测序快速鉴定草莓病毒

    何成勇高德航范灵姣邢飞...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毒侵染直接影响草莓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快速检测及鉴定病毒是病毒防治的前提.本研究以'丰香'草莓和'哈尼'草莓为试材,利用小RNA(sRNA)测序结合RT-PCR技术对2种栽培草莓品种中存在的病毒进行了研究.对sRNA测序结果进行组装和注释,结果表明:在混合样品中共有242个contigs比对到5种草莓病毒,分别为草莓白化病毒(strawberry pallidosis associated virus,SPaV)、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V)、草莓毛形病毒3(strawberry crinivirus 3,SCrV 3)和草莓毛形病毒4(strawberry crinivirus 4,SCrV 4).利用RT-PCR技术对sRNA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SMoV、SVBV和SCrV 3在'丰香'草莓和'哈尼'草莓中均检测到,而SPaV和SCrV 4只在'哈尼'草莓样品中检测到.本研究利用sRNA测序技术鉴定了2个草莓品种中存在的病毒,首次在我国生产的同一个草莓品种中检测到5种病毒,为草莓病毒的检测和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草莓sRNA测序草莓白化病毒草莓毛形病毒RT-PCR

    氮素和红蓝复合光配比对苋菜幼苗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陈何王乐赵春丽肖昉...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苋菜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对不同铵硝配比及红蓝复合光配比调控氮代谢的响应,采用RT-PCR结合qRT-PCR的方法从大红苋菜中克隆出一个NiR基因,命名为AtrNiR(GenBank登录号:MT374155),对其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并测定材料NiR酶活性.结果表明:1)苋菜AtrNiR基因含一个1 785 bp开放阅读框,编码594个氨基酸;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苋菜AtrNiR的蛋白分子式为C2937H4692N828O873S28,相对分子质量为66.47 ku,AtrNiR为亲水性较强的蛋白;3)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苋菜AtrNiR蛋白序列与甜菜、藜麦和菠菜的NiR蛋白同源性最高,具有类似的功能;4)苋菜幼苗NiR酶含量分析表明,不同铵硝配比处理3 d时,硝态氮(NH4+-N)与铵态氮(NO3--N)摩尔比值为10∶0时NiR酶活性最高,处理6 d时,NH4+-N与NO3--N摩尔比值为3∶7时NiR酶活性最高;不同红蓝光配比处理3 d时,红光(Red)∶蓝光(Blue)=2∶8处理下NiR酶活性最高,可见,NO3--N和蓝光能提高苋菜幼苗NiR酶活性;5)qRT-PCR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铵硝配比处理3 d时,NH4+-N与NO3--N摩尔比值为5∶5时AtrNiR表达量最高;不同红蓝复合光配比处理3 d时,R∶B=2∶8处理下AtrNiR表达量最高.研究表明,适宜比例的氮素和红蓝复合光能提高AtrNiR转录水平,改善苋菜幼苗的氮代谢,为优质苋菜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苋菜亚硝酸还原酶酶活性基因克隆表达分析

    芽孢杆菌处理对柑桔苗木黄龙病抑制效果

    胡党振徐嫒媛于梦怡姜玲...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芽孢杆菌处理对柑桔苗木黄龙病的抑制效果,本研究对复合菌剂进行分离得到单菌落,对No.4菌株进行细菌纯培养鉴定,通过序列测定确定其分类地位,并采用固体发酵方法制备菌剂,用该菌剂对3个品种的盆栽苗木进行灌根处理.结果表明:No.4菌株属芽孢杆菌属,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通过16S rDNA和recA基因测序分析,证明该No.4菌株与贝莱斯芽孢杆菌同源性达93%;该菌剂灌根21次时,'沃柑'和'沙糖橘'黄龙病阳性率由处理前的100%分别降低至50%和75%,而对照样品的阳性率均保持不变;No.4菌剂处理能促进'沃柑'、'沙糖橘'和南丰蜜橘3个品种的新生根系增多,褐变根系减少;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观察表明:南丰蜜橘韧皮部杆菌造成根系褐变,染病植株根系的表皮细胞易产生木栓化,表皮细胞上翘,内皮层产生空洞,结构破坏;No.4菌剂处理后,病原诱导启动子GST1及转录因子WRKY22和WRKY24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提高.可见,No.4菌剂对柑桔苗木黄龙病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效果,对褐变根系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贝莱斯芽孢杆菌韧皮部杆菌实时定量根系褐变抗性基因

    动植物环状RNA研究进展与展望

    孙铭阳李永光徐世强梅瑜...
    8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植物环状RNA(Circular RNAs)的研究进程,利用文献综述法检索近三年(2018-2020)发表的环状RNA文献,从功能发挥、研究手段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分别对动物和植物环状RNA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讨论.结果表明:环状RNA可作为竞争性内源RNA与microRNAs(MiRNAs)特异性结合,间接调控蛋白表达水平.其还可调节来源基因的转录效率、滚环式翻译多肽及作为蛋白支架调控细胞进程.截止目前,临床有关环状RNA的研究最为深入;经过潜在诊断、预断和治疗方法评估后,环状RNA有望成为诊疗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而植物环状RNA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激素刺激及逆境胁迫等条件下也展现出丰富的差异表达模式,初步体现其功能的多样性.但与动物环状RNA的研究深度相比,植物环状RNA研究还处于兴起阶段,与植物环状RNA相关的数据库和分析工具还有待开发.综上,本文重点评述动植物体内不同类型环状RNA在生成机制、剪切识别位点、功能发挥及应用潜力上的特异性和同源性,讨论动植物环状RNA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深入开展植物环状RNA研究进行展望.

    环状RNA生物合成功能发挥研究手段应用潜力

    高产奶牛适宜干奶期长度研究进展

    陈俊材黄国灏董国忠
    10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缩短或取消干奶期在高产奶牛生产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本文主要分析了2003-2020年有关干奶期长度对奶牛的泌乳、健康、繁殖力和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文献.结果表明:1)缩短干奶期至30 d或取消干奶期可导致下一周期泌乳量下降,但分娩前额外的产奶量可部分弥补产奶损失.2)缩短或取消干奶期可显著改善奶牛泌乳初期的能量负平衡问题,且缓解由能量负平衡导致的代谢紊乱,提高奶牛繁殖力.奶牛健康水平和繁殖力提高带来的收益,可部分弥补产奶量降低带来的经济损失.3)缩短或取消干奶期对犊牛健康水平无显著影响.目前该干奶策略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和应用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支撑,未来研究可聚焦于30或0 d干奶期相匹配的饲养管理策略研发,适宜干奶期长度预测模型的建立和干奶期乳腺退化和乳腺组织更新的分子机制探究,为将来奶牛适宜干奶期长度的研究提供参考,也为实际生产中奶牛干奶期长度选择提供依据.

    干奶期产奶量能量平衡繁殖力乳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