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夏国良

双月刊

1009-508X

010-62732619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管理干部。欢迎有关单位及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订阅。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国裸燕麦种植气候适宜性评价

    薄晓智石晓宇赵炯超林倩...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中国裸燕麦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利用MaxEnt模型,基于1991-2017年全国707个标准气象站点数据,结合裸燕麦地理分布信息,分析影响裸燕麦分布的气候指标并对裸燕麦潜在适宜区进行划分.结果 表明,从16个潜在气候因子中筛选出影响裸燕麦种植分布的4个主导气候因子,分别为:年降水量、年平均最低气温、日均温≥30℃日数和气温年较差;其最适宜阈值分别为302.7~462.8 mm、-3.5~1.0℃、2.3~21.1 d和29.2~37.4℃.MaxEnt模型模拟裸燕麦种植的气候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与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386.37×103、780.72×103、2593.53×103和5894.10×103 km2,分别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4.00%、8.09%、26.86%和61.05%.中国裸燕麦种植的气候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多数分布在华北和西北,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河北与山西两省的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南部以及青海省中东部,另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和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也有零星最适宜区分布.中国东北地区西部的适宜区面积辽阔,发展裸燕麦规模种植的潜力较高.

    裸燕麦气候适宜性MaxEnt模型潜在种植分布

    苗期短光照对三系杂交大豆及亲本育性的影响

    白志元杨玉花张瑞军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选育大豆强恢复系材料和探索培育育性稳定大豆杂交种的方法,采用14个代表性材料包括6个三系大豆杂交组合、2个不育系、2个保持系和4个恢复系,设置苗期短光照(SL)和正常光照(NL)处理,分析在2个光照处理下杂交大豆及亲本育性相关指标.结果 表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育性都高度稳定,不受苗期短光照的影响.不同杂交组合的育性出现显著差异,以'SXTH 3'、'SXTH 5'和'SXTH 21'恢复系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育性受苗期SL处理的影响较大,SL处理后植株几乎不结荚,表现出不育,杂交组合育性不稳定,'SXTH 3'、'SXTH 5'和'SXTH 21'为弱恢复系;以'SXTH 40'恢复系配制的2个杂交组合育性受苗期SL处理的影响较小,SL处理后植株仍能正常结实,表现可育,杂交组合育性稳定,'SXTH 40'为强恢复系.花粉可育率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短光照处理与花粉可育率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选育出强恢复系及育性稳定的大豆杂交种.

    杂交大豆短光照育性花粉可育率农艺性状

    长期施肥方式对双季稻根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石丽红李超唐海明文丽...
    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水稻根系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以1986-2018年的长期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2018-2019年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配施化肥(RF)和有机、无机肥配施(OM)4种施肥模式,对双季稻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变化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与MF和CK相比,RF和OM增加早、晚稻各个生育时期水稻根系的SOD、POD和CAT酶活性,降低其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各个生育时期,植株根系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根系活力由高到低早稻均为OM> RF> MF> CK,晚稻均为RF>OM>MF>CK.OM的水稻根系和茎叶干重均显著高于MF和CK.2个年份的早稻产量均以OM和RF为最高,分别比MF增加944.8~1143.2和435.9~516.1 kg/hm2;晚稻产量均以RF和OM为最高,分别比MF增加386.2~387.4和119.8~123.7 kg/hm2.因此,在湖南省双季稻生产中,长期采取有机肥、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化肥措施有利于提高水稻根系保护性酶活性和产量.

    施肥模式水稻根系干物质保护性酶产量

    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张晓庆王梓凡参木友白海花...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分析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及其综合利用现状,采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谷物、豆类、薯类和棉花等作物产量,结合作物秸秆系数,对2009-2018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进行测算.结果 表明:2009-2018年中国秸秆产量增加12672.54万t,年增长率为2.01%,其中玉米秸秆贡献最大;2018年中国秸秆产量分布总体呈现东部和北部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西部和南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低的特点;其中,河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产量高,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海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产量低;中国耕地秸秆单产总体呈三级阶梯状分布,高产量地区集中在第三阶梯.综上所述,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需加大研发秸秆"五化"(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秸秆基料化和秸秆原料化)利用核心关键技术,以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秸秆产量秸秆燃料秸秆肥料秸秆饲料秸秆建材

    河南省优质小麦适宜种植区及未来变化趋势

    余卫东杨君健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区域的影响,基于河南省113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历史气象数据、RCP情景模式输出的同时段模拟数据以及2001-2050年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数据,选取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全生育期≥0℃积温、3-4月辐射总量、3-4月雨日、5月降水量、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5月日最高气温≥32℃天数和5月辐射总量等8个气候指标来确定河南省优质小麦区划指标,结合台站经纬度和DEM信息,利用梯度距离反比法对各区划指标进行1 km网格推算,采用打分法分别确定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0年、2040年和2050年河南省强筋、中筋和弱筋优质小麦种植区域及面积比例.结果 表明:1)在现有种植制度和品种属性不变的情况下,RCP4.5和RCP8.5情景下,河南省2001-2050年优质强筋小麦适宜区面积比例将从基准时段(1971-2000年)的37.2%逐渐下降到13.0%以下;2)中筋适宜区面积比例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16.8%~22.9%;3)弱筋适宜种植区面积比例从6.1%,增加到11.6%~12.4%.综上,可通过调整播期和增强品种耐高温能力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的影响.

    优质小麦气候变化农业气候资源河南省

    安徽省中南部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研究

    岳伟陈曦邱坤王蓓蓓...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安徽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精度不高问题,基于安徽省中南部滁州、庐江、池州和宣城4个代表站历年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发育期及对应气象资料,采用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基于雨日和雨量的综合降水指数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和预测检验.结果 表明滁州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关键为始穗前5d至始穗后25 d、庐江为始穗前8d至始穗后20 d、池州为始穗前7d至始穗后24 d、宣城为始穗前4d至始穗后24 d.对建立的区域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和预测检验发现:滁州地区预测模型的拟合准确率和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6.8%和92.0%,庐江分别为87.6%和70.0%,池州分别为85.6%和88.0%,宣城分别为88.3%和84.0%.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区域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可用于安徽省中南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

    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降水安徽

    最热(冷)月时段温度作为农业种植区划指标的探讨

    马振玉姜会飞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农业区划中多以7月(1月)替代最热(冷)月的简单替代而导致的温度误差问题,探索最热(冷)月温度的准确统计方法.以宁夏银川地面气象站1951-2019年逐日气温数据为研究对象,31 d为月时长,采用农业气象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最热(冷)月时段起止日期和温度的年际变化.结果 表明:1)最热(冷)月发生时间多在7月(1月),多年平均最高(低)月平均温度发生在7月(1月);最热(冷)月时段起止时间分别跨越6月中旬--8月下旬和12月上旬--2月中旬.2)1951-2019年,最热月时段比7月温度最多高2.0℃,平均高0.5℃;最冷月时段比1月温度最多低4.6℃,平均低1.1℃.3)按世界气象组织WMO气候值30年统计标准,1951-2010年4个气候标准时段间,最热(冷)月时段起止日期相对稳定,温度呈升高趋势,最冷月时段升温幅度是最热月时段的近3倍.4)最热(冷)月时段温度气候预估准确率分别为92.1%和55.3%.因此,本研究中最热(冷)月时段温度统计方法准确测算了最热(冷)月时段起止日期和温度,对最热月时段温度预估准确率较高,但最冷月时段温度预估准确率仍有待提高.

    最热月最冷月滑动平均热均段冷均段

    硝磺草酮抗性菌株的筛选及抗性hppd基因的克隆表达

    张磊李林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高效抗除草剂的基因,提高转基因作物的应用能力,本研究使用含硝磺草酮的酪氨酸无机盐培养基(TMSM)平板筛选法,筛选得到一株能够耐受5000 μmol/L硝磺草酮的革兰氏阴性细菌MST-5,经过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根据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4-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HPPD)同源基因设计引物,从MST-5中克隆到编码HPPD的基因Sthppd,序列分析发现Sthppd序列长度为1071 bp,编码356个氨基酸.同源比对发现,StHPPD与已报道的HPPD相似性仅为47%~51%.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原核表达Sthppd并通过Co2+亲和层析纯化获得StHPPD纯蛋白,活性检测表明此蛋白具有4-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活性,抗性分析显示其对硝磺草酮具有较高的抗性,IC50为15.5 μmol/L,同时对其它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如苯吡唑草酮和二酮腈也有较强抗性,IC50分别达到10.8和28.2 μmol/L.StHPPD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最适pH为7.0,大部分金属离子和某些化学添加剂严重抑制StHPPD的活性,Fe3+、Mg2+和Urea对StHPPD酶活基本没有影响.综上,StHPPD具备较高硝磺草酮抗性,在构建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与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搭配在相关转基因作物的田间应用中,具有一定价值.

    硝磺草酮HPPD抗性菌株基因克隆除草剂抗性

    氮质量浓度对盆栽小菊'东篱秋心'干物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邱丹丹杨秀珍董南希李清清...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氮质量浓度对盆栽小菊(chrysanthemum×moriolium Ramat.)干物质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本研究以盆栽小菊'东篱秋心'为研究对象,以珍珠岩为栽培基质,设置不同氮质量浓度处理(40、120、180、240和350 mg/L)进行盆栽试验,统计分析各处理的干物质质量、养分含量、氮累积量和氮吸收效率等.结果 表明:在240 mg/L氮处理下,'东篱秋心'生长最好,花、叶和全株干物质质量最大,且与180 mg/L氮处理差异不显著;根冠比随氮质量浓度提高呈减小趋势;各器官氮含量和累积量均在350 mg/L氮处理下最大;花磷含量在240 mg/L氮处理下最大;花、叶和茎钾含量均在40 mg/L氮处理下最大;氮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氮质量浓度提高而减小.综合考虑,氮质量浓度为180~240 mg/L,对应的氮施用总量为270~360mg/株,可作为该品种氮肥施用量参考值.

    氮质量浓度盆栽小菊干物质氮磷钾养分

    基于SLAF-BSA技术的蝴蝶兰花底色关联SNP分子标记开发与验证

    肖文芳李佐陈和明吕复兵...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与蝴蝶兰花黄白底色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以'黄金豹'蝴蝶兰(♀)和'白天使'蝴蝶兰(♂)及其杂交后代为实验材料,选择33个分布在5个不同颜色分布类型组群中的黄色底色杂交后代和仅有的2个纯黄色个体作为黄色底色群体,35个分布在对应5个颜色分布类型组群中的白色底色杂交后代作为白色底色群体,分别提取DNA并等量混合后构建2个不同底色DNA混池,采用特异位点扩增片段测序(SLAF-seq)结合BSA技术,对与花底色密切相关的候选标记进行鉴定.结果 表明:共获得164874个SLAF标签,其中含21031个多态性SLAF标签,多态率为12.76%.SLAF标记在亲本中的平均序列深度为42×,在子代中的平均序列深度为46×.关联分析表明,在阈值>0.7455时,筛选得到15个与花底色相关的SLAF候选标记,具27个SNP位点.采用SNaPshot测序技术在2个亲本、11个子代和4个不同的种质资源中验证SNP位点,筛选发现,Marker35886和Marker70907的2个SNP位点与相关SLAF序列中的SNP位点一致,对花底色的鉴定准确率分别为66.67%和73.33%,组合准确率达93.33%.本研究筛选到的2个SNP位点可作为有效的分子标记位点在蝴蝶兰育种早期进行辅助选择.

    蝴蝶兰底色SLAF-BSAS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