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范云六

双月刊

1008-0864

nykjdb@163.com

010-8210611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是由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国家级综合学术期刊。本刊以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宗旨,主要报道农业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设置综述专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动态和信息交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及肥力因子的影响

    曾婷侯萌王耀彭博...
    193-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soil cellulase activity,SCA)和土壤肥力因子的影响,阐明土壤肥力因子与SCA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在黑龙江省海伦市,选择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和有林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通径分析方法,阐明土壤肥力因子对SCA的正负效应。结果表明,有林地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水率、SCA极显著高于旱地;旱地土壤的pH极显著高于有林地。相关性分析表明,旱地土壤SCA与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林地土壤SCA与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土壤pH、全氮和含水率是直接显著影响旱地土壤SCA的重要因子,有机碳和全氮对SCA产生间接负效应;有机碳、全氮是决定有林地土壤SCA的主控因子。土壤肥力因子与SCA在旱地与有林地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旱地土壤肥力水平与SCA劣于有林地,说明该区域旱地存在长期高强度人为利用,导致旱地的养分状况发生退化,水分减少。

    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旱地有林地土壤肥力因子

    不同架式对'南太湖特早'葡萄果实香气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张海军张娟贾毅男王江龙...
    20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不同栽培架式对葡萄果实香气成分和品质的影响,以温棚种植的倾斜棚架栽培与常规"厂"字形栽培(CK)的6年生'南太湖特早'葡萄为试验材料,对倾斜棚架不同结果部位(前部,C1;中部,C2;后部,C3)的果实性状、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评价,利用FlavourSpec®气相离子迁移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e,GC-IMS)对'南太湖特早'葡萄进行香气成分分析,测定树体和浆果的相关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南太湖特早'葡萄采用倾斜棚架栽培,与棚架其他结果部位及CK相比,从C1部位开始结果枝基粗依次增加,C1浆果的糖酸比适宜,花色苷含量最高,为438。69 mg·L-1,比C2、C3和CK分别增加21。4%、108。1%和8。9%。棚架各结果部位的酯类、醇类和醛类香气总量均高于CK,酯类香气物质C1最高,为4 944。24 μg·L-1,比C2、C3和CK分别增加1。5%、21。9%和37。9%;醇类香气物质总量C1最高,为15 930。07 μg·L-1,比C2、C3和CK分别增加了5。8%、7。7%和1。3%,但各结果部位与CK差异均不显著(P>0。05);C1结果部位的醛类总量最高,为8 865。41 μg·L-1,比C2、C3和CK分别增加1。5%、6。6%和17。2%。结果部位C1处的挥发性香气物质丁酸甲酯、(E)-2-己烯醇和α-蒎烯的香气活性值最大,可作为葡萄主要的呈香物质,C1、C3和CK浆果中的挥发性香气种类含量较多,香气更加突出;C1在甜香味上表现更加典型、浓郁。不同架式不同结果部位的'南太湖特早'葡萄表现出不同的香气特征和风味,研究结果为'南太湖特早'葡萄的栽培架式选择和风味机理的形成提供理论参考。

    '南太湖特早'葡萄不同架式香气成分果实品质

    土壤含水率对豫中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刘威赵园园陈小龙史宏志...
    214-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豫中典型浓香型烤烟产区植烟土壤氮素矿化动态变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氮素循环功能基因对水分条件的响应特征,通过室内培养法研究50%(H-50%)、65%(H-65%)和80%(H-80%))持水量条件下,河南许昌植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H-65%处理土壤的无机氮矿化量及矿化速率均高于其他处理。在土壤细菌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为优势菌门(相对丰度>3%),其中,H-80%处理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H-50%处理中放线菌门、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土壤真菌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占土壤真菌总OTU(operational taxonmic units)数的90%以上,其相对丰度随土壤含水率增加呈倒"V"的变化趋势。LEfSe(LDA effect size)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在细菌属水平共检测出6种活性生物标志物(LDA值>3。5)。细菌群落具有丰富的功能多样性,一级功能层表现为代谢方面较活跃,二级功能层的功能基因丰度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发生明显变化;与固氮过程相关的固氮酶基因nifK、nifD、nifH的相对丰度在不同处理中表现为H-50%>H-65%>H-80%,反硝化过程相关基因norB、nirK、nosZ的相对丰度均在H-65%处理最高。综合来看,合理调控土壤含水率可以有效调节豫中烟区土壤氮素矿化动态、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以及氮循环相关功能基因的丰度。

    氮素矿化土壤含水率氮素循环功能基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碳汇特征及调控因子

    裴薇薇杨喆王云英王新...
    226-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祁连山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固碳场所。为准确评估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生长季碳汇特征,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并结合增强回归树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生长季其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生长季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NEE)日变化呈"V"型,CO2通量变化范围在-0。71~0。08 mg CO2·m-2·s-1,季节尺度NEE变化范围在-20。93~11。75 g C·m-2,月均碳吸收量(188。27±17。85)g·m-2,生长季累积碳吸收941。34 g·m-2。增强回归树模型揭示植被指数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相对贡献率最高,为50。3%,其次是净辐射,为15。9%。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植被指数与相对湿度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直接作用系数分别为0。61与-0。17。多元逐步回归模型表明植被指数与相对湿度对NEE具有显著影响(R2=0。74,P<0。01)。随着植被指数增加,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显著增强。结果为准确评估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涡度相关青海云杉林碳通量环境因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作者投稿指南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