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范云六

双月刊

1008-0864

nykjdb@163.com

010-8210611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是由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国家级综合学术期刊。本刊以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宗旨,主要报道农业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设置综述专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动态和信息交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麦生产标准化推广应用研究——以产粮大县河南省新乡县为例

    安昭丽蒋和平杨东群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提高国家农产品生产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于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河南省新乡县作为典型研究案例分析产粮大县小麦标准化推广工作的发展现状,结果发现,标准化生产和非标准化生产相比,投入成本和产值均有增加,其中土地流转成本是制约标准化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在标准化推广过程中,由于灾害频发、生产条件限制、土地流转成本高、人才缺失以及小麦质量和价格不匹配等影响因素,使得小麦标准化生产推广受阻.提出应提升自然预警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技基层服务人员、改善生产技术、建立品牌意识等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提高小麦标准化推广的效率.

    农业标准化小麦产粮大限效益对比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变革

    崔爱民张久刚张虎单皓...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玉米价格回落,玉米生产出现了高生产、高库存、效益低、卖粮难等突出问题,农民种植积极性受挫,玉米生产面临变革.未来玉米产业如何定位、如何发展,种植面积调减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对玉米生产各环节的优化和升级.通过梳理我国当前玉米生产、消费和需求现状,从农业种植结构、劳动力结构变化、生产经营方式、品种创新、质量安全、生产潜力提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玉米生产,适应劳动力变化、加快土地集中耕种、提高种植效益,加快玉米品种原始创新、培育多元优质高效型品种,多措并举、提高玉米安全质量,种养结合、培肥地力、持续提高玉米生产潜力等具体措施.最终实现多元、优质、高产、高效及生态、智慧、可持续的玉米生产现代化.

    玉米生产与消费种植效益存在问题发展变革

    7个谷子杂交种及其亲本的抗旱性分析

    李会霞郑植尹田岗刘鑫...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抗旱品种是降低干旱导致减产的最重要途径.为评价7个谷子杂交种及其亲本的抗旱性,调查并检测谷子植株在拔节期、抽穗前期、盛花期3个时期离土12h的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RWC)、根冠比(root top ratio,R/T)、产量的抗旱指数(desiccation index,DI)等指标.结果 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长杂谷466、长杂谷333和17-400在植株离土12 h后不同时期的RWC均值都较高,分别为56.90%、54.52%和54.27%.在干旱胁迫下,17-400、长杂谷333和长杂谷281的R/T平均值较大,分别为0.223、0.218和0.217.杂交种在3个生育时期根冠比(R/T)在干旱胁迫处理与对照处理的差值(D)幅度最小的为长杂谷466,D值平均为0.015,其次是长杂谷281和17-400,D值平均为0.031和0.032;父本的D值幅度基本与其杂交种的D值幅度一致(相关系数为0.818 5).小区产量抗旱指数最高的杂交种为长杂谷466,DI值为1.019,抗旱级别为强,抗旱性级别中等的杂交种有17-400、长杂谷281、长杂谷333.杂交种的抗旱性与父本的抗旱性有一定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抗旱谷子杂交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谷子杂交种保水力根冠比抗旱指数

    不同补光位置下草莓光合特性、光能和电能利用效率研究

    王昊马文礼陈永伟卜建华...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草莓为试验材料,激光植物生长灯(光质组成红∶蓝=7∶1)为光源,研究了日光温室不同补光位置(顶端补光C1、水平补光C2、不补光CK)对其光合特性、光能利用效率和电能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①C1、C2与CK相比显著提高植株长势,C1处理下植株的根部发育更好.②通过阴天加密观测温室内各处理由北向南(Ⅰ~Ⅴ)植株叶片的光合特性发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南北差值均为CK最大,C2最小.③通过阴天下测量各处理植株10:00和14:00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现,Fv/Fm和Fv/Fo两个值均以C2最高,CK最低;非光化学淬灭以CK最大,C2最小.④各处理草莓果实光能利用效率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整体为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再下降的趋势,在花后21 d达到最大;各处理电能利用效率变化趋势与光能利用效率相同,在花后14 d达到最大;生产单位质量草莓果实所需的光量子数以CK(4.905)最多,C1(3.171)最少;C1和C2生产单位质量草莓果实消耗的电能分别为8.207和8.507 kJ·g-1.⑤C1和C2处理下草莓果实的单果重、产量、糖、酸及VC等指标均优于CK.

    草莓光合特性光能利用效率电能利用效率

    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石玉涛郑淑琳王飞权陈荣冰...
    3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武夷山茶区特色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并对其进行鉴定评价,测定了28份武夷名丛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矿质元素含量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28份武夷名丛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性,矿质元素平均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K>P>S>Mg>Ca>Mn>Al>Fe>Na>Zn>Cu>Ba>B>Ti>Ni>Cr>Co>Se,变异系数在12.65% (P)~47.86% (Fe)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66(Ti)~2.47(Ca)之间;Ca、K、P、S、Al、B、Na、Cr、Cu、Mn、Se、Zn 12种元素含量呈正态分布,Mg、Ba、Co、Fe、Ni、Ti 6种元素含量呈偏态分布;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性;基于矿质元素的聚类分析将28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聚为3个类群;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8种矿质元素综合为6个主成分,能够反映18种矿质元素78.30%的信息,Al、Fe、Cu、P、Mg、Co是武夷名丛种质资源的特征元素,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前五位的武夷名丛为石乳、小红袍、大红袍、醉贵姬和向天梅,可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研究结果可为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乌龙茶新品种选育与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武夷名丛种质资源矿质元素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不同磷水平柱花草磷效率及根构型研究

    文亦芾陈达飞单贵莲赵小雪...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磷水平下柱花草磷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根构型的关系,利用盆栽试验,以磷低效、磷高效、磷敏感3种基因型柱花草品种为材料,研究0、0.020、0.035、0.050、0.075、0.100、0.200 g·kg-1共7个磷水平下,不同基因型柱花草的磷营养特性;并进一步比较两个代表性基因型(磷低效、磷高效)柱花草在对照(0 g·kg-1)、缺磷(0.010 g·kg-1)、正常磷(0.025 g·kg-1)处理下苗期根系生长状况,从而确定根构型与磷效率的关系.结果 表明:不同基因型植株的磷含量、吸磷量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磷利用效率对磷浓度的反应趋势则相反.在不同磷处理下,磷高效基因型的磷利用效率均较高,且随着磷浓度的增加不同基因型品种磷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度表现为:磷高效<磷低效<磷敏感.随着磷胁迫的加重,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的侧根数、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活跃吸收面积均增加,根直径减小.磷高效基因型柱花草根体积显著高于磷低效基因型,且在其他根构型指标上优于磷低效基因型.磷高效基因型品种较耐低磷,柱花草根系形态的改变是其适应低磷胁迫的重要机制.研究为柱花草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柱花草供磷水平磷效率根构型响应机制

    不同品种公猪睾丸、精液品质发育规律及相关性研究

    赵云翔高广雄方程朱琳...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公猪睾丸在选育中的意义,研究公猪睾丸参数、精液质量参数的发育性规律以及两者间的关联性.选择936头分布在280~1 409日龄的生产公猪,其中589头杜洛克、233头长白、114头大白.对睾丸和精液质量参数采用一般线性模型,以品种和日龄分组为固定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使用二次项模型分品种分别对睾丸总体积和有效精子数进行发育曲线拟合;控制日龄变量,对睾丸与精液质量参数进行偏相关性分析.在睾丸大小方面:杜洛克>大白>长白,其中杜洛克与大白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者均极显著(P<0.01)高于长白;在精液质量整体比较上:长白优于杜洛克优于大白,但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体积、密度、活力和畸形率上,三品种公猪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睾丸随日龄增长呈先增大后萎缩趋势,精液整体质量随日龄增长呈下滑趋势;三品种公猪睾丸的大小均与精液量和有效精子数呈正相关,且大部分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性(P<0.01).同日龄时期,三品种公猪睾丸的大小顺序为杜洛克>长白>大白,其中长白大于大白具有普遍性;综合来看,三品种的精液质量比较结果为长白优于杜洛克优于大白,其中长白优于大白具有普遍性;公猪睾丸萎缩临界日龄可用于公猪淘汰依据,选育公猪时可重点选留睾丸较大者.

    公猪睾丸参数精液质量日龄

    饲养密度对大蜡螟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薛琪琪门丽娜张倩祁靖宇...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蜡螟是蜜蜂蜂群的主要害虫,也是重要的模式昆虫,其饲养条件的优化对获得大量试虫进而推动昆虫免疫及昆虫病理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密度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重要的生物因子之一,饲养密度对人工种群的个体发育与存活有重要影响.设置20、30、40、60头·300 cm-3 4个饲养密度,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分析大蜡螟实验种群的密度效应,比较不同饲养密度对大蜡螟发育、繁殖及种群参数的影响,估计种群动态,进而探究大蜡螟实验室饲养的适宜密度.结果 表明,饲养密度最小(20头·300 cm-3)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0.136 3±0.003 7 d-1)、周限增长率λ(1.146 0±0.004 2 d-1)均为最高(P<0.05),净增殖率R0(724.50±112.09粒卵)最大.饲养密度增加后,r和λ显著降低(P<0.05),净增殖率下降.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sxi种群特定年龄繁殖力mx、和种群年龄净增殖率lxmx在低密度(20头·300 cm-3)种群中保持较高水平,随着饲养密度增加,参数值明显变小.4个密度饲养的大蜡螟种群,蛹期虫体收获率均在99%以上.较高密度饲养条件下,给予充足食物,在相同空间内可获得较多的大蜡螟个体,但低密度饲养有助于缩短种群发育历期,且饲养的个体和种群具有较高繁殖潜力,适于实验室种群维持,因此要根据研究目的合理设置饲养密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大蜡螟实验室种群饲养,推动模式昆虫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饲养密度大蜡螟生长发育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

    基于非接触式的牛只身份识别研究进展与展望

    许贝贝王文生郭雷风陈桂鹏...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精准确定牛个体身份对疾病防控、品种遗传改良、奶制品和肉制品质量溯源以及改善农业假保险索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牛个体识别使用诸如烙印、耳纹、耳标和无线射频识别等方法,易遭受设备损失/工作重复、标记欺诈、动物福利安全以及监测成本和距离等方面的挑战;而基于生物特征的非接触识别由于其独特性、不变性、低成本易操作以及动物福利高,成为牛身份识别的新趋势.主要介绍了几种基于非接触式的牛身份识别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牛脸识别的最新成果,讨论当前牛脸识别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对深度学习在牛脸身份识别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设计构思与展望.

    个体身份非接触生物特征牛脸识别深度学习

    基于三维重建的柑橘采摘机械臂避障研究与实验

    马冀桐许洪斌王毅刘艳平...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机器人采摘柑橘果实需要解决机械臂运动过程中对障碍物的感知与避障问题.根据枝干的特征对枝干进行分段标记,使用深度学习Mask R-CNN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识别,然后与Kinect v2相机得到枝干障碍物关键点的三维信息进行重建.应用快速扩展随机树(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s,RRT)的改进算法进行机械臂的避障运动规划.搭建了仿真及控制平台,并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课题组自行研制的柑橘收获机器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样机避障成功率为90.7%,平均规划时间为1.5 s.上述结果为进一步进行实际环境采摘奠定了基础.

    采摘机器人机械臂避障运动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