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范云六

双月刊

1008-0864

nykjdb@163.com

010-8210611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是由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国家级综合学术期刊。本刊以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宗旨,主要报道农业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设置综述专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动态和信息交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哈茨木霉菌诱导烟草抗黑胫病代谢差异的研究

    刘利佳徐志强何佳丁永乐...
    9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哈茨木霉菌对NC89接种烟草疫霉菌前后抗病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以烟草品种NC89为试验材料,设置四个处理:接种清水(NC89CK)、接种烟草疫霉菌谷(NC89_P)、接种哈茨木霉菌(NC89_T)、接种哈茨木霉菌后接种烟草疫霉菌谷(NC89_T_P),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LC/MS)比较各处理抗病相关代谢通路的变化差异.结果 表明,哈茨木霉菌对烟草疫霉菌有着较好的生防作用.代谢组学分析表明,筛选到893个差异代谢产物及其富集的代谢通路,涉及抗病相关的代谢途径20条;各处理间脂肪酸及其衍生物、黄酮和类黄酮、萜类、苯丙氨酸及其次生代谢物和泛酸等物质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探究哈茨木霉菌对烟草疫霉菌的抑制机理奠定了基础.

    烟草黑胫病哈茨木霉代谢组学LC/MS

    W/O/W型党参多糖纳米乳免疫增强剂制备及性质研究

    时菲菲曹金花于生兰杨海峰...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参多糖具有增强免疫作用,将其制备成适当的剂型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了采用两步法制备出稳定的W/O/W型党参多糖纳米乳免疫增强剂,利用伪三元相图确定第一步制备W/O型初乳的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最佳体积比、乳化剂-助乳化剂(Smix)与油相最佳体积比;通过考察粒径和外观,确定第二步制备W/O/W型党参多糖纳米乳最佳乳化剂、助乳化剂种类和用量.通过鉴别W/O/W型党参多糖纳米乳类型,测定pH、粒度分布、Zeta电位、观察纳米乳微观形态并考察样品稳定性.结果 显示:W/O型初乳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最佳体积比为7∶3,Smix与油相最佳体积比为5∶4;W/O/W型党参多糖纳米乳最佳乳化剂为HEL-40、助乳化剂为丙三醇,体积比为1∶1和2∶1;处方A'和A''条件下制备的样品为W/O/W型,外观呈球形,大小均匀无黏连,平均粒径分别为(122.32±2.27)和(153.76± 1.32) nm,Zeta电位分别为(-1.12±0.21)和(-0.429±0.13)mV,pH分别为6.3±0.1和5.5±0.1,样品稳定性良好.结果 表明,W/O/W型党参多糖纳米乳制备方法简单,稳定性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党参多糖纳米乳W/O/W免疫增强剂

    基于文献专利计量的食品科技发展态势分析

    段珺高振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发掘食品科技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该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和授权专利进行梳理分析.结果 表明,全球食品科技发展迅速,年发文量和被引频次稳步增长;以美国、西班牙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多项影响力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我国食品科技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年度论文发表量位居世界第二;然而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次数相较于欧美科技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且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活跃度还较低.另外,食品营养与健康以及食品微生物等是研究的热点;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方向的适时动态调整、核心技术的创新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创新是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该结果将为布局谋划我国食品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食品科技文献计量专利分析发展态势

    澳大利亚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管理与现状探析

    王晓莉马君娜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敏原问题食品是对公众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潜在威胁之一.澳大利亚作为食物过敏率较高的国家,早已对过敏原问题食品实施召回,分析澳大利亚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管理和现状,对我国建立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通过梳理澳大利亚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的相关法规、指南和通告,总结了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管理系统;整理了澳大利亚1998-2020年4月间的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数据,并分析了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现状.虽然澳大利亚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管理系统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形成了闭环循环系统,但过敏原标签问题仍是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的主要原因,企业过敏原标签管理仍需完善.最后从我国需建立相对独立的食品过敏原管理体系、确定适用我国国民体质的食品过敏原范围、完善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计划及指南规范、完善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信息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食品过敏食品召回澳大利亚食品安全监管

    死畜禽碱解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尚斌陶秀萍董红敏陈永杏...
    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是养殖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目前的主要处理技术存在某些潜在的生物风险.碱解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该技术工艺操作简单、生物安全性高,为染疫动物或者死因不明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但碱解技术在我国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及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死畜禽碱解处理技术的工艺参数、病原微生物杀灭效果、碱解产物处理利用等研究现状,指出了碱解技术目前存在运行费用高、碱解产物处理利用技术不配套等问题,并提出今后应加强技术工艺参数研究,并从自动化控制、碱解液肥料化利用等环节来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碱解技术工艺,旨在为我国死畜禽碱解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死畜禽碱化水解无害化增值产品

    不同酸化剂对畜禽养殖粪水无机氮形态转化的影响

    梁英刘森泓沈玉君丁京涛...
    14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粪水储存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氨气(ammonia,NH3),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降低粪水肥效.粪水酸化技术是一种通过添加酸化剂降低粪水pH,减少NH3挥发的有效办法.为探究不同酸化剂对粪水无机氮形态转化的影响,以生猪养殖粪水为试验对象,选择强酸类、盐类和易分解有机物3类共11种酸化剂,包括浓硫酸、硝酸、盐酸、磷酸、明矾、硫酸铝、氯化铝、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葡萄糖、蔗糖,以未酸化粪水为对照,将粪水初始pH降至6.0后,分析60 d储存期内粪水中总无机氮(total inorganic nitrogen,TIN)含量、氨氮(ammonia nitrogen,NH:)含量、硝态氮(nitrate nitrogen,N03)含量及NH3排放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在粪水储存过程中,酸化可以有效降低粪水中的NH3排放,提高储存后粪水的养分含量,与CK相比,酸化处理的TIN和NH:含量分别提高了63.19%~2481.34%和59.17%~2591.72%,NH3减排了18.77%~80.33%.综合酸化效果以及经济成本,认为浓硫酸、明矾和过磷酸钙是较适合的酸化剂,其总无机氮含量分别提高了517.05%、1414.82%和2481.34%,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535.50%、1443.79%和2591.72%,NH3排放量分别减少了48.81%、71.43%和65.60%,成本分别为0.66、5.20和23.70元·m-3.研究为粪水酸化剂的优选提供数据支撑,为促进粪水资源化利用,提高粪水利用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粪水酸化氨气无机氮形态转化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桂育11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吴子帅李虎黄秋要陈传华...
    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水稻优质常规种桂育1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施氮量(主区)分别为0(N1)、75(N2)、150(N3)、225(N4) kg·hm-2,栽插密度(裂区)分别为27(D1)、30(D2)、33(D3)万蔸·hm-2,测定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桂育11号的产量和品质.结果 表明,施氮量对有效穗数、千粒重、产量、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影响;栽插密度对有效穗数、产量、糙米率和垩白度有极显著影响,对整精米率有显著影响;氮密互作对结实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显著影响.当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桂育11号的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最高.当栽插密度为30万蔸·hm-2时,桂育11号的有效穗数和产量最高.氮密互作下,N3D2处理的产量及构成因素均与最高值无显著差异;N3D1、N3D2和N4D2处理的稻米品质指标均与最优值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实现优质常规稻桂育11号高产与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150 kg·hm-2、栽插密度为30万蔸·hm-2,为科学制定桂育11号高产、优质的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稻桂育11号施氮量栽插密度产量稻米品质

    氮肥一次性基施对不同成穗方式下直播常规粳稻产量的影响

    翁文安程爽李绍平田晋钰...
    163-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江苏省稻麦两熟轮作地区,以南粳9108为材料,在控释氮肥配方(40 d释放期控释氮肥∶l00d释放期控释氮肥=1∶4)和速效氮肥的不同配比下,研究全程氮素一次性基施条件下控释氮肥施用比例对不同成穗方式下直播常规粳稻产量的影响.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设置3种不同基本苗处理,在成熟期调查其主茎占有效穗数的比例,以分别代表主茎为主成穗型、主茎分蘖并重成穗型和分蘖为主成穗型的3种水稻群体,控释氮肥配方和速效氮肥的不同配比为副区,分别为纯氮比5∶5、6∶4和7∶3.结果 表明:不同成穗方式下直播常规粳稻达到高产时的适宜控释氮肥配方与速效氮肥的一次性基施配比存在差异,主茎为主成穗方式下,控释氮肥配方与速效氮肥以7∶3的纯氮比例配施时产量最高,产量为10.0 t·hm-2,较5∶5和6∶4处理显著提高5.3%~7.5%;主茎分蘖并重型和分蘖为主成穗型两种成穗方式下,控释氮肥配方与速效氮肥以5∶5的纯氮比例配施时产量最高,分别为9.5、9.4 t·hm-2,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9.2%~10.5%和9.3%~11.9%.在成穗方式间,以主茎为主成穗方式下的7∶3处理的产量最高,该处理在群体颖花量、生育后期光合势及阶段干物质积累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综上,不同直播稻成穗方式下基施适宜比例的控释氮肥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适当增加基本苗以提高主茎占有效穗比例,以主茎成穗为主,配套控释氮肥配方和速效氮肥配比为7∶3的一次性基施氮肥技术有助于实现直播常规粳稻的高产.

    粳稻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肥直播稻成穗方式产量

    钵苗机插密度对杂交籼稻新品种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江学海罗德强李敏姬广梅...
    17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分析我国西南区域不同粒重类型杂交籼稻新品种在不同钵苗机插密度配置下氮肥吸收、利用、转运情况及氮肥利用效率与产量的特征,选取代表性大粒型品种内6优107和中粒型品种旌优华珍,以钵苗插秧机配置24、16和12 cm株距构建3个等梯度密度处理LD、MD和HD,并以当地常用人工手插宽行窄株栽培模式为对照(CK),在总施氮量比习惯用量减少的基础上,研究钵苗机插密度对新品种的氮肥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大粒型品种内6优107相比,中粒型品种旌优华珍的千粒重较低,但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较高,产量较优;同时,两品种主要生育时期植株含氮率差异较小,但旌优华珍主要生育时期植株吸氮量、植株各阶段吸氮量以及氮肥偏生产力均较高,而其氮素表观转运率、氮素贡献率、氮肥于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收获指数低于内6优107.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粒重类型品种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且均以MD处理产量最高,大粒型品种内6优107在MD处理下分别较LD、HD和CK增产15.81%、4.29%和29.08%,而中粒型品种旌优华珍分别增产8.78%、5.03%和27.69%.两个品种的植株吸氮能力和氮肥利用能力受机插密度的影响表现基本一致:不同机插密度处理间,植株含氮率在水稻生长前期差异不明显,但在生育后期随着机插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植株阶段吸氮量在前期主要随机插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在生育后期均以MD处理较高,且主要生育时期植株吸氮量均表现为HD>MD>LD>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氮素转运量均以LD处理最小,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机插密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而叶茎鞘氮素转运率、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收获指数均随机插密度增加而降低.钵苗机插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吸收能力,且通过适量增加密度能够显著提高不同粒重类型杂交籼稻新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钵苗机插株距16 cm配置,有利于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提高齐穗期至成熟期的氮素转运量,实现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升.上述结果对高产高效绿色水稻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杂交籼稻钵苗机插密度氮肥利用效率

    湖北黄精潜在分布区预测及生态适宜性研究

    张雪可张虹章鹏飞秦委...
    18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湖北黄精219个分布位点信息和55个环境生态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筛选出影响湖北黄精生态适宜性的主导环境因子,并对湖北黄精适宜生长区进行划分.结果 显示:Maxent模型预测结果良好(AUC>0.9),说明此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准确度和可靠性.适宜湖北黄精生长的环境参数为4月降水量54~160 mm,10月降水量94~133 mm,11月平均气温3.2~13.2℃,5月降水量119~233mm,年均温变化范围25.6~33.7℃,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71.55~80.17℃,土壤类型代码为11(石灰性雏形土)、96(人为肥熟)、104(薄层土),6月降水量112~217mm,9月降水量100~191 mm.预测湖北黄精的最适宜分布区为陕西、湖北、重庆等地.研究结果可为湖北黄精野生资源开发利用、栽培、质量品质等系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湖北黄精生态适宜性潜在分布区MaxentArc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