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范云六

双月刊

1008-0864

nykjdb@163.com

010-8210611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是由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国家级综合学术期刊。本刊以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宗旨,主要报道农业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设置综述专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动态和信息交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元宇宙视域下畜牧业智能化路径探索

    杨帆林青宁王琦毛世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作为未来数字世界的显著范式,为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基于元宇宙视域,在分析畜牧业智能化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畜牧业智能化的实现路径,提出以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化路径。畜牧业智能化实现路径主要涵盖以下方面:首先,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施畜牧业智能化,通过系统化数据采集和精准分析,优化生产效率并监测动物健康状况;其次,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畜产品的源头、生产历程和流通链路,建立全程可追溯的产品质量保障系统;再次,运用虚拟教育平台进行畜牧业培训和教育,协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畜牧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最后,利用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盘活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推动畜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基于以上考量,期望通过数字技术的引导,实现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元宇宙畜牧业智能化

    中微量元素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孙亮徐益蔡沁郭靖豪...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微量元素作为水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是多种酶系统的构成要素和激活剂,同时还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激素合成及抗逆等一系列重要生理过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综述了对水稻具有显著作用的镁、锌、硒、铁元素的吸收、积累和代谢途径,以及它们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中微量元素在水稻生产中所面临的挑战,探讨了中微量元素在未来可持续发展农业中的必要性以及研究方向,旨在为通过合理施用中微量元素实现水稻高产和优质提供理论依据。

    水稻中微量元素产量品质

    基于10K SNP芯片分析255份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高山闫晓翠王楠张梦洁...
    2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Zea mays L。)是全球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分析玉米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遗传多样性对玉米育种和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255份玉米种质构成的自然群体作为研究材料,利用10K SNP液相芯片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获取基因分型;利用VCF2PCA Cluster和Mega11等软件进行表型聚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到14 139个高质量SNP位点,分布于玉米10条染色体上;基因多态性的变化范围为0。05~0。50,均值为0。29;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的变化范围为0。04~0。38,均值为0。24;热带群体和温带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绝对值大于0。30的位点有104个;通过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255份供试材料划分为温带和热带2个主要亚群。研究结果确定了255份来自温带和热带玉米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后续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和创新奠定基础。

    玉米10KSNP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192份陆地棉杂交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庞博李生梅李彦霖杨涛...
    3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高产优质的棉花杂交组合,以15个陆地棉推广品种为亲本配置的192个F1杂交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铃重、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等产量指标都与始节数呈负相关,棉花纤维品质中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整齐度这2个指标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互作用是正向的,马克隆值和纤维成熟度与主要农艺性状间具有反向相互作用。对16个指标降维后提取出5个主成分,分别命名为成铃因子、产量因子、品质因子、生长因子和衣分因子,共解释群体81。63%的变异。分别以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为因变量,以主要农艺性状为自变量构建了8个最佳回归模型,为适应不同需求的快速准确选择群体材料提供依据。研究结果为棉花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材料支持。

    棉花产量品质农艺性状杂交组合

    番茄BURP结构域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张福林奚瑞刘宇翔陈兆龙...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BURP结构域蛋白为植物所特有,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鉴定番茄BURP结构域基因(SlBURP)及分析其表达,从番茄基因组中鉴定出12个SlBURP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分为7个亚族,不同亚族的保守基序和基因结构有明显差异。SlBURPs启动子序列中广泛存在胁迫、生长、激素、光响应元件,表明该家族基因在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中有重要作用。共线性分析表明,番茄SlBURP基因和拟南芥BURP基因家族成员来自同一祖先。RT-qPCR表明,SlBURP6、SlBURP7、SlBURP8、SlBURP12在叶中大量表达;SlBURP2、SlBURP6、SlBURP7、SlBURP8 在盐处理后转录水平上升;在植物调节剂处理下SlBURP5、SlBURP8、SlBURP9、SlBURP12基因在果实发育期的转录水平均有上升。综上所述,SlBURP基因在番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

    番茄BURP基因家族果实发育盐胁迫表达分析

    3种架式对'新郁'葡萄栽培性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白世践户金鸽李超蔡军社...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及优化西北干旱区鲜食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架式,以'新郁'葡萄为试验材料,设置独龙干+水平叶幕(SDTS-H)、顺行龙干+水平叶幕(ISDTS-H)和顺行龙干+V+水平叶幕(ISDTS-VH)3种栽培架式,分析其对'新郁'葡萄叶片光合特性、果穗微域环境、果实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SDTS-H,ISDTS-VH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7。73%,ISDTS-H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13%;ISDTS-H、ISDTS-VH比SDTS-H果穗微域环境平均温度分别升高2。29 和2。24℃,平均湿度分别减小4。96和3。85个百分点,日均总辐射分别为SDTS-H的2。66和1。31倍;ISDTS-H、ISDTS-VH葡萄较SDTS-H早熟,成熟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花色苷、类黄酮、维生素C含量及葡萄果实色泽指数均显著高于SDTS-H,SDTS-VH果实成熟后期果粒质量最大,为13。99 g,类黄酮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分别为7。36和44。18 mg·kg-1,且具有适度的花色苷含量(1。22 mg·g-1),综合品质最好;SDTS-VH实际果穗数、实际产量与目标值相似指数最高,分别为0。73和1。06;ISDTS-VH相比传统SDTS-H,累计工时投入减少48。00%,经济效益提高189。58%。综上所述,ISDTS-VH栽培的'新郁'葡萄叶片光合速率最高,果穗微域环境最优,利于品质形成和产量控制,栽培经济效益最高。

    架式'新郁'葡萄微域环境栽培特性果实品质

    不同年龄藏绵羊肌肉脂肪酸特征分析

    王翻兄徐英沙玉柱邵鹏阳...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自然放牧条件下不同年龄藏绵羊肌肉脂肪酸含量及组成特征,选择不同年龄(1。5、3。5、6。0岁)藏绵羊母羊18只(每个年龄各6只),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其背最长肌、前腿肌和后腿肌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年龄藏绵羊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背最长肌中,3。5岁组肉豆蔻酸(C14∶0)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肉豆蔻烯酸(C14∶1)、亚油酸(C18∶2n6c)和花生四烯酸(C20∶4n6)含量在3个年龄组差异不显著;在前腿肌中,3。5岁组肉豆蔻烯酸(C14∶1)和亚油酸(C18∶2n6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后腿肌中,6。0岁组硬脂酸(C18∶0)含量显著高于1。5岁组(P<0。05);3个肌肉组织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aturated fatty acid,P/S)在0。280~0。798,其中,在前腿肌中,3。5岁组P/S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后腿肌中,1。5岁组P/S显著高于3。5岁组(P<0。05)。因此,1。5岁组藏绵羊不同肌肉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更具优势,即成年后藏绵羊年龄越小其肉质具有更好的食用价值与生产高档羊肉的潜力。以上结果为不同年龄藏绵羊肉的营养价值评定及其产业化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参考。

    不同年龄藏绵羊肌肉脂肪酸

    贵州太子参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现状及对策

    吕成龙喻丽华郑乐吴雪梅...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子参是贵州的道地药材,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了集约化、规范化的种植模式,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但贵州太子参多种植于丘陵山地,受地形地貌和发展基础的影响,生产作业费时费力、效率低、机械化难度大。通过查阅文献及实地考察,结合贵州太子参的典型种植农艺与初加工工艺,简述了太子参全链条生产技术,分析了耕、种、管、收、初加工5个环节的机械化技术现状,指出太子参生产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提出太子参生产全程机械化对策建议,包括推行标准化种植,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及种植区宜机化改造;加大山地太子参块根播种、收获、去尾、分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农机技术型人才培养,加快轻简型太子参播种机和收获机的研制,升级改造已有初加工机械设备,形成适度的初加工生产线。分析结果可为贵州太子参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中药材太子参全程机械化田间种植技术初加工技术

    南方籼稻热风干燥特性及其工艺参数优化

    刘大为秦锋廖骞王修善...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籼稻是中国南方主要种植品种。收获的新鲜水稻含水率较高,不适合长期储存。针对南方籼稻在热风干燥过程中容易产生爆腰等问题,选择了中早35和玉针香2个典型品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 Design试验,分析了热风干燥工艺条件下的影响因素(包括干燥温度、干燥缓苏比和初始含水率)与水稻的干燥爆腰增率和干燥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干燥温度对干燥速率和爆腰增率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缓苏时间占比和初始含水率。在符合国家标准的爆腰增率要求下进行试验,得到了2个水稻品种的最佳干燥温度、缓苏时间占比和初始含水率参数组合:中早35的最佳参数为49。48℃、0。67、26%;玉针香的最佳参数为45。00℃、0。698、26%。在最佳参数下进行干燥试验,测得2种水稻品种的干燥速率分别为0。022 80%·min-1和0。024 61%·min-1,爆腰增率分别为2。87%和2。80%,均低于国家标准的3。00%。优化后的干燥工艺参数可为生产实践和稻谷品质变化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水稻干燥干燥速率爆腰增率

    基于光谱指数的棉花叶片叶绿素密度估算研究

    李紫琴王家强李贞邹德秋...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构建叶绿素密度的估算模型,通过设置不同施氮量梯度的棉花盆栽试验,在盛花期对棉花叶片进行光谱测试获取反射率数据,同时采集叶片样本测定叶绿素密度,通过反射率数据构建光谱指数,优选与叶绿素密度相关性大的光谱指数,利用随机森林算法(radom forest,RF)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构建棉花叶片的叶绿素密度估算模型并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RF与PLSR 2种估算模型的R2分别为0。723 5和0。704 7,RPD分别为1。851 4和1。456 9,表明2个模型均具有粗略的预测能力,其中,RF模型的精度要高于PLSR模型,故利用高光谱技术对盛花期棉花叶绿素密度进行无损快速估测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为棉花群体长势状况的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棉花叶绿素密度光谱特征高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