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路文如

半月刊

0578-1752

zgnykx@mail.caas.net.cn

010-82109808 82106279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农牧业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我国农牧业科学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重要科研成果和专题报告及各学科研究进展综述等。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的理论与实践、作物育种与品种资源、生物技术、植保、土肥、畜牧、兽医、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管理干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作物抗病虫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利用

    何旎清林少俊程朝平杨德卫...
    4589-4592页

    胱硫醚-β-合成酶OsCBSX4调控水稻稻瘟病抗性的机理

    刁志娟陈立喆王勋鲁玲...
    4593-4606,中插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稻瘟病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OsBSK1-2在水稻稻瘟病抗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期通过对OsBSK1-2进行互作蛋白筛选,获得候选蛋白胱硫醚-β-合成酶OsCBSX4。验证OsBSK1-2与OsCBSX4之间的相互作用,解析OsCBSX4在水稻抵抗稻瘟病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免疫共沉淀、双分子荧光互补和荧光素酶互补试验验证OsBSK1-2与OsCBSX4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转化,分析OsCBSX4的表达特征及蛋白定位;利用CRISPR/Cas9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构建OsCBSX4敲除和过量表达植株,并通过接种稻瘟菌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同时,通过ROS爆发测定和DAB染色分析,明确oscbsx4突变体中稻瘟菌和chitin诱导的免疫反应变化;此外,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和荧光素酶互补试验验证OsCBSX4与OsRbohB之间的相互作用,用离体接菌法分析OsCBSX4的代谢产物对水稻抵抗稻瘟菌的影响,揭示OsCBSX4的免疫功能和作用机制。[结果]免疫共沉淀、荧光素酶互补及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均表明OsBSK1-2与OsCBSX4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敲除OsCBSX4降低了水稻对稻瘟菌的抗性,喷雾接种稻瘟菌后,与野生型相比,oscbsx4突变体病斑数量更多;打孔接种稻瘟菌后,oscbsx4突变体较野生型病斑面积更大,稻瘟菌生长量更多。同时,OsCBSX4的功能缺失也降低了稻瘟菌侵染所诱导的病程相关基因OsRP5、OsPR10的表达和H2O2的积累,以及chitin诱导的ROS爆发。而过量表达OsCBSX4则提高了水稻的稻瘟病抗性,打孔接菌后,与野生型相比,过量表达OsCBSX4植株病斑面积更小,稻瘟菌生长更少。同时,OsCBSX4能够与介导水稻ROS产生的关键蛋白OsRbohB互作。此外,用OsCBSX4的代谢产物L-胱硫醚处理水稻,并不影响水稻的稻瘟病抗性。[结论]OsCBSX4为OsBSK1-2信号通路中的重要组分,正调控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及免疫反应,OsCBSX4可能是通过与OsRbohB互作而影响ROS的产生,进而调控水稻免疫。

    水稻胱硫醚-β-合成酶OsCBSX4OsBSK1-2OsRbohB稻瘟病免疫共沉淀双分子荧光互补

    水解酶基因BGIOSGA023826在稻瘟菌侵染过程中的抗病表型效应

    赵婕赵龙缘潘凝辉管丽蓉...
    4607-4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月亮谷(Acuce)是云南重要的地方水稻种质资源,也是目前元阳哈尼梯田的主栽品种,种植历史已逾百年,却未曾有过稻瘟病大流行的发生。探索其对稻瘟病的抗性机制,明确参与抗性反应过程功能基因的种类、数量、表达特征及其表型效应,有助于保护和利用水稻地方品种。[方法]以前期月亮谷-稻瘟菌互作转录组中筛选到与抗病表型高度相关的候选基因BGIOSGA023826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通过构建过表达载体进行农杆菌遗传转化,获得过表达植株,并进行过表达植株阳性鉴定和抗病表型分析,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过表达植株PR基因表达分析,以及通过酶联免疫测定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候选基因BGIOSGA023826为一个水解酶基因,编码354个氨基酸,是不稳定疏水蛋白且不存在跨膜域,不属于膜蛋白,为非分泌性蛋白;与日本晴相比,BGIOSGA023826过表达植株对稻瘟病的抗性显著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接种后,与日本晴相比,PR基因PR1b、OsNPR1、OsAOS2和转录因子基因WRKY45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R1b及茉莉酸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OsAOS2在12 hpi表达量持续上调;转录因子基因WRKY45表达量在24 hpi显著上调,至36 hpi时达到峰值,比日本晴上调近2倍;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JA含量在12 hpi升高至263。88 pmol·L-1,到36 hpi时达到高峰304 pmol·L-1;水杨酸(SA)含量在24 hpi升高至186。5 pmol·L-1,36 hpi时达到峰值198。88pmol·L-1;活性氧(ROS)含量也持续上升,且当ROS在36 hpi达到峰值时,丙二醛(MDA)含量也从40。43 nmol·g-1增至53。94 nmol·g-1;而过表达植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各接种时段活性差异不大,但在日本晴中呈现上升趋势。[结论]明确了水解酶基因BGIOSGA023826与PR基因及内源激素含量在稻瘟菌侵染初期的时空表达关系,证明其参与了月亮谷对稻瘟菌侵染的抗病过程。

    稻瘟病水稻地方品种抗病相关基因遗传转化实时荧光定量PCR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QBPH1和QBPH4的精细定位与聚合效应分析

    熊尚烨张翔梁宝慧叶仰东...
    4619-4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遗传群体发掘新的水稻抗褐飞虱QTL,并评估其聚合效应,为抗虫育种提供重要的遗传材料和基因资源。[方法]利用日本晴(感虫型)和佳辐占(抗虫型)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结合苗期抗性评价和极端混池测序法(BSA-seq)定位抗褐飞虱QTL。进一步通过QTL精细定位、候选基因鉴定、聚合效应分析及混池转录组测序(BSR-seq),揭示QTL介导的抗性生理和分子机制。[结果]BSA-seq分析,在水稻第1(30—32 Mb区段)和第4(5—7 Mb区段)染色体上定位到2个主效抗性QTL,分别命名为QBPH1和QBPH4。通过区间连锁的分子标记,验证了这些QTL的真实性。QBPH4与已克隆的BPH3和BPH15位于同一位置,而QBPH1为一个新发现的QTL。通过加密标记和重组单株分析,将QBPH1的位置精确到30。61—30。65 Mb。在此区域内,Os01g53294和Os01g53330分别编码呼吸爆发氧化酶蛋白B和花青素5,3-O-葡萄糖基转移酶,被认为是QBPH1的可靠候选基因。此外,通过对比QBPH1和QBPH4单基因及其聚合家系在苗期的抗性、褐飞虱蜜露面积和重量、虫增重、致死率、偏好性等指标,发现双基因聚合家系的抗性未显著增强。QBPH1和QBPH4均介导了抗生性和趋避性的生理机制,但其效应存在差异。BSR-seq分析揭示了QBPH1的不同等位基因型在转录调控、蛋白质氨基酸磷酸化和氧化还原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显著富集。此外,与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合成和信号传导路径相关的基因在抗虫材料中得到显著上调,并通过RT-qPCR试验得到了验证。[结论]成功在水稻第1染色体上鉴定了一个新的抗褐飞虱QTL——QBPH1。该QTL介导了水稻对褐飞虱的抗生性和趋避性,但与另一QTL的聚合效应并不显著。QBPH1可能通过参与JA通路来介导对褐飞虱的防御机制。在此基础上,Os01g53294和Os01g53330被确定为QBPH1的可靠候选基因。

    水稻褐飞虱抗性QTL定位基因聚合转录组测序

    大豆抗花叶病毒病基因GmRHF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冯雯蜜周芳雪于哲牟可欣...
    4632-4643,中插2-中插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毒病严重制约着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序列变异分析、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等技术验证了大豆RING-H2型锌指蛋白基因GmRHF1的抗病功能,利用酵母双杂交试验和荧光素酶互补试验筛选并验证其互作蛋白,为深入探究GmRHF1的抗SMV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首先,从大豆品种徐豆14(高抗SMV)和石山黑豆(高感SMV)中分别克隆GmRHF1,并在代表性抗、感种质资源中分析序列变异的一致性,挖掘基因抗病优异变异。其次,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差异及SMV处理下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同时,采用病毒诱导的基因瞬时沉默技术验证GmRHF1的抗SMV功能。通过酵母cDNA文库筛选、酵母对点验证和荧光素酶互补试验筛选并验证GmRHF1的互作蛋白。最后,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瞬时沉默技术验证GmClpP6的抗SMV功能,明确GmRHF1与GmClpP6互作对大豆抗SMV的生物学意义。[结果]GmRHF1具有E3泛素蛋白连接酶家族RING-H2型保守结构域,属于典型的RING-H2 finger家族成员。序列变异分析发现GmRHF1具有一个自然存在的非同义突变,可能与SMV抗感性相关。荧光定量PCR显示,病毒诱导后,GmRHF1在抗病材料中的表达量水平显著高于感病大豆。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试验显示,有效沉默GmRHF1大豆的叶片降低了大豆对SMV的抗病性,说明GmRHF1具有抗SMV功能。通过酵母cDNA文库,筛选到30个GmRHF1的潜在互作蛋白,利用酵母对点验证和荧光素酶互补试验,证实GmRHF1与GmClpP6间的互作关系。同时,病毒诱导的基因瞬时沉默试验表明,在有效沉默GmClpP6的植株叶片中,大豆对SMV的抗病性减弱。[结论]大豆GmRHF1在编码区序列中存在的非同义突变可能与SMV抗感性相关;GmRHF1可与GmClpP6发生相互作用。GmRHF1在SMV抗性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大豆花叶病毒锌指蛋白表达模式分析酵母文库筛选荧光素酶互补试验

    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冬小麦小花发育及碳营养代谢的调控

    张荣刘淋茹付凯霞武紫君...
    4644-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小花发育及碳营养代谢的调控效应。[方法]于2021—2023年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和大穗型品种周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干旱胁迫(D)和正常水分(W)2种水分条件,在小麦小花退化高峰前(拔节后20 d左右)进行叶面喷施100μmol·L-1褪黑素(MT)和清水对照(CK)处理,重点研究干旱胁迫下外源MT对冬小麦小花发育数量及形态特征、顶展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蔗糖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干旱胁迫导致小麦小花退化和败育增加,而喷施外源MT可有效减少两品种小花退化和败育,增加可孕小花数,但不能完全抵消干旱胁迫带来的负效应;外源MT对两品种正常水分处理也表现出正向调控效应。喷施外源MT可有效提高两品种干旱胁迫和正常水分处理下顶展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及穗部蔗糖含量,且干旱处理的增幅高于正常水分处理;喷施外源MT降低了干旱胁迫下两品种茎和叶器官的蔗糖含量,但正常水分处理下则相反。喷施外源MT显著提高了两品种在D和W两水分条件下的穗粒数,相比于不喷施MT处理,豫麦49-198喷施处理的穗粒数增幅分别为19。12%(D)和6。65%(W);周麦22喷施处理的增幅分别为21。57%(D)和8。73%(W);喷施MT对两品种同一水分处理下各自的穗数和千粒重表现出一定调控效应,但未达显著水平。两品种相比,外源MT对大穗型品种周麦22的调控效应整体上高于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结论]于小花退化高峰前喷施外源MT可有效提高小麦顶展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碳代谢相关酶活性,促进光合产物合成、茎和叶营养器官蔗糖向穗器官分配转运,为小花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保障以增加可孕小花数,进而提高穗粒数,且对大穗型品种周麦22的调控效应更明显。研究结果为通过施用外源褪黑素实现干旱胁迫下促粒稳产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冬小麦干旱胁迫褪黑素小花发育穗粒数碳代谢

    高密度下扩行缩株对夏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积累、转运的调控效应

    石德杨李艳红王飞飞夏德君...
    4658-4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扩行缩株(扩行距、缩株距)对夏玉米产量、干物质及养分积累转运的调控效应,明确最佳株行距配置模式,以期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连续2个玉米生长季,在8。2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设置等行距60 cm(B1)、65 cm(B2)、70 cm(B3)、75 cm(B4)及80 cm(B5)5个行距配置和登海518(DH518)、登海605(DH605)2个夏玉米品种两因素裂区田间大区对比试验,研究扩行缩株对夏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养分吸收与转运的影响,并分析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夏玉米产量随行距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在B4达到极值。2年试验中,DH518、DH605产量在B4处理产量较B1处理平均增加9。59%、13。18%;分析产量构成因素可知,扩行缩株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以影响夏玉米产量,DH518及DH605穗粒数在B4处理较B1处理2年平均增加8。30%及11。1%。扩行缩株显著影响夏玉米吐丝期(R1)后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随行距的增大呈先增后降趋势,且在B4处理取得最大值,用Logistic回归方程拟合生长曲线发现,DH518、DH605在B4处理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较B1处理分别增加13。6%、16。3%,平均增长速率分别增加15。9%、17。5%;适当增加种植行距可以提高夏玉米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吐丝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量。两品种氮、磷、钾积累量随行距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DH518在R1及收获期(R6)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较B1处理分别提高5。2%—25。2%、9。8%—43。5%、3。5%—26。1%及6。3%—29。0%、9。6%-49。9%、8。5%—31。0%;DH605分别提高6。0%—17。4%、5。7%—28。9%、5。2%—19。1%及7。6%—28。4%、8。7%—46。5%、6。6%—25。7%。增加行距显著提高两品种氮、磷、钾素转运量,且在B4处理达到极值,DH518及DH605在B4处理N、P、K转运量较B1处理分别增加19。9%、39。3%、23。3%及14。6%、30。8%、24。9%。对玉米R1、R6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R1及R6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扩行缩株提高了DH518及DH605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促进了吐丝前干物质及养分转运和吐丝后积累养分对籽粒贡献率的协同提高,进而提高玉米产量与肥料利用。综合考虑产量,干物质与养分积累与转运等因素,在黄淮海夏玉米区8。25万株/hm2种植条件下,75 cm等行距种植有利于获得高产。

    扩行缩株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养分吸收与转运产量

    迟播对油菜产量、品质、光合源演替及载荷特征的影响

    李飞熊财谷佳佳曹欣...
    4673-4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迟播对油菜光合源(叶、角果壳)演替、源载荷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机制。[方法]于2022—2023年在江苏盐城大丰和南京试点各设裂区试验,主因素设6个播期:10月17日(SD1)、10月23日(SD2)、10月29日(SD3)、11月4日(SD4)、11月10日(SD5)和11月16日(SD6),副因素设常规种甘蓝型油菜南农油4号(抗寒性强)和浙油51(抗寒性中等)2个品种,研究不同播期对油菜叶面积指数(LAI)、角果壳面积指数(PAI)动态变化特征和演替特征,以及源载荷和油菜籽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1)播期越迟,油菜冬前苗龄越小,越冬存活率越低,长江下游油菜最迟安全播期为10月底,冬前苗龄5叶以上。播期推迟至11月,油菜叶龄下降至1。2—3。6叶,平均越冬存活率低于30%。南农油4号11月播种越冬率平均为30。9%,较浙油51高14。5%。(2)最迟安全播期内,随着播期推迟,油菜产量显著下降,单株角果数、千粒重的下降是造成产量下降的最直接因素;对油菜籽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SD2、SD3较SD1,产量分别下降9。6%、29。0%,单株角果数分别下降6。1%、23。9%,千粒重分别下降4。4%、6。5%。南农油4号籽粒脂肪、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2。9%和25。0%,浙油51分别为47。9%和22。7%。(3)油菜最大LAI、PAI随播期推迟显著下降,LAI达峰值前的缓慢增长速率、达峰值后的快速下降速率皆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PAI快速增长速率随播期呈减缓趋势;播期越迟,LAI、PAI演替点越早(即有效积温少)和越低(即演替点LAI和PAI都比较低)。南农油4号LAI、PAI动态变化特征值、演替特征值普遍优于浙油51。(4)随播期推迟,叶面积下降幅度快于籽粒产量和角果壳面积下降幅度,造成叶源载荷逐渐增加,壳源载荷逐渐下降。叶源不足和籽粒库不足,是迟播减产的主要原因。南农油4号叶和壳载荷均高于浙油51。[结论]长江下游油菜最迟安全播期内,宜选用叶和角果壳光合源演替点适宜、源载荷较高的耐寒性强、高产高油品种,以减少迟播导致的产量损失。

    油菜(BrassicanapusL.)迟播叶面积指数角果壳面积指数光合源演替载荷产量品质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致病性及流行风险

    张爱红杨菲赵元业赵怡涵...
    4686-4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在我国北方麦区分布广泛,研究明确BYSMV对主要作物的致病性以及田间自然寄主,评估病害在禾本科作物种植区的流行风险,为该病害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携带BYSMV的灰飞虱将病毒人工接种于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燕麦、大麦等151个品种,以未接种材料为对照,观察并分析病毒在不同寄主上的潜育期及症状进展过程;接种30 d后,提取材料总RNA,利用一步法RT-PCR技术检测病毒侵染情况,结合生物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明确BYSMV对主要作物的致病性;在河北省粮食作物种植区采集580份疑似病毒病症状的植物样品,提取样品总RNA,利用一步法RT-PCR技术检测样品中BYSMV感染率,评估病害的流行风险。[结果]小麦、谷子、大麦、燕麦接种病毒9—10 d后叶片出现褪绿条纹,植株发育迟缓,严重矮化。所有供试品种均能发病,供试小麦品种发病率为60。00%—100%,谷子品种发病率为18。18%—100%,燕麦品种发病率为55。56%—100%,4个大麦品种发病率均为100%。BYSMV侵染甜(糯)玉米、高粱的潜育期为15—17 d,叶片有黄色条纹症状,植株轻微矮化;BYSMV可侵染3个甜(糯)玉米品种并表现症状,甜(糯)玉米发病率为14。29%—21。43%;BYSMV可侵染8份高粱材料,其中6个品种可表现症状,2份材料被侵染后无明显症状,发病率为4。00%—33。33%。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小麦、谷子、甜玉米样品中BYSMV检出率分别为78。03%、100%、9。52%,禾本科杂草中狗尾草、小画眉、牛筋草田间检出率分别为75。68%、65。38%、8。33%。灰飞虱接种证实,BYSMV还可侵染虎尾草、雀麦、稗草、二穗短柄草、野燕麦5种植物,发病率分别为100%、82。61%、20。00%、60。71%、10。00%,其中牛筋草、稗草、野燕麦等杂草寄主被BYSMV侵染后无明显症状。[结论]BYSMV对小麦、谷子、大麦、燕麦等禾本科作物致病性较强,目前主栽品种均不抗病,需要重点监测BYSMV的流行动态,防止造成重大灾害;BYSMV对甜(糯)玉米、高粱致病性较弱,而且不同品种抗性存在差异,在病害流行时可以选种抗病品种进行防治;虎尾草、狗尾草、小画眉、牛筋草等杂草易感染BYSMV,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初侵染源。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灰飞虱寄主致病性风险评估

    基于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精准快速鉴定大豆转基因种子转化体纯度

    李允静景琦武玉花孙全...
    4698-4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耐除草剂大豆SHZD3201、DBN9004、中黄6106(ZH10-6)相继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针对这3个转化体建立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应用于大豆转基因转化体种子纯度的精准、快速鉴定,为大豆转基因品种种子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搜集耐除草剂大豆SHZD3201、DBN9004和中黄61063个转化体以及4个大豆内标准基因Lectin的实时荧光PCR方法,通过比较ΔCt值,遴选出二重实时荧光PCR的最佳大豆内标准基因检测方法;设置转化体和Lectin不同引物/探针浓度,优化二重实时荧光PCR的反应体系;根据不同类型的特异性测试样品测试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的特异性;设置2000、200、20、10、5和1拷贝的梯度样品,测试方法的检出限。利用一步提取液快速研磨单粒种子,以稀释后的粗提液直接作为模板进行二重实时荧光PCR扩增,进而开展耐除草剂大豆SHZD3201、DBN9004和中黄6106单粒种子纯度的检测。[结果]经测试计算最小ΔCt值,在SHZD3201、DBN9004和中黄6106转化体二重实时荧光PCR中,遴选出最佳大豆内标准基因Lectin检测方法。经优化,SHZD3201/Lectin二重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中,SHZD3201转化体的引物/探针浓度为0。3μmol·L-1/0。15μmol·L-1,Lectin的引物/探针浓度为0。3μmol·L-1/0。15μmol·L-1;DBN9004/Lectin二重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中,DBN9004转化体的引物/探针浓度为0。4μmol·L-1/0。2μmol·L-1,Lectin的引物/探针浓度为0。4μmol·L-1/0。2μmol·L-1;中黄6106/Lectin二重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中,中黄6106转化体的引物/探针浓度为0。4μmol·L-1/0。2μmol·L-1,Lectin的引物/探针浓度为0。5μmol·L-1/0。25μmol·L-1。3种方法特异性良好,检出限均达10个拷贝。利用100粒模拟单粒种子样本,快速研磨,模板稀释5倍后,采用二重实时荧光PCR快速扩增,成功地检测了SHZD3201、DBN9004和中黄6106种子转化体纯度。[结论]成功建立了耐除草剂大豆SHZD3201/Lectin、DBN9004/Lectin和中黄6106/Lectin的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结合一步提取液的DNA快速提取方法,实现了大豆转基因种子转化体纯度精准快速检测。

    耐除草剂大豆种子二重实时荧光PCR转化体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