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山西省冬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演变规律,为山西省小麦育种的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原始亲本材料.[方法]以山西省冬小麦 323 份地方品种和 105 份育成品种为自然群体,利用 55K SNP芯片对 428份自然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主成分、遗传聚类及亲缘关系.[结果]SNP 位点在 21 条染色体上的分布范围为 329-1 639 个,平均值为 1 152 个;7 个部分同源群中的分布范围为 2 154-3 852 个,平均值约为 3 456 个;基因组的分布规律为:B基因组>A基因组>D基因组;基因组注释多态性标记,在基因间区分布最多,约占 50%,分析表明,SNP位点在 21 条染色体、7 个同源群和 3 个基因组上均有覆盖,但分布各异,多态性比率为45.60%.整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0.0185)均低于平均期望杂合度(0.4992),整个自然群体的香农-威纳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对比自然群体多样性各参数,发现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不高,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地方品种略高.群体结构分析将群体分为 2 个类群,第Ⅰ类群 307 份材料,以地方品种为主;第Ⅱ类群 121 份材料,以育成品种为主.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均将自然群体分为 5 个类群,第Ⅰ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 0.21831,变幅为0.00127-0.72461;第Ⅱ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 0.14619,变幅为 0.00038-0.76489;第Ⅲ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 0.16521,变幅为 0.00049-0.43033;第Ⅳ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 0.17643,变幅为 0.00118-0.60496;第Ⅴ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 0.12039,变幅为 0.00042-0.37032,可见,山西省冬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变异幅度较大,但平均遗传距离值较低,聚类分群明显,类群中部分品种的遗传关系较近.经对比,第Ⅰ类群和第Ⅳ类群的平均遗传距离均要高于第Ⅱ类群、第Ⅲ类群和第Ⅴ类群,第Ⅰ类群和第Ⅳ类群的遗传距离变幅大于第Ⅲ类群和第Ⅴ类群,可知,育成品种的遗传距离普遍大于地方品种.[结论]利用 55K SNP芯片对山西省冬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山西省冬小麦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在基因组层面上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育成品种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有利于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同时,极少数品种的亲缘关系呈两极分化,在后续利用时应合理地区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