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路文如

半月刊

0578-1752

zgnykx@mail.caas.net.cn

010-82109808 82106279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农牧业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我国农牧业科学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重要科研成果和专题报告及各学科研究进展综述等。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的理论与实践、作物育种与品种资源、生物技术、植保、土肥、畜牧、兽医、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管理干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期施氮条件下小麦铁锰累积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蔺江韵尹本酥王星舒刘晨瑞...
    3372-3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长期施用氮肥条件下小麦铁锰吸收累积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基于产量及小麦铁锰营养的氮肥调控策略,为合理优化氮肥施用和改善小麦营养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旱地冬小麦的氮肥长期定位试验,设置 5 个施氮水平 0、80、160、240、320 kg·hm-2,研究不同氮水平条件下小麦籽粒铁锰含量及其与产量、铁锰吸收分配规律、土壤养分及各形态铁锰的关系.[结果]施氮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地上部铁含量、籽粒铁含量,降低了地上部和籽粒的锰含量.与对照相比,氮肥供应超过 160 kg·hm-2 时,小麦产量及籽粒铁含量不再继续增加,分别保持在 5 857-6 598 kg·hm-2 和40.2-42.2 mg·kg-1,而籽粒锰含量保持较低水平,为30.4-35.3 mg·kg-1.氮肥施用显著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中铁、锰元素的松结有机态及铁元素的锰氧化物结合态比例,增加了土壤中铁、锰的生物有效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铁含量与产量、生物量、收获指数、穗数、穗粒数、铁收获指数显著正相关,与籽粒锰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锰氧化物结合态铁显著正相关;与残渣态铁显著负相关.小麦籽粒锰含量与产量、生物量、收获指数、穗数、穗粒数、籽粒吸铁量、铁收获指数显著负相关,与地上部吸锰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各种形态锰不相关.[结论]西北旱区石灰性土壤中长期施氮可提高土壤铁的有效性、促进小麦对铁的吸收及铁向籽粒的分配,进而提高籽粒铁含量;施氮虽然提高了土壤锰的有效性,但显著抑制了小麦对锰的吸收,最终导致小麦籽粒锰含量降低.此外,当供磷水平一致时,土壤长期缺乏氮素供应可能导致小麦籽粒铁含量较低,而锰含量过高.综合考虑产量、籽粒铁锰元素营养品质及环境经济效益,西北旱区石灰性土壤小麦氮肥施用量建议控制在160 kg·hm-2,过量施用氮肥无助于继续提高产量及品质.

    氮肥冬小麦西北旱地石灰性土壤

    返青后补灌与氮肥用量对旱地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赵凯男吴金芝黄明李友军...
    3383-3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旱地麦田灌溉条件,但小麦季通常仅能进行一次灌溉的生产实际,探索返青后补灌与氮肥互作对旱地小麦生产力、水氮利用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19-2022年,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的典型旱地小麦种植区,设置两因素裂区试验,灌溉水平为主处理,分别为全生育期不灌溉(I0)和返青后补灌(I1,小麦返青后 0-40 cm土层首次出现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补灌至田间持水量的85%,全生育期仅灌溉一次).施氮量为副处理,分别为0(N0)、120(N120)、180(N180)和 240 kg N·hm-2(N240).分析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以及 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结果]与I0 相比,I1 优化了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增加了氮素吸收能力,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3 年平均分别显著提高 55.8%和 34.7%,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显著降低 11.6%.随着施氮量增加,I0 水平下小麦产量、穗数、穗粒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以N180处理最高;而I1水平下表现为先增加后保持稳定,N180和N240处理均保持较高水平.两种灌溉水平下,增加施氮量均显著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但 N180处理下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与N120 相比无显著降低(2021-2022 年度I1 除外).无论灌溉与否,增加施氮量均提高了成熟期麦田土壤硝态氮残留量,I0 水平下各施氮处理硝态氮主要富集在 0-60 cm土层,且N180 和N240 处理在 0-200 cm土层出现逐年累积效应;而I1较I0显著降低了 0-6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0-200 cm土层仅在N240处理下出现硝态氮累积.从互作效应看,3 年试验中,I1N180 和I1N240 组合均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I1N180 较I1N240降低了生育期耗水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并提高了氮效率.[结论]小麦返青后补灌配施氮肥180 kg N·hm-2 可以优化产量构成要素,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及积累强度,不仅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获得最优氮效率,还能降低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是旱地小麦在灌溉条件改善后兼顾小麦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生产的水肥组合.

    返青后补灌氮肥用量旱地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硝态氮残留

    河北永定河流域葡萄园土壤硝态氮空间分布特征

    李思奇王志慧常玉瑶吉艳芝...
    3399-3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永定河流域葡萄园氮素投入、高程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永定河流域葡萄种植区的合理施肥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北永定河流域 52 个典型葡萄园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葡萄园养分投入现状,室内分析测定葡萄园 0-60 cm垂直土层(间隔 20 cm)硝态氮含量,并计算其累积量和盈余量.利用 ArcGIS 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氮素投入和盈余、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的空间变异性.[结果]永定河流域施用有机肥农户不足 50%,以施用无机肥为主.上、下游葡萄园平均氮素投入量分别为(1 492.79±988.90)和(1 079.31±638.25)kg·hm-2,平均氮素盈余量分别为(1 430.41±993.01)和(1 027.23±637.37)kg·hm-2,氮素投入与盈余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在空间分布上均具有从西到东递减的趋势.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在不同土层间的变化及空间分布规律一致,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游.上游和下游 0-6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平均含量分别为 34.96 和 18.76 mg·kg-1,平均累积量分别为 92.44 和 48.12 kg·hm-2,不同土层间均差异显著.上游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在20-40 cm土层最低,下游则随土层的增加而增加.上游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在600-650 m高程范围内最高,显著高于其他高程(P<0.05),而下游受高程的影响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高程主要影响表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布,氮素投入主要影响底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布.[结论]永定河流域葡萄园氮素盈余严重,垂直土层硝态氮向深层累积,不同高程(除 450-500 m)土壤硝态氮含量与累积量均为上游高于下游,但在垂直分布上变化趋势不同,受高程和氮素投入共同影响.

    永定河流域葡萄园氮素投入与盈余高程硝态氮含量硝态氮累积量空间分布

    重茬条件下距原栽植行不同距离对G935自根砧'宫藤富士'幼树树体生长和果实产量的影响

    李民吉李兴亮张强周佳...
    3412-3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研究重茬栽植条件下距原栽植行不同距离种植对G935矮化自根砧'宫藤富士'苹果幼树树体生长等的影响,评价G935 矮化自根砧嫁接'宫藤富士'的抗重茬能力,为我国老龄低效苹果园重茬更新和栽培模式升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 年春,刨除 12 年生苹果大树('宫藤富士'/SH6/实生砧),不进行土壤杀菌,不添加有机肥、化肥和生物菌肥,直接在距原栽植行不同距离(0、0.5、1、1.5和2 m)栽植G935矮化自根砧'宫藤富士'苗(2年根1年干),采用细纺锤树形整形修剪,栽植后连续 4 年调查 5 个处理下G935 矮化自根砧'宫藤富士'幼树树体生长、叶片功能、早花早果性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差异.[结果]重茬栽植条件下,距原栽植行不同距离G935矮化自根砧'宫藤富士'树体生长、叶片功能、早花早果性和果实产量品质没有显著差异.重茬栽植4 年内,随着树龄的增长,5个处理'宫藤富士'树高、干粗和主枝数量逐年增加,重茬栽植第 4 年,各处理树体平均主枝数量均达到 30 个以上.栽植第 2 年开始,各处理树体长枝比例逐年降低,短枝比例逐年升高.重茬栽植第4年,各处理'宫藤富士'树体新梢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百叶重(鲜重和干重)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处理'宫藤富士'果实的平均单株产量和果实品质(平均单果重、果形指数、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固酸比)均相近,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重茬栽植条件下,栽植前 4 年,5 个距离原栽植行不同距离种植G935 矮化自根砧'宫藤富士'的幼树树体生长、叶片功能、早花早果性和果实产量、品质等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各处理树体枝类组成合理,树势中庸且不衰弱,成花早,果实品质优良,G935 适宜重茬再植使用,且抗重茬效果不受与原栽植行距离的影响.

    重茬栽植G935砧木矮化自根砧'宫藤富士'苹果树体生长果实产量

    柚果肉颜色遗传变异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程莉杨胜男朱延松王旭...
    3420-3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果肉颜色是柚类品种重要的外观性状以及品质性状,挖掘与柚果肉颜色显著相关的变异位点及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理解柚类品种果肉呈色机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表型调查及色差仪测量,对 100 份柚类种质的果肉颜色进行评价和分类,利用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测序技术对所有材料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将测序得到的基因型数据通过GCTA软件计算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分析群体结构,利用plink 2.0 软件计算不同果肉颜色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Fst),选用GEMMA软件中GLM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选取与颜色表型显著关联的变异位点进行等位变异分析,根据柑橘LD大小对变异位点邻近位置进行基因注释,筛选出与果肉颜色形成相关的候选基因,随机选择 4 份白肉柚和4 份红肉柚材料在不同发育时期对候选基因表达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根据果肉颜色将 100 份柚类种质分为白肉柚和红肉柚两大类,其中包含 58 份白肉柚和 42 份红肉柚.通过Fst遗传分化指数分析和GWA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筛选到Fst系数大于0.4且-log10(P)>9的位点6个,对 6个变异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型能够预测柚品种的果肉颜色.对变异位点侧翼 25 kb序列进行基因注释共筛选出 14 个基因,其中包含类异戊二烯合成、叶绿体氧化还原反应、质体发育、脱落酸信号调节、乙烯响应等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分析显示,Cg7g013760(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MAPKKK17)、Cg7g013840(叶绿体卟啉原脱氨酶)、Cg7g014020(转录因子TCP7)、Cg7g014120(叶绿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Cg7g014190(FAD合成酶 2)与果肉颜色形成存在一定关联.[结论]经过GWAS和Fst两种分析方式共鉴定到 6 个与果肉颜色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对该位点上下游 25 kb的距离进行基因注释共筛选到了 14 个基因,通过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初步判定其中 5 个基因参与了柚果肉颜色的形成.

    果肉颜色Fst关联分析候选基因

    HS-SPME-GC-MS技术结合电子鼻分析热处理对南京盐水鸭高温蒸煮味的影响

    吴世豪黄天然黄明
    3435-3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南京盐水鸭为研究对象,通过风味检测技术研究热处理对其高温蒸煮味(warmed-over flavor,WOF)产生的影响,并对其高温蒸煮味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填补南京盐水鸭高温蒸煮味相关研究的空白,为禽类加工方向的异味控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用 12 只樱桃谷鸭鸭腿为原料,经过清洗、干腌、湿腌、凉胚、煮制后制作成南京盐水鸭,待其冷却后利用高温蒸煮袋进行真空包装,随机分成 4 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不作热处理,另外 3 组则分别作不同温度的热处理,探究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80℃50 min、100℃30 min和 121℃15 min)盐水鸭挥发性气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的变化,利用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与感官评价,通过聚类分析、PLS-DA分析研究热处理对南京盐水鸭蒸煮味形成的影响.[结果]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南京盐水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含量均有所差异.感官评定的结果显示 121℃处理组的高温蒸煮味最重,然后是 100℃、80℃热处理组,其中未进行热处理的盐水鸭风味最好.GC-MS的结果显示,4 个组共检出 78 种风味化合物,主要包括醛类、酮类、烃类、醇类和含氮含硫及苯系物.对这 78 种风味物质进行OAV分析,发现其中共有 22 种OAV>1 的活性气味物质,对 22 种活性气味物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戊醛、2-庚酮、癸醛、十二醛、辛醛、己醛、庚醛、壬醛、2,5-辛二酮、1-辛烯-3-醇和 2-戊基呋喃在 121℃处理组含量最高.对 22 种气味物质进行OPLS-DA分析,结果显示壬醛、辛醛、戊醛、1-辛烯-3-醇和 2-戊基呋喃的VIP>1,且其在121℃处理组中含量最高(P<0.05).[结论]121℃高温热处理能够显著促进盐水鸭中脂质的氧化降解,使代表性香气物质含量显著下降,代表性异味物质含量显著上升,挥发性风味物质中的壬醛、辛醛、戊醛、1-辛烯-3-醇和 2-戊基呋喃是南京盐水鸭高温蒸煮味的主要成分.

    南京盐水鸭热处理高温蒸煮味挥发性化合物

    略阳乌鸡褐壳蛋壳颜色量化体系的建立和遗传基础分析

    陈球黄晶晶王哲鹏
    3452-3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褐壳蛋壳颜色与蛋壳强度、蛋内抗菌肽含量、血斑肉斑和孵化率有密切联系,是影响蛋品质和销售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然而,一些地方鸡因选育程度低,存在蛋色偏浅、均匀度差等不足,给鸡蛋的销售和品牌的打造造成不利影响.[目的]探讨以略阳乌鸡为对象,建立能灵敏度量蛋壳颜色变异的量化体系,估计品种特异性蛋壳颜色的遗传力,筛选参与蛋壳颜色调控的候选基因,为略阳乌鸡褐壳蛋壳颜色选育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在略阳乌鸡蛋用系62个半同胞家系中选取841只母鸡,每只鸡收集3枚蛋,用L*a*b色度体系量化蛋壳颜色.在贝叶斯框架下,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算法计算各色度指标的后验遗传力.用逆γ分布指定育种值和残差方差的先验分布.执行 130 000 迭代,弃去前 30 000 次迭代结果,按间隔 100 存储迭代结果,获得各方差组分的后验分布和各指标的后验遗传力.选取产浅褐壳、褐壳、浅绿壳的母鸡各8只,每只鸡收集3枚蛋用于蛋壳色素含量的测定.用原卟啉和胆绿素标准品建立浓度与吸光度值的回归关系,分别在670 nm和412 nm处测定胆绿素和原卟啉的吸光度,用回归法求得待测样本两种蛋壳色素的浓度.采集褐壳(n=8)和浅褐壳(n=8)母鸡的蛋壳腺,用qPCR法检测ALAS1和CPOX在蛋壳腺中的表达量.[结果]在 3 个色度指标中,a值递减的变化规律与褐色向绿色调过渡的视觉观感吻合度最高.L值和b值能够反映褐壳颜色深浅的变化,但在区分褐色和绿色调上存在较大误差.L值和b值分布呈现出较高的集中度,50%的样本的L值和b值集中分布于 73.3-79.1和 13.1-18.2 之间,而a值分布更为分散,50%的样本分布于 1.4-7.1 之间.与上述分布特征保持一致,a值的变异系数88.2%要高于L值 5.7%和b值 24.0%.遗传力估计结果显示,a值主要受遗传效应调控(h2=0.77),而L值(h2=0.46)和b值(h2=0.37)受环境效应影响更大.在蛋壳色素和蛋壳颜色之间,原卟啉浓度与3个色度指标均存在强相关关系(L:r=-0.86,a:r=0.73,b:r=0.88),但胆绿素浓度仅与a值存在强负相关(r=-0.73).ALAS1和CPOX是两个催化原卟啉前体物合成的酶.表达结果显示,CPOX在褐壳鸡中的表达水平是浅褐壳的1.5倍(P<0.05),但ALAS1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原卟啉是影响略阳乌鸡蛋壳颜色的关键色素,而CPOX是与蛋壳原卟啉含量和褐壳颜色显著关联的候选基因.a 值是量化略阳乌鸡蛋壳颜色准确度和灵敏度最高的指标,且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对a值向上选择,有望在提高褐壳颜色深度和均匀度方面取得较大选择反应.

    略阳乌鸡蛋壳颜色L*a*b色度空间遗传力CPOXALAS1

    猪SsMT-1A和SsMT-2A的原核表达及金属结合特性研究

    杨惠珍杨欢吴子璇范阔海...
    3461-3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猪(Sus Scrofa)金属硫蛋白1A(metallothionein-1A of S.Scrofa,SsMT-1A)和2A(Metallothionein-2A of S.Scrofa,SsMT-2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和纯化,研究它们与Zn(Ⅱ)和Cu(Ⅰ)的结合特性.为饲料中添加 Zn和 Cu在促进猪生产性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从 NCBI中获得 SsMT-1A和 SsMT-2A的基因序列,利用ClustalX2 和ExPASy分析两者的蛋白序列和结构差异,利用MEGA-X构建两者与其他物种MT蛋白分子的进化树.其次,构建pET-28a-SUMO-SsMT-1A/SsMT-2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plysS,用IPTG诱导表达.利用Ni-NTA柱亲和层析和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重组蛋白.最后,利用大肠杆菌金属耐受性实验、圆二色光谱(circular dichroism,CD)、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analytic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和等温微量热仪(isothermal micrometer calorimetry,ITC)分析SsMT-1A和SsMT-2A与Zn(Ⅱ)和Cu(Ⅰ)的结合特性.[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sMT-1A和SsMT-2A蛋白分子的同源性较高,半胱氨酸(Cysteine,Cys)含量和排列基序完全一致,仅有 8 个非Cys位点差异.经原核表达、Ni-NTA柱和Superdex-75柱纯化、SUMO酶酶切,成功获得了SsMT-1A和SsMT-2A.金属耐受性试验表明:与SsMT-2A相比,转SsMT-1A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Zn和Cu耐受性.CD光谱表明:SsMT-1A和SsMT-2A均可与Zn(Ⅱ)和Cu(Ⅰ)结合,两者均展示了Zn(Ⅱ)结合偏好性,然而,SsMT-1A较SsMT-2A具有较强的Zn(Ⅱ)和Cu(Ⅰ)结合能力.MALDI-TOF-MS表明:apo-SsMT-1A和apo-SsMT-2A的分子量分别为 6 047.5 Da和 6 048 Da,SsMT-1A和SsMT-2A与Zn(Ⅱ)的结合稳定,与Cu(Ⅰ)的结合不稳定.ITC表明:SsMT-1A和SsMT-2A与Zn(Ⅱ)的结合不稳定,与Cu(Ⅰ)的结合稳定,两者结合Cu(Ⅰ)的化学计量数均为 7,SsMT-1A结合 Zn(Ⅱ)的化学计量数为 2.[结论]虽然 SsMT-1A和 SsMT-2A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然而,8 个非Cys位点的差异决定了两者金属结合特性的差别.尽管SsMT-1A和SsMT-2A共享了高度一致的Zn(Ⅱ)和Cu(Ⅰ)结合行为,然而,两者与Zn(Ⅱ)和Cu(Ⅰ)的结合特性存在细微差别,两者不应被认为是完全生理等价分子.在生理条件下:SsMT-1A可能发挥重金属离子的解毒作用,SsMT-2A可能发挥 Zn内稳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SsMT-1A和SsMT-2A调节金属离子内稳态,发挥促进猪生产性能的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金属硫蛋白-1A金属硫蛋白-2A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金属结合特性

    盖塔病毒SC483株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杜炳辰王铭刘春国王世达...
    3479-3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盖塔病毒(Getah virus,GETV)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病毒,分类学上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成员.该病毒宿主范围广,可感染猪、马、牛、狐狸等多种哺乳动物,人也可以感染,但在人群中造成的危害尚不知晓.动物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炎、繁殖障碍和死胎.GETV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较为广泛,近年来在我国的流行呈上升趋势,2018年我国南方多个猪场爆发该病,GETV 在畜禽养殖及公共卫生方面的危害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尚无用于预防和治疗盖塔病毒感染的商业化疫苗和药物.由于对GETV研究较少,其生物学特性、对不同物种的致病性和致病机制以及流行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均是未知的.[目的]建立高效的GETV反向遗传操作平台,为深入研究GET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采取化学合成的方式人工合成了两端分别含有锤头状核酶(HamRz)和丁肝病毒核酶(HdvRz)序列的GETV SC483 株基因组全长,并克隆至低拷贝pOK12-CMV载体中,从而获得含有GETV SC483 株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的重组质粒pGETV-SC483.将纯化的重组质粒pGETV-SC483 转染BHK-21 细胞进行病毒拯救.对拯救病毒进行连续传代、鉴定以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并对感染性克隆质粒 pGETV-SC483 在大肠杆菌中的遗传稳定性进行验证.[结果]重组质粒pGETV-SC483 转染BHK-21 细胞后,48 h即可观察到GETV感染引起的典型细胞病变,获得的拯救病毒命名为rSC483.分别提取拯救病毒和亲本病毒基因组RNA,对病毒基因组进行RT-PCR扩增、Not I酶切以及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拯救病毒不同于亲本病毒,其含有人为引入以消去Not I酶切位点的G4332A突变的分子标记.使用GETV特异性抗体作为检测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病毒粒子形态学电镜负染观察结果进一步表明,GETV 拯救成功.噬斑形成试验和一步生长曲线试验结果表明,拯救病毒与亲本病毒具有相似的复制能力和增殖特性.另外,感染性克隆质粒pGETV-SC483在大肠杆菌DH5α中连续传代后的测序结果表明,该重组质粒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结论]成功构建了稳定、高效的GETV SC483 株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为GETV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理研究以及新型疫苗开发提供了技术平台.

    盖塔病毒cDNA感染性克隆病毒拯救反向遗传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