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气象
中国农业气象

梅旭荣

双月刊

1000-6362

Leishl@ieda.org.cn

010-82109774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气象/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有关农林水产业中与农业气象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国内外有关专题研究动态、综合评述等,涉及包括全球变化、区域农业气候、减灾防灾、干旱与节水农业、作物气象与农田小气候、农业病虫害、农业生态环境、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在农业气象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本刊为中央级刊物,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农业科技论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5-2020年不同省份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变化分析

    谭鑫李昊儒王子健巩娟弟...
    809-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15-2020 年 14 个小麦种植省份的产量、播种面积、农资投入等统计数据,计算小麦生命周期的农资投入品碳足迹,分析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动态变化和不同农资投入品的碳足迹贡献,揭示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变化规律及排放源,为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5-2020年 14 省小麦生命周期平均单位面积和平均单位产量碳足迹分别为 4315。4kgCO2eq。hm-2 和 999。4kgCO2eq。t-1,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北方冬(秋播)麦区的陕西和山西省、春播麦区的内蒙古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冬春兼播麦区(新疆)小麦生命周期平均单位面积和平均单位产量碳足迹均高于整个研究区平均值。南方冬(秋播)麦区(四川、江苏、安徽和湖北)、春播麦区的黑龙江和甘肃省、北方冬(秋播)麦区的山东和河南省小麦生命周期平均单位面积和平均单位产量碳足迹均低于整个研究区域平均值。另外,灌溉用电、化肥、柴油、种子和农药投入产生的碳足迹在小麦生命周期中平均占比分别为 34。2%、51。6%、7。3%、3。7%和 3。2%,表明灌溉和化肥是主要排放源。化肥是南方冬(秋播)麦区(江苏、安徽、湖北和四川)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的主要排放源,四省平均占比分别为 76。6%,71。3%,69。6%和 70。0%,化肥减量增效是该地区的重要减排措施。灌溉用电是北方冬(秋播)麦区的河北和山西省、冬春兼播麦区(新疆)的主要排放源,其平均占比分别为 45。6%、54。8%和 65。2%,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及研发配套低耗能农机设备是该地区的重要减排措施。由此可见,化肥减量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是减少研究区域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有效管理措施,结合各省农业和社会经济条件,针对性制定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是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

    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农资投入生命周期评价绿色低碳

    华北平原秸秆覆盖下农田水热通量动态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耿洁王传娟张彦群秦姗姗...
    82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秸秆覆盖下农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动态变化,可为农艺覆盖下作物高效用水的定量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秸秆覆盖(S)和不覆盖(N)两种处理,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和实测数据,对华北平原秸秆覆盖下农田能量通量要素净辐射通量(Rn)、潜热通量(λET)、显热通量(H)和土壤热通量(G)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生育期Rn、λET和H日内变化均呈现明显单峰型规律,无论小麦生长季还是玉米生长季,与N处理相比,秸秆覆盖(S)主要降低了各生育期Rn、λET和H的日峰值,但从日均值来看,S处理提高了小麦生长季λET占Rn的比例,其总生育期λET占Rn的比例(68。8%)比N处理(68。4%)略高;秸秆覆盖(S)降低了玉米生长季λET占Rn的比例,其总生育期λET占Rn的比例(65。0%)比N处理(65。9%)降低。小麦生长季和玉米生长季对瞬时λET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Rn,其余因子影响较小。各气象因子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对瞬时λET产生影响。Rn对瞬时λET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直接作用上,其余因子均主要体现为间接影响。

    秸秆覆盖波文比水热通量气象因子

    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金荞麦适生区变化分析

    张保得谢准马玉珊赵艳丽...
    835-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技术,以中国金荞麦为研究对象,结合全国 137 条金荞麦有效分布点和32项环境因子进行适生区分析,筛选金荞麦适宜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并预测末次盛冰期(The last glacial maximum,LGM)、全新世中期(The mid holocene,MH)、当前(Current)和未来时期(2041-2060年,2050s;2061-2080年,2070s)3种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金荞麦适宜区域的地理空间格局变化及质心迁移。结果表明:评价MaxEnt模型的指标训练和测试数据的AUC为0。928±0。005和0。916±0。027,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制约金荞麦生态适宜分布的9个环境因子及阈值为年平均降水量(915~1899mm)、最冷月最低温度(-2。4~6。9℃)、温度季节变化系数(3031~6319)、海拔(61~357。2m,1540~3408m)、昼夜温差月均值(7。5~10。9℃)、7 月平均风速(0。6~1。9m·s-1)、最暖季度平均降水量(506。8~1060。9mm)、4 月平均风速(0。5~2。3m·s-1)和降水量季节变化方差(45。4~84。9)。从末次盛冰期到未来时期,金荞麦适生区呈逐渐增加趋势,尤以未来温室气体中高排放情景下扩张幅度较大,最大扩张面积达到 45。93×104km2,扩张区域主要集中在横断山脉附近和秦岭-淮河一带。气候变化情景下金荞麦适生区质心呈高纬度、高海拔迁移趋势。

    金荞麦MaxEnt模型气候变化适生区变化

    基于PSO-RF模型的汉江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模拟研究

    葛杰曹绮欣张晓鹏雷龙...
    849-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 1960-2017 年汉江流域及附近 24 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构建 16 种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随机森林(PSO-RF)的日尺度ET0 计算模型,并与Hargreaves-Samani、Makkink和Irmark-Allen共3 种模型进行比较,评价PSO-RF模型在汉江流域的适用性及可移植性。结果表明:(1)PSO-RF模型能很好地识别各输入参数与日尺度 ET0 的非线性关系;仅采用最高气温(Tmax)、最低气温(Tmin)和地球外辐射(Ra)建立的PSO-RF2 模型具有足够精度,平均MAE为 0。402mm·d-1,RMSE为 0。575mm·d-1,R2为 0。863;随输入气象要素数量增加,模型计算精度不断升高,平均MAE减小了37。9%,RMSE减小了 36。3%,R2 升高了 6。78%。(2)PSO-RF模型的计算精度优于相同输入参数的Hargreaves-Samani、Makkink和Irmark-Allen模型,平均MAE减小了43。6%、RMSE减小了 34。5%,R2 升高了 4。12%。(3)PSO-RF模型在汉江流域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和可移植性,分区建立的PSO-RF模型相互移植时,平均MAE为 0。159mm·d-1,RMSE为 0。245mm·d-1,R2 为 0。974。因此缺乏气象数据时,基于PSO-RF建立的日尺度ET0 计算模型可作为汉江流域日尺度ET0 计算的推荐模型。

    汉江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PSORF可移植性

    西南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时空特征及危险性

    陈东东栗晓玮张璐阳罗孳孳...
    860-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西南地区 1980-2022 年351 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以水稻关键生育期(抽穗灌浆和灌浆成熟期)为研究时段,基于高温热害累计指数分析西南地区高温热害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危险性,为当地水稻种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980-2022 年西南地区水稻两个关键生育期高温热害发生站次比年际变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每 10a增加速率分别为 6。4 个百分点和 4。1 个百分点。从年代变化来看,水稻两个关键生育期在 20世纪 80 年代高温热害发生相对较轻,发生总数站次比为 16。3%和 7。8%;近 13a高温热害发生较重,总数站次比分别为 38。1%和 22。2%。水稻两个关键生育期发生高温热害最多年份均为 2022 年,发生站次比分别为 51。6%和 37。6%。西南地区抽穗灌浆期水稻高温热害年倾向率增幅较大,主要集中重庆中、西部,贵州东部以及四川盆地东北部和南部,仅零星站呈减少趋势。水稻灌浆成熟期高温热害年倾向率在四川盆地、重庆大部地区呈显著增加。水稻两个关键生育期高温热害发生日数、频率和危险性空间分布大体一致,均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重庆中西部和北部、四川盆地东北部、盆中和盆南地区。本研究实现了高温热害评估定量化,提高了空间分布的精细度,对当地水稻实际生产更有指导性。

    水稻高温累计危害指数时空变化危险性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贵州香禾糯的潜在适生区分布

    杨凡杨胜海郑华斌王慰亲...
    872-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实地记录和文献资料的贵州香禾糯实际分布数据,采用Kuenm包优化的最大熵模型(MaxEnt),研究历史和未来气候情景下贵州香禾糯适生区以及影响香禾糯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合理规划香禾糯生产布局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1970-2000 年历史时期,香禾糯潜适生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东南部,高适生区分布在从江、榕江、黎平三县。(2)相比于历史时期,SSP126 气候情景下香禾糯高适生区在2041-2060年面积增加并向高海拔处推移,2081-2100年面积减小并向高纬度推移。SSP245气候情景下香禾糯高适生区在 2041-2060 年面积增加并向高纬度推移,2081-2100 年面积减小并向高海拔处推移。SSP585 气候情景下香禾糯高适生区在 2041-2060 年面积增加并向高海拔处推移,2081-2100 年面积减小并向高海拔处推移。(3)在 19 个气候影响因子中,最冷月份最低温度、平均昼夜温差是影响香禾糯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其影响分布的贡献率分别为 34。8%和 13。8%。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将导致香禾糯高适生区面积在 2041-2060 年扩大,在 2081-2100 年缩小,因此需重视气候变化,合理规划香禾糯生产布局,保障粮食安全性。

    香禾糯气候变化MaxEnt模型潜在适生区模型优化

    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籽粒脱水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易荣黄晨芳贺璐阳巩若琳...
    882-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中早熟('华秦油 971'和'秦油 1719')和中晚熟('陕油 21'和'陕油 28')油菜品种,利用Logistic power模型拟合 2019-2020 年4个油菜品种授粉-收获期≥0℃活动积温与籽粒含水率,分析气象因子对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籽粒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4个油菜品种在授粉-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总体呈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的变化趋势,生理成熟期的平均籽粒含水率表现为中早熟品种高于中晚熟品种,收获期平均籽粒含水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减少,其中中早熟品种'华秦油 971'籽粒脱水速率最高(9。66 个百分比·d-1),与其他 3 个油菜品种差异达显著水平。(2)中早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的趋势含水率拟合曲线均呈"S"型变化趋势,且中早熟品种气象含水率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大,而中晚熟品种的气象含水率受气象因子影响较小。(3)试验区域内不同熟期油菜籽粒脱水主要受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积温等气象因子的影响,中早熟品种中平均气温(-1。125)对气象含水率表现为间接作用,最高气温(-0。347)、最低气温(-0。472)和积温(-0。936)表现为直接作用;中晚熟品种中平均气温(-0。847)为间接作用,最高气温(-0。288)、最低气温(-0。250)和积温(-0。877)为直接作用。(4)通径分析表明,各因子对气象含水率的决定因子中积温的R2 贡献度最高,分别为 0。8433(中早熟品种)和 0。8130(中晚熟品种),说明积温对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气象含水率影响最大。逐步回归分析中所有方程拟合结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方程可一定程度上解释气象因子对气象含水率的影响。

    油菜熟期籽粒脱水气象因子

    伊犁河谷树上干杏的气候区划

    马玉平吾米提·居马太张山清白婷...
    894-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1991-2020 年伊犁河谷及其周边 20 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根据树上干杏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筛选出树上干杏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建立树上干杏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的空间分布模型,通过重分类法将 4 类区划指标叠加处理,绘制伊犁河谷树上干杏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为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划分伊犁河谷树上干杏的气候适宜种植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伊犁河谷树上干杏种植可划分为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最适宜、适宜种植区位于伊犁河谷北部、乌孙山北部及新源县东部海拔 700-1200m河谷平原及浅山地带;次适宜区分别位于海拔<700m和 1200-1500m的河谷平原及低山地带;不适宜区位于河谷海拔 1500m以上的中高山区。

    树上干杏伊犁河谷适宜性指标气候区划

    基于模拟低温的福建喜温类蔬菜大棚寒冻害危险性区划

    黄川容陈家金孙朝锋吴立...
    903-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 2020-2023年12 月-翌年2月的福建省福清市、清流县代表性塑料大棚棚内气象监测数据以及同期陆面同化最低气温数据,构建晴天、多云、阴天和雨天不同天气类型下棚内最低气温回归模型,基于1991-2020 年福建 66 个县市气象台站数据,模拟历年 12 月-翌年 2 月温室大棚内日最低气温,通过构建温室大棚喜温类蔬菜寒冻害等级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综合权重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寒冻害危险性评估模型,开展福建省温室大棚喜温类蔬菜寒冻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构建的晴天、多云、阴天和雨天不同天气类型下大棚内冬季最低气温回归模型,R2 均>0。75,模型检验绝对误差分别为 0。6℃、1。4℃、1。0℃和 0。5℃;(2)福建温室大棚喜温类蔬菜寒冻害危险性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福州以南沿海县市 200m以下低海拔区域;中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和南部内陆海拔 200-500m 地区;次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内陆海拔500-1000m的中高海拔山区和北部海拔 200-500m地区;高风险区主要在武夷山脉、鹫峰山区、戴云山脉、博平岭和玳瑁山一带海拔 1000m以上地区,造成的灾害损失大,不适宜温室大棚喜温类蔬菜种植。

    温室喜温类蔬菜温度模拟寒冻害风险福建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分析湖南各气候区干旱事件重现期

    先建春周青云吕平安韩信...
    913-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省气候条件复杂,干旱发生概率高,为揭示湖南省各气候区(湘中、湘东北、湘西北、湘西和湘南)干旱事件的概率特征,基于湖南省 97 个气象站点 1961-2020 年的气象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Copula函数等方法,提取干旱事件的历时及烈度,研究湖南省各气候区干旱历时与烈度的同现重现期。结果表明:(1)沿湘南、湘中、湘东北、湘西北、湘西的方向上,气候区的干旱事件数由多到少,干旱事件历时及烈度的数值范围由小到大。(2)干旱历时与烈度分别进行最优边际分布函数的拟合时,GEV函数拟合的站点数均超过 60%,且干旱烈度的最优边际分布函数拟合效果优于干旱历时。建立干旱历时与烈度最优边际分布的联合函数时,Frank Copula函数应用超过 50%的站点。(3)湘南地区易发生干旱历时较短且烈度较大的干旱事件,湘西地区、湘西北地区及湘东北部分地区易发生干旱历时较长且烈度大的干旱事件。湘中地区易发生干旱历时较长且烈度大的干旱事件,湘中偏南地区易发生干旱历时较短且烈度较大的干旱事件。湖南省各气候区干旱事件的概率特征存在差异,需针对其概率特征采取措施,减轻干旱的危害。

    湖南省SPEICopula函数干旱事件干旱重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