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双月刊

1002-5103

wenzhai@cau.edu.cn

010-62736496

100083

北京市清华东路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Journal ZHONGGUO NONGYE WENZHAI (Nongye Gongcheng)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1989年创刊,以双月刊形式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内唯一一种系统报道国内外农业与农业工程科技文献类刊物,在全国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国内统一刊号:CN11-2531/S;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5103。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氮磷增效肥对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朱丽敬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氮磷增效施肥模式对小麦旗叶衰老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为科学施肥奠定坚实的数据支撑.[方法]以济麦22作为处理品种,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氮磷增效施肥组别,进一步测定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旗叶衰老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酶、丙二醛的具体变化情况,并对小麦的产量进一步分析.[结果]研究表明与常规对照组相比,在整个开花阶段尤其是在小麦开花后期通过使用增效氮磷肥处理,小麦旗叶的衰老指标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小麦旗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明显增加,而丙二醛的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这对缓解小麦旗叶衰老能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结论]在冬小麦生产中,合理施用N、P协同肥料,既能延迟冬小麦旗叶衰老,又能提升冬小麦单产,为冬小麦的高产、稳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氮磷增效肥小麦旗叶衰老产量影响

    完善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考——以江西省为例

    戴天放徐光耀麻福芳卢慧...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江西省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现状与问题,以及工作思路等开展分析与研究.[结果]江西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取得良好成效,但在队伍建设、服务模式、服务成效、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结论]需要从明确工作目标、加强选派工作、拓展优化服务内容与方式、加强平台建设、完善绩效评价、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完善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路,并健全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配套措施.

    科技特派员问题思路配套措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的瓶颈及破解研究

    程慧高风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作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本文以湖南省东源村产业融合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及其破解之策,更意在为拓宽乡村振兴渠道,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法,提出破解问题的策略.[结果]湖南省东源村在促进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融合机制不完善、要素匹配不当、农村产业品牌缺乏和配套设施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结论]笔者认为应健全产业融合机制,保障产业融合顺畅进行;完善要素市场配置,大力整合资源要素,推进产业高质量融合;制定优质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声誉度,以品牌化带动产业融合;优化配套服务设施,促使服务产业提质,推动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视域下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李建业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促进小农户的发展,实现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方法]通过对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充分认识到小农户的存在必要性,发现其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出相应对策.[结果]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中存在主体动能不足、服务供给机制不健全、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等现实问题.[结论]为解决这些现实难题,通过主体、服务、技术等衔接方式,构建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路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乡村振兴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SWOT分析——以山西省阳曲县店子底村为例

    郭晋萍王伊琳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乡村文旅产业与乡村本底条件有着优良的耦合关系,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能够最大化利用当地文旅资源,做强做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方法]本文以山西省阳曲县店子底村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详细剖析了店子底村自身优势和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果]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4种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即增长型(S-O)策略、弥补型(W-O)策略、拓展型(S-T)策略和防御型(W-T)策略.[结论]店子底村乡村文旅资源丰富,同时能人带动效应好、政策支持力度大,要促进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充分的产业支撑.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SWOT分析法

    低温贮藏对沂蒙山小冬桃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

    孙赏张心梦王后超张星...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低温贮藏对"沂蒙山小冬桃"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分别研究了其在室温(25℃)和低温(1℃)贮藏条件下果实质地、色泽、部分营养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室温贮藏)相比,低温贮藏果实的失水率、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果实硬度、叶绿素、维生素C、可滴定酸的含量显著提高;果实细胞排列更加紧密、饱满,果肉结构完整性更好."沂蒙山小冬桃"低温贮藏能显著推迟果实的后熟,延长贮藏期.[结论]研究明确了"沂蒙山小冬桃"果实在室温和低温贮藏过程中果实采后生理变化规律,为指导冬桃果实贮藏保鲜以及品质调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低温贮藏沂蒙山小冬桃冬桃果实采后品质

    东莞四个村落风水林土壤基础养分特征分析

    赵晓勤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掌握东莞四个村落风水林土壤基础养分特征,为风水林土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东莞市金橘村、大沙村、鸡翅岭村和杨梅坑村等4个村落风水林群落的土壤基础养分及相互间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风水林土壤基础养分主要调查指标为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以及土壤pH值和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各风水林基础肥力状况的变异性不一致,变异程度较大,4个村落风水林的土壤基础养分质量总体上处于中等或以下水平,说明风水林日常受到比较频繁的人为干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一定能对K起到积累作用,在林分抚育中应考虑增加K肥的施用.[结论]风水林日常受到比较频繁的人为干扰,需要在林分抚育中增加K肥施用才可以实现K的积累.

    风水林土壤基础养分特征东莞

    阳谷县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刘守广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分析阳谷县数字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更好地提升数字化生产力,从而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法]通过调研的方法,总结阐述了阳谷县数字农业发展现状.[结果]阳谷县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发展,不断打造电商平台、推广水肥一体化、建设智慧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应用农产品合格证、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和病虫监测体系等措施,数字化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同时存在水肥一体化应用水平相对不高、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全面推广难度较大、病虫害智能化监测相对薄弱、智慧农业建设主体积极性相对不高等突出问题.[结论]阳谷县紧跟时代步伐,抢抓时代机遇,以数字农业发展为核心抓手,加快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同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采取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研发、强化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监管和引导、优化农村电商环境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抓重点、补短板,以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为阳谷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字农业现代农业现状对策

    马蓝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王方成曾峰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马蓝高产栽培方法.[方法]收集云南、贵州马蓝与四川芦山县马蓝对比,并从种植密度、栽种期和追肥方面开展研究.[结果](1)芦山县马蓝在株高、茎基直径、叶长、叶宽、分枝数、产量和含量上优于云南、贵州马蓝;(2)种植密度以30cm×40cm为宜;(3)适宜栽种时间为9-11月;(4)三次追施复混肥40kg/亩、50kg/亩、50kg/亩,马蓝产量高.[结论]在9-11月,采用30cm×40cm的密度种植,并于3月底4月初、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分别追施复混肥(尿素∶复合肥=1∶1)40kg/亩、50kg/亩、50kg/亩,芦山县马蓝能够获得高产.

    马蓝品种栽培技术

    灌云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研究

    杜兴华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实践分析灌云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情况,为灌云县玉米及大豆稳产高产种植提供参考帮助.[方法]选择经国家审定的、种植区域包含江苏省内的或者江苏省审定的大豆品种,其中夏大豆种植区选用灌豆系列、瑞豆1号、中黄301、齐黄34、徐豆13和徐豆18等;春播鲜食大豆选用苏新6号、台湾292和苏奎3号等;夏播鲜食大豆选用苏豆18号和通豆6号等品种;鲜食玉米选择苏科糯1505、苏玉糯11号,青贮和籽粒玉米选用江玉898、苏玉29等兼用型品种.以2行玉米间作4行大豆为一个完整带,玉米宽窄行种植,窄行为2行玉米,宽行内种植4行大豆的模式进行种植生产.[结果]本次实践种植统计中玉米产量与单独玉米种植所获产量相当,大豆每公顷的多收产量达到1864.2kg,每公顷效益比单作玉米高出6123.84元,增收效益达到39.27%.[结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的创建有效提升了耕地的利用效率,能够更高效地实现对于空间资源、光照资源以及水肥资源的利用,有助于玉米和大豆的增产增收.

    灌云县连云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