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90-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田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

    罗晓虹王蓥燕王舒郑杰炳...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水田作为三峡库区重要的耕地类型与湿地景观,对保障该区的粮食和生态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水田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为农业结构调整、水田经营政策的制定以及保障库区生态系统的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文章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1990年、2005年、2015年土地利用图像,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以及景观指数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在不同时段水田的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田面积为5267.94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70%,平均坡度为11.87°,其中丘陵地区水田面积分最大,不同区县间水田面积差异显著.(2)近25年草地、建设用地和水田间发生显著转移,1990—2005年水田主要转向旱地,2005—2015年水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且转出面积大于转入面积,水田的总面积持续减少.(3)近25年来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田面积的核密度分布呈现"西密东疏""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1990年水田分布的聚集区表现为江津和长寿2个核心分布带;2005—2015年江津的核密度值由高密度区转变为低密度区,水田分布的聚集区仅剩长寿核心分布带.(4)在7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水田的景观优势度居于中间位置,随着水田面积不断减少,水田景观的破碎化进一步扩大.[结论]从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必须稳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水田面积,充分发挥水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

    水田时空分布演变特征核密度估计三峡库区重庆

    耕地利用"大棚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谢旻琪张宇杨奎钟太洋...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以"大棚化"为代表的耕地利用转型不断深入,意味着传统的露天耕作已逐渐被设施农业取代.少有研究在宏观层面上对耕地"大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特别是其与新型职业农民转型间的关系.[方法]文章以2006年和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对象分析了耕地利用"大棚化"的时空特征,并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对2016年全国209个地级行政区耕地利用"大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①2006—2016年中国大陆耕地利用"大棚化"整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②大棚用地面积影响因素中,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和新型职业农民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坡度有显著负向影响.③"大棚化"率的正向影响因素与大棚用地面积的相同,而负向影响因素中新增了降水量、一产比重和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结论]人口密度是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的重要拉力因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以主动有效推进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

    耕地利用转型"大棚化"新型职业农民影响因素时空特征中国

    县域农业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研究——以山西省原平市为例

    李娅谭秋王丽双张帆...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并结合土地利用的角度对原平市农业产业进行布局优化.[方法]文章基于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建立农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刻画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出适宜性分级图,进一步叠加原平市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农业优化布局分析.[结果]原平市农业适宜性水平整体较低,只有14.82%的区域适宜和非常适宜农业生产,集中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53.21%的地区基本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分布于东部丘陵和西部山区;31.97%的地区不适宜农业发展,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同时,在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区中约有15.3%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限制了该市整体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结论]与传统的土地适应性相比,该研究嵌入了社会经济因子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贴合实际.如何进一步挖掘更全面表征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构建更加全面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区域有别、因地而异的评价体系标准,是加强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有利保障.

    农业适宜性GIS优化布局土地利用产业结构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物流下乡畅通城乡双向循环

    孙晖
    99,109页

    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适宜性评价

    刘立文段永红李丽丽徐立帅...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解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提高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率.[方法]运用Voronoi、GIS核密度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山西省农村居民点分布呈现出"南密北疏"的分布特征,且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海拔、坡度、河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密度分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低坡度、低海拔的区域.在区位因素上随县城、公路缓冲区距离的增加,农村居民点分布密集程度呈反比下降趋势.此外山西省农村点适宜性分布以较适宜居住为主,其中适宜性居住所占比例达到32.08%.[结论]山西省居民点分别同时受地形和区位的影响,其中地形影响较大,且整体适宜居住,文章可为优化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提高积极参考价值.

    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核密度环境因子适宜性评价

    三维生态足迹视角下江西省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演化及其驱动因素

    李少坤王少军张志陈晓倩...
    11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三维生态足迹视角对江西省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高经济水平,高自然资本存量"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自然资本,并用GWR模型识别可持续性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1)从时间序列上:全省自然资本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从内部组分构成看,生物账户是存量资本消耗的主要方式,耕地和林地是流量资本占用的主要方式.(2)从空间格局上:足迹深度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南部>东部,其中新余市最高达13.264hm2/人,鹰潭市最低为2.717hm2/人;足迹广度在0.460~0.526hm2/人波动,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东部>北部,其中鹰潭市最大值为0.860hm2/人,萍乡市最小值为0.199hm2/人;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综合分区表现为中部低于四周地区.(3)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整体呈现变好趋势,通过定量回归分析发现,引起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态足迹强度、城市化率、生态承载力,且这3个因素在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模式.[结论]该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赤字和足迹深度、足迹广度的变化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大力提升东、中部自然资本流量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以降低生态足迹强度,提高生态承载力和控制城市化速率三项因素入手,以期实现江西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维生态足迹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时空演替江西省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社区"归属感"及"社区情结"

    张迪
    123,152页

    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张黎黎李子君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拟为提高该区域耕地利用效率、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以及促进耕地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能值分析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1988—2019年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讨了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1)1988—2019年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总集约度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劳动集约度的变化呈下降趋势,资本集约度的变化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资本集约度中,属于省工性投入的农业机械集约度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属于增产性投入的农药、化肥、农膜集约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2)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集约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总体上"西、南部高,东北部低".(3)复种指数、人口非农化比重和耕地资源禀赋对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独立影响程度最大,各种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远大于单一影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结论]应注重农药、化肥、农膜的生态效应,加快土地流转,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同时,要抓住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契机,充分发挥经济和农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全面提高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集约度,缩小区域差异.

    耕地利用集约度驱动因素能值分析地理探测器黄河三角洲

    国内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研究进展

    吕双双李莉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探寻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文章采用文献梳理及归纳总结法,从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土地利用功能演变驱动机制等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当前我国在土地利用功能演变方面的研究不断丰富、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对其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缺乏微观、宏观与微观尺度相结合的应用;评价方法较单一;精细化空间分析、驱动机制的研究存在不足.[结论]多尺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对比分析、自然与人文因素驱动机制的辨析、多方法配套分析和多学科结合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土地利用功能演变驱动机制不足展望

    中国地膜污染防控政策结构与演进——基于1990—2020年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龙昭宇杨紫洪张康洁尹彦舒...
    14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地膜覆盖技术作为中国应用较为广泛的农业栽培技术,在为农业经济发展及粮食生产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由于长期以来地膜生产、使用及回收环节的不规范导致了诸多环境问题,废弃地膜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基于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农膜回收行动方案》中提出的2020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的时间节点下,对中国30年地膜污染防控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及规律总结,有利于把握政策方向及国家工作重点.[方法]文章基于199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发布的328份地膜污染防控政策,首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政策数量及政策结构进行处理分析,描述政策的基本特征,其次基于ROST分析工具及Netdraw语义网络结构图绘制工具深入剖析政策文本,进一步分析政策演进规律.[结果](1)1990年以来,中国地膜污染防控政策在数量上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且在2015年以后上升增速显著提高.(2)2000年以后地膜污染防控政策发布类型以部门工作性文件为主,政策影响力偏低.(3)30年地膜污染防控政策呈现由重污染治理到重资源化利用、重宣传引导到重经济激励、政策措施逐渐细化可执行性逐渐增强的演变特征.(4)基于标志性政策的出现及中国地膜污染防控政策的重心转变,将相关政策划分为生产供应保障、环保意识形成、污染综合防治、残膜资源化利用4个阶段.[结论]根据地膜污染防控政策分析结果,提出地膜污染防控政策制定方面应尽快完善上位法、对全产业链进行系统规定、加强不同部门间交流协作;政策工具使用方面应针对于不同环节,重视政策手段多元化应用,发挥不同政策工具间的协同效应.

    地膜污染防控政策政策演进政策结构ROST语义网络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