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的影响研究

    康宽陈俞全郭沛陈景帅...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协同推进粮食安全与碳中和目标是当下中国的核心议题,但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尝试梳理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作用机理,并实证甄别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净效应.[方法]构建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7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基准分析表明,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总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复种指数的适度提升有助于发挥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相较于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更大.[结论]应重视粮食生产的碳汇属性,通过耕作制度调整等手段加强土壤保护,挖掘粮食生产的碳汇潜力;优化陆地绿色植被空间布局,降低农地、林地和草地等不同绿色植被碳汇的潜在冲突;基于区域差异,制定具有区域针对性的粮食安全与碳中和协同行动方案.

    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生态碳汇碳中和耕作制度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赵云
    9,23页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多主体绿色施肥行为决策研究

    张梅易川琪腾云
    1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加快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探索政府应用信息传递型、激励型及控制型3类政策工具对农户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绿色施肥行为的动态影响机制,为构建高效施肥调控政策体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文章基于演化博弈理论,以黑龙江省为例,应用matlab2016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以得出不同水平政策工具组合下农户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绿色施肥策略变动过程.[结果](1)政府、农户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方面存在动态博弈关系,科学合理地制定施肥调控政策是协调三方利益冲突的关键.(2)3类政策工具中,高水平的信息传递型工具对各主体绿色施肥行为的刺激效果最佳,而组合应用信息传递型与激励型工具对主体行为的推动作用更稳定,同时应用3类工具则更能全面构建起化肥减量增效的良性循环.[结论]政府应重视农户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方面的主体作用,及时开展施肥调控工作;根据各主体的个体特征与政策需求差异化地制定政策内容,着重应用信息传递型政策工具,必要时与激励型、控制型工具组合应用以获取叠加效应,推行绿色施肥.

    农业绿色生产绿色施肥化肥减量增效政策工具演化博弈

    山区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及其收入效应研究——基于武陵山茶叶主产区的调研证据

    彭斯陈玉萍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武陵山区657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文章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的收入效应.[结果](1)山区农户关于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用水平还有待提高,11.58%的农户未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同时采用科学用药技术与理化诱控技术的农户占样本农户的一半不到.(2)农户关于科学用药技术与理化诱控技术的采用行为存在互补关系,影响农户采用两种不同技术的因素存在差异性.(3)基于反事实分析框架,绿色防控技术可使未采用技术的农户农业收入提高6.04%;技术采用农户若未采用技术,农业收入水平将下降8.08%,且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与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的技术采用收入效应存在显著异质性.[结论]绿色防控技术采用可显著提升山区农户农业收入水平.建议从鼓励农户多技术采用,拓宽农户信息获取途径,引导农户实现规模经营,以及强化技术培训与资金支持力度方面促进农户技术采用,实现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的增收目标.

    茶叶主产区绿色防控技术双变量Probit内生转换回归收入效应

    乡村振兴背景下直播助农的提升路径

    杨玉玲陈泊菲
    35,46页

    农户生态养殖模式采纳意愿形成机制研究——基于TPB-NAM整合框架

    汪兴东郑哲棋鲁盼廖冰...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农户生态养殖意愿的形成机制,对促进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应用,推动养殖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和道德激励理论(NAM)的整合框架,文章以江西省、湖北省和云南省527个水禽养殖户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农户生态养殖采纳意愿的形成机制.[结果]农户生态养殖意愿受到利己和利他动机双重影响,且利己动机的影响更大;态度对农户生态养殖意愿的提升作用最强;农户的过去习惯虽对其生态养殖意愿无显著影响,但会通过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产生作用;后果意识和责任归属通过个人规范间接提升农户的采纳意愿.[结论]政府激励农户采纳生态养殖模式时,要兼顾农户的利己与利他动机,一方面要培养农户进行生态养殖的积极态度,强化其对生态养殖模式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户非生态化养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教育;重视相关群体对农户养殖行为的影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增强农户对环境问题的普遍认识,培养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水禽养殖户生态养殖采纳意愿计划行为理论道德激励理论

    2015—2019年北京市农业氧化亚氮排放变化与分析

    王安吉马文林吴建繁贾小红...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氧化亚氮(N2O)是农业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了解北京市农业N2O的排放情况,并为北京市低碳农业发展提出建议.[方法]文章运用文献调研与数据统计方法,收集了2015—2019年北京市各区种植业与畜牧业基础数据,进行全市和各区的农业N2O排放核算工作,并对核算结果及其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结果](1)2015—2019年北京市农业N2O排放呈下降趋势,2019年北京农业N2O排放量为26.1万tCO2e,较2015年减少了46.88万tCO2e,减排率高达64.2%;(2)种植业N2O为北京市农业N2O最大排放源,占2015—2019年北京市农业N2O排放年均贡献率的58.3%;(3)2015—2019年北京市种植业N2O与畜牧业N2O排放均呈下降趋势,它们的最大排放源分别是化肥N2O排放与家禽N2O排放,分别占种植业N2O排放与畜牧业N2O排放年均贡献率的54.1%和42.8%;(4)2019年全市种植业N2O排放量与畜牧业N2O排放量均较2015年有所下降,门头沟区是2019年较2015年全市唯一种植业N2O排放有所增加的地区.[结论]2015—2019年北京农业N2O减排显著,可进一步通过改善农田管理和畜禽粪便管理等方式助力农业N2O减排.

    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北京市农业低碳

    新疆W县村民参与塑料污染源头减量化治理意愿研究

    万翼菊春燕李莉魏鹏...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塑料污染治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源头减量化治理则是解决塑料污染的有力举措,村民参与能保证治理的有效性.[方法]文章为探究新疆村民参与塑料污染源头减量化治理的意愿,基于对W县506户村民的调查,通过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补充拓展并架构起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村民参与塑料污染源头减量化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村民的态度、主观规范、政策宣传、知觉行为控制和道德规范在不同水平下对村民的参与意愿具有促进作用;(2)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道德规范会通过影响村民的态度间接对其参与的意愿产生正向影响;(3)回收便利程度对村民的参与意愿不具有任何作用.[结论]为不断推进农村地区塑料污染源头减量化治理的进程,需要每一位村民的积极参与和监督.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加大表彰力度、构建各级政府和村民之间良好的对话机制等建议.

    塑料污染治理村民参与源头减量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新疆

    我国农产品包装设计创意表达及实现路径

    董英娟
    65,118页

    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鲁苏浙3省的比较分析

    李首涵杨萍卢德成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础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今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文章通过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设计一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于对国家(省市)或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便引领和指导评价对象的农业高质量更好地发展.[方法]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含义及主要内容界定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设计了包含两级25个指标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性地以德尔菲法和熵值法分别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指标的权重,以两者的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指标的最终权重,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结果]选取鲁苏浙3个发达省份为研究对象,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工具,比较分析了2018年鲁苏浙3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状况,3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分别为0.36、0.34和0.38.[结论]研究设计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是科学合理的,建议以该指数为工具开展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监测工作,同时根据测评对象的变化动态修正该指数的基础指标,以便更好地引领和指导特定地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践.

    农业高质量发展熵值法德尔菲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