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推进大数据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同频共振

    张健鹏
    158,183页

    共同富裕目标下农牧区多维相对贫困差异比较研究——以810户调研数据的多维相对贫困测度为据

    张文娟成姝荣修文彦吴海珍...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并对其进行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精准找出不同区域的致贫原因、返贫风险,为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方法]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牧区为例,主要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获取一手数据,结合A-F双界限法对各区域进行多维相对贫困识别与测算.[结果](1)内蒙古地区基本不存在收入维度的贫困,生活维度的多维贫困指数也较低;(2)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主要是环境维度被剥夺,教育维度次之,第三是健康维度;(3)东部区域主要是教育维度被剥夺,其次是健康维度,第三是环境维度.(4)内蒙古自治区整体农牧户家庭基本满足其生活需求,但收入维度的可持续增长仍值得重视,且东中西部区域农牧户相对贫困区域性差异明显,东部区域对内蒙古牧区相对贫困状况影响较大.[结论]东部区域可着重推进教育培训工作,中部区域扩大疾病报销范围,西部区域适当取消部分医疗保险限制条件.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和社会保障监管力度.加强环境治理、提高教育水平以及建设生态农牧业是促进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共同富裕相对贫困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指数生态环境内蒙古

    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热点分析

    范懋炜
    168,183页

    相对贫困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的多维减贫效应研究——基于福建省革命老区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

    田甜朱宏城李孟冉
    169-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福建省革命老区典型贫困县作为研究区域,将土地规模经营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探究土地流转缓解农户多维贫困的作用程度,对助力老区预防规模性返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福建省革命老区591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A-F多维贫困测度法构建农户家庭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剖析土地流转的多维减贫机理.[结果](1)土地流转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多维贫困指数,改善了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2)土地流转在不同维度产生的减贫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土地转入与转出的多维减贫效应存在不对称性;(3)土地转入能有效缓解农户的收入贫困和教育贫困,而土地转出能进一步缓解农户的就业贫困.[结论]应加强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分类施策缓解农户多维贫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农户家庭人力资本,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对贫困土地流转多维贫困减贫效应防止返贫革命老区

    中国渔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贾文菡陈小龙狄乾斌
    184-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推进绿色生态养殖,科学把握渔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不仅是水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客观要求,更为"双碳"目标下农业低碳转型发展奠定基础.[方法]文章创新性地从空间关联视角关注中国渔业碳排放效率,以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渔业碳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QAP模型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双碳"目标驱动下,渔业碳排放效率在时间上呈波动提升态势;但各省市碳排放效率空间差异显著,沿海及沿河地区渔业碳排放效率普遍较高.(2)中国各省市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联系逐渐增强,网络密度、关联性与稳定性不断提升,渔业碳排放效率网络更加均衡稳定.(3)各省市在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地位及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沿海渔业发达省市在网络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西北、西南和东北省市则由于渔业经济基础差及养殖技术落后等原因在网络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而中部省市借助其地理位置发挥了"桥梁"与"中介"作用.(4)养殖品种结构、渔业技术、碳汇量、基础设施、渔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养殖密度的地区差异显著地影响了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构建.[结论]目前,中国渔业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较大潜力;应重视中国渔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联动效应,通过养殖结构优化、养殖技术提升、养殖密度调整及设施建设等途径推动中国渔业低碳转型发展.

    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影响因素社会网络分析低碳转型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探索——甘肃省环县案例研究

    王江
    198-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甘肃省环县农业(羊)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我国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路径,为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方法]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腹地的甘肃环县为案例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的历史演进、竞争优势来源,以及集群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1)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产生和形成受历史传统、文化基础、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竞争程度,以及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其竞争优势有赖于:建立政策和监管体系;促进集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发展;挖掘本土优势资源条件,开发生产、加工、存储、营销等价值链和供应链技术;满足客户挑剔需求;促进金融财政支持和投资;集群参与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等.(2)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是一个涉及从羊育种、扩繁育肥、加工生产、服务提供,以及相关配套机构和活动的综合体,其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相关配套产业和基础产业等组成.(3)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呈现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向高技术加工业和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高价值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是农户缺乏适当知识,因此,动员集体行动开展培训来促进创新活动是集群成功的关键因素.[结论]中国农牧交错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是可行的途径.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提高了地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吸引了外部投资并加强了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现代农业(羊)产业产业集群农牧交错带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人工智能在农业预警上的应用前景分析

    马靖宇
    211,227页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

    杨建利邹雨潼宋大威
    21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持续缩小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异,促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协同化.[方法]文章基于2001—2022年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了其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考察了其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结果](1)2001—2022年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呈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与阶段性波动特征,地区差异不断扩大;(2)地区间差异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贡献最大,地区内部差异的贡献次之,超变密度的贡献最小;(3)黄河流域及上游、下游、中游地区农业高质量水平增长分别经历了由"双峰"到"多峰""双峰"到"单峰"再到"双峰"、由"双峰"到"单峰"、由"双峰"到"多峰"再到"双峰"的转变.[结论]应从着力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驱动",促进省(自治区)际间资本、农业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的流动,加快提升财政支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边际效应,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及经济安全等方面发力,以期促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测度地区差异动态演进

    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评价及提升路径

    吴粟琛唐承财张旭李茁...
    228-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定量分析乡村民宿富民效应,总结乡村民宿富民效应发展问题,寻找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新思路,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方法]文章以北京市平谷区、怀柔区与延庆区的乡村民宿为案例,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乡村民宿富民效应评价体系,汇总整理165户调研数据,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民宿36户作为典型案例,定量分析乡村民宿富民效应,以富民指数方式展现乡村民宿富民效应发展情况,研判限制乡村民宿富民效应发挥的主要问题,提出乡村民宿富民效应提升路径.[结果]乡村民宿业对当地居民的收入产生了正向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了提升,民宿产业水平积极赋能富民效应发展,带动就业能力强.[结论]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限制富民效应更好发挥,提出从民宿社区联动、深挖文化内涵、特色化发展、多元化经营和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升乡村民宿富民效应.

    乡村民宿富民效应乡村旅游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乡土文化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邹阳
    238,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