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稻米贸易网络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

    肖琴李建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与掌握全球稻米贸易的总体形势,为中国稻米贸易政策的调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全球稻米贸易关系数据构建全球稻米贸易网络,定量解析稻米贸易网络格局整体概况及演化特征.[结果]2000—2020年全球稻米贸易网络密度由0.065增至0.103,平均度由12.10增至20.15,平均路径长度由2.13减少至1.99,平均聚类系数由0.22增长至0.30,世界各国在全球稻米贸易网络中的活跃程度、影响程度、独立性程度和控制力程度差异显著,全球稻米贸易网络组团数量由8个减少5个,网络模块度由0.488降低到0.436.[结论](1)全球稻米贸易关系的网络化程度加深,复杂性增强,网络规模不断增大,贸易联系日益紧密,网络传输效率整体提高,具有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2)美国、印度、泰国、巴基斯坦、意大利在全球稻米贸易关系中活跃度高,长期居于全球稻米贸易网络中的枢纽位置;(3)全球稻米贸易网络组团集聚化与全球化并行,其中,东亚、东南亚、南亚区块组团不断整合分割、分化重组,美洲和欧洲区块组团相对稳定、影响力不断增强.

    稻米贸易社会网络空间格局贸易组团粮食安全

    农村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朱斌
    8,45页

    冬小麦—夏玉米复种的生产效率及其时空分异

    陈宏伟穆月英侯玲玲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对粮食生产中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可以精确把握粮食生产效率,为粮食生产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07—2018年6省(市)面板数据,运用SBM-DEA和Fare-Primont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对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布和时序变动特征进行测算及比较.[结果]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平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值分别为0.793和0.744;机械投入、农药投入和水资源投入的平均冗余率较高,分别为28.693%、26.670%和21.578%.剩余混合效率即投入产出混合比例优化是造成冬小麦—夏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中小幅上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低生产效率客观存在,应通过生产资料的科学合理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推广,推动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等方式来推动粮食高质量发展.

    复种模式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分异Fare-Primont模型

    山西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及供求现状分析

    丁丽芳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粮食供需结构现状.[方法]文章选取2010—2019年山西省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借助ArcGIS10.2软件、EXCEL软件,采用重心研究模型和粮食安全贡献度模型,综合探析近年来山西省粮食供需变化及粮食安全现状.[结果](1)2001—2019年山西省粮食面积和产量整体稳中有增;种植结构以玉米、小麦为主,谷子、大豆、马铃薯为辅,以及高粱、燕麦、荞麦等小杂粮类;10年来,粮食生产变化表现为以增加玉米,减少小麦和杂粮生产为特点.(2)2010—2019年大豆、燕麦和小麦的产量重心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其他种类均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种植结构变化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马铃薯>荞麦>大豆>高粱>燕麦>玉米>谷子>小麦.(3)2011—2019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情况下,以2014年为转折点粮食需求量先降低再增加,调出量先增加再减少,至2018全省粮食调出量减少为负值;粮食需求结构中,口粮占53.65%,饲料用粮占比29.68%,工业用量仅占13.53%.运城市的粮食安全贡献度最大,其次为临汾市、忻州市、朔州市和晋中市较高,长治市、大同市、吕梁市和晋城市较低;太原市和阳泉市最低,为负值.[结论]山西省粮食生产表现为总体平衡,种植优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的趋势,且各作物种植时空变化规律性不强;种植结构尚未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粮食需求量仍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粮食安全仍不容忽视.

    山西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粮食安全贡献度供求现状分析

    乡村文化振兴及其产业发展路径

    潘书惠
    26,38页

    中国食物安全脆弱性评价研究

    崔悦陈永福韩昕儒李国景...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非常态因素影响不断蔓延、地缘格局突变及西方宣称经济脱钩之大背景下,中国食物安全的脆弱性问题愈发凸显,如何提高食物安全韧性成为食物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方法]文章基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的基本框架,分别从全国层面、区域层面和省级层面建立食物安全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各层面食物安全脆弱性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以及运用重点移动方法分析了食物安全脆弱性空间迁移特征.[结果]全国食物安全脆弱性指数总体处于下降通道,但存在阶段恢复性的反弹特征;在食物安全脆弱性评价的权重中,食物生产维度最大,且其中的气候因素的权重相对较高;东部地区、主销区和东部沿海经济综合区是食物安全脆弱性较高的区域;天津、宁夏与上海的食物安全脆弱性问题突出;全国食物安全脆弱性重心呈向西南迁移态势,年均移动距离为90km.[结论]有必要建立具有更具前瞻性、更高韧性和更强适应能力的食物安全战略,从减轻暴露性风险和敏感性及提高气候因素等适应能力入手,强化食物安全较为脆弱地区的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管理机制,提高食物安全的适应能力.

    食物安全脆弱性指标体系熵权法综合评价

    农业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和价值实现路径

    杨晓梅尹昌斌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界定农业生态产品的概念与内涵,阐述农业生态产品价值的构成与特征,分析了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挑战,探讨实现路径.[结果](1)农业生态产品是以"农业"为主体、"生态"为核心、"产品"为目的生态友好型产品,本质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2)农业生态产品范畴是基于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三生"功能,涵盖了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和文化服务类3类产品.(3)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以实现优质优价、推进生态购买、拓展农业多功能性等为手段,分类施策,推进3类产品价值实现.[结论]建议推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标准体系建设、生产补贴制度完善等,依托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建立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打造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样板.

    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概念与内涵构成实现路径

    发达国家草原生态补偿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许单云宁攸凉谢和生何友均...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草原生态补偿对维护草原生态安全,推动草畜平衡,促进农牧民增收和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达国家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对促进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实现草原保护与利用平衡具有重要借鉴作用.[方法]文章梳理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部分欧盟国家在草原生态补偿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实践,总结分析共性特点,借鉴有益部分提出我国草原生态补偿的建议.[结果]为促进草原生态安全,同时保障农牧生产者的利益,发达国家主要从资金、技术、市场(保险、税收)等方面开展了草原生态补偿,具有长期性、完善性、弹性和差异性、协调性、多元化、联合性、严格性等特点.[结论]针对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内容措施和标准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保障机制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从发达国家经验中,得到提升法治地位、科学确定生态补偿制度、构建市场化多元化融资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和加强科技支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等对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发展有益的启示.

    草原生态补偿发达国家特点经验启示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薛梅贾颖
    56,74页

    基于二元Logistic与ISM模型的农户地膜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为例

    徐菊祯张梦璐徐忆楠何文清...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地膜覆盖技术对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意义重大,但目前残膜污染的回收治理效果仍不理想.农户是地膜回收过程中的关键主体,分析农户地膜回收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残膜回收,促进农膜残留污染治理与地膜覆盖技术绿色可持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新疆333份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与解释结构模型(ISM)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户地膜回收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性.[结果](1)二元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地膜使用年限、耕地面积、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地膜回收行为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地膜厚度、再次利用价值认知、残膜危害了解途径多寡、环境监督、回收企业、回收补贴对农户地膜回收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2)ISM模型结果显示:补贴是深层根源因素,是否有补贴影响当地回收企业补贴的建立;地膜使用年限、地膜厚度、回收企业、环境监督为中层间接因素;耕地面积、耕地细碎化程度、回收后再次利用价值认知、残膜危害了解途径多寡为表层直接根源因素.[结论]农户地膜回收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两驱动,三路径".为改善农户地膜回收行为,促进地膜覆盖技术绿色发展,应保障地膜质量,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机械化回收技术,同时完善回收体系,拓宽农户的了解渠道.

    地膜回收农户行为二元Logistic模型解释结构模型(ISM)影响因素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