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到2025年中国绿肥发展策略

    曹卫东高嵩涓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绿肥是农田化肥替代的高效、清洁技术,是培育健康土壤、扼制土壤退化的最有效手段,是生产健康农产品的最佳物质和技术保障.需加强绿肥发展规划,推进绿肥生产及产业化进步.[方法]文章通过长期工作总结、大规模联合调研、查阅文献等方式,分析了我国绿肥发展现状、潜力、制度模式及重点任务.[结果](1)绿肥生产技术不断优化发展,绿肥产业化新机制("绿肥+"产业机制)取得明显成效,绿肥生产规模稳步恢复,2022年我国绿肥面积达412万hm2.(2)我国尚有约88%的绿肥面积潜力未加以利用,主要农区和经济林园的绿肥总面积潜力约4 227万hm2,其中农区、经济林园绿肥面积潜力分别为3 340万hm2、887万hm2.(3)概述了我国典型区域农田、果茶园、新整耕地及边际土地可采用的绿肥利用技术模式.(4)近期我国绿肥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提升绿肥种业保障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及应用、扩展绿肥服务国家战略路径、推动绿肥产业路径建设、创新绿肥产业政策保障机制.[结论]到2025年,绿肥生产技术及应用进一步提升,绿肥生产面积稳中有升,绿肥对耕地质量和区域经济的贡献显著增强.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立足当前现实需要,着眼为将来留下良田沃土,将推进绿肥生产及其产业化,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抓手.

    绿肥乡村振兴潜力与现状制度模式发展策略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统园林技艺应用

    夏若彤
    9,31页

    企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模式下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空间差异研究——以中化MAP为例

    任静李福夺尹昌斌王敏欣...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的基础,探究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否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旨在寻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方法]文章以中国最大的现代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化MAP为例,基于全国21个省份2 771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首先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本增效、绿色供给四方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指数法测算服务模式下全国及不同种植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比较分析全国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演化特征;然后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绿色发展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本增效、绿色供给4个指标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1)MAP服务模式下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比非MAP高31.01%;(2)从空间上看,三大类作物主产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均值排名经作大区(36.51)>特作大区(36.22)>粮作省区(31.95),并且各区域内部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3)MAP服务模式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本增效、绿色供给4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处于失调状态.[结论]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确实能够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区域之间的空间差异较明显,建议完善现代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推动现代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精准化供给、加强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认知能力,以期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

    农业绿色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差异

    农耕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林丽华
    20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评价及耦合协调分析

    林丽波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构建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发展水平及系统内部耦合协调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将农村发展纳入农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中,然后基于2015-2021年内蒙古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指数法测算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同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农业绿色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结果](1)2015-2021年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子系统变化波动性较大,其中的上升因素主要源于资源环境和农村发展两子系统;绿色生产和资源利用两子系统波动性较大.从区域发展特征来看,蒙中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增长趋势稳定;蒙西增长趋势不明显;蒙东发展水平最低,波动性最大,增长速度也最大.各盟市中以乌海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农业绿色发展较好,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发展水平较差.(2)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从耦合协调度来看,包头市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最好,其次是呼和浩特市,阿拉善盟协调度最差;从提升速度来看,呼伦贝尔市耦合协调度增长最快,其次是赤峰市和兴安盟,巴彦淖尔市提升最慢.[结论]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日益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呈增长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差异性较大,区域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距逐年拉大,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发展政策和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耦合协调性内蒙古

    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元阳哈尼梯田系统氮磷平衡的影响

    李影李玉义雷秋良杜新忠...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长时间尺度下生产方式的改变对梯田系统物质流动模式的影响,可为保护哈尼梯田、合理开发利用哈尼地区生态资源、实现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采用人类活动净氮/磷输入模型(NANI/NAPI)对1985-1986年、2009-2020年元阳县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NANI和NAPI及其相关构成进行核算.[结果](1)元阳县NANI、NAPI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NANI和NAPI在1985年分别为2 914 kg/(km2·年)和249 kg/(km2·年),到2016年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9 860 kg/(km2·年)和685 kg/(km2·年),随后呈现下降趋势,到2020年分别降至6018 kg/(km2·年)和321 kg/(km2·年).(2)NANI的4个组成中,食品/饲料净氮输入占20%~45%、沉降氮输入占12%~40%、作物固氮输入占6%~12%、肥料氮输入占5%~52%;NAPI的3个组成中,食品/饲料净磷输入3%~50%、肥料氮输入占32%~57%、非食品磷输入占19%~41%.(3)元阳县NANI/NAPI比值存在明显阶段性变化,1985年和1986年NANI/NAPI比值分别为11.7和11.0,至2018-2020年基本稳定在18.5~18.8左右.(4)从NANI、NAPI与其组成的相关关系看,NANI与食品/饲料氮输入的R2为0.81(P<0.01),与化肥氮输入的R2为0.81(P<0.01);NAPI与食品/饲料磷输入的R2为0.90(P<0.01),与化肥磷输入的R2为0.59(P<0.01).[结论]元阳县NAPI与NANI变化趋势呈现高度一致,均为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性变化,与当地生产方式的转变相契合.

    哈尼梯田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NANI)人类活动净磷输入量(NAPI)氮平衡磷平衡

    智慧农业中的计算机信息化应用

    杨新斌
    39,46页

    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补偿制度探索与实践

    薛颖昊王亚静尹建锋孙仁华...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通过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实现养分高效利用.系统总结国内外秸秆利用补偿政策,可为创设适合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补偿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调动各方开展秸秆利用的积极性,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秸秆利用补偿政策,系统梳理秸秆利用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实践,对我国秸秆利用生态补偿制度的创设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政策框架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参与主体和方式较为单一,需结合法律、政策和经济手段,构建一种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结论]建议我国在未来的秸秆还田生态补偿工作中,要建立利益驱动和政策导向机制,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扩大补偿内容、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开展多形式宣传引导,推动秸秆利用高质量发展.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补贴生态补偿制度政策法规

    耕地质量禀赋、社会分工对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鄂豫两省样本农户的实证

    冯茂岚罗小锋杜三峡唐林...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促进农户采纳化肥减量技术是保障农产品安全、治理农业污染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旨在探究耕地质量禀赋与社会分工对农户采纳化肥减量技术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方法]基于湖北和河南两省700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了耕地质量禀赋与社会分工对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1)耕地质量禀赋对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耕地质量禀赋每增加一个单位,化肥减量技术采纳率将提高25%,土壤越肥沃,灌溉条件越便利,通机耕路的耕地,农户越会采纳化肥减量技术.(2)耕地质量禀赋越好,则农户更愿意参与横向分工,促进其采纳化肥减量技术,中介效应为0.062,且纵向分工能明显缓解质量禀赋较差耕地对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的负向影响.(3)耕地质量禀赋对小农户采纳化肥减量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社会分工增强了耕地质量禀赋对小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而耕地质量禀赋对大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因此,多渠道提升农户耕地条件,全方位推进农业社会分工,对不同规模农户采取差异化的激励和引导策略,均是推广化肥减量技术的有效途径.

    耕地质量禀赋化肥减量技术横向分工纵向分工技术采纳

    弘扬工匠精神赋能乡村振兴

    刘根梅张蕾
    58,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