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我国农业碳达峰,助力碳中和若干问题的思考

    张梦璇王迎春李建政王立刚...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性产业,在推动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农田土壤固碳是实现农业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但在国家整体"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农业碳达峰、助力碳中和应该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纳入国家总体布局中;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问题目前尚不清晰.[方法]文章对目前农业固碳减排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凝练,针对我国不同阶段农业固碳减排在"双碳"目标实现中所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提出相应建议.[结果]明确了"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同阶段农业固碳减排需关注和解决的三大关系(固碳减排与生产力稳定性之间的协同关系、土壤固碳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的协同关系、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减排的关系),并在系统监测、碳贸易方法学、构建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及建议.[结论]为科学控制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绿色农业提供参考依据,以期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贡献农业力量.

    农业碳达峰碳中和温室气体减排土壤固碳

    新型农村社区与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

    张高德
    7,18页

    黑龙江垦区种养业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楚天舒宋宇桐杨增玲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地区,如何促进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热点研究内容.[方法]文章运用能值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以黑龙江垦区种养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2009—2018年该系统能值投入的动态变化过程,并评价该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2009—2018年黑龙江农垦种养业生产系统的能值投入呈现"增长—平稳"的趋势.2018年能值投入为11.28×1021 sej,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可更新的环境资源是能值投入的主要来源,占能值投入总量的64.20%.其中,单位产值能值投入量为1.47×1015 sej/万元,能值产出率为2.00,环境负载率为1.05,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91.[结论]黑龙江垦区种养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近年来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较为依赖工业产品投入.因此,建议黑龙江垦区开展系统性研究,建立机械化生产定位观测站,加强农机具管理与应用,优化柴油和氮肥投入量,明确种养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区域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能值分析黑龙江垦区种养业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敏感性分析

    中国台湾地区面源污染现状、防控经验及启示

    秦丽欢刘宏斌雷秋良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台湾地区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目前鲜有研究介绍台湾地区的面源污染控制的措施,文章结合对台湾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考察与了解,对台湾地区面源污染防控体系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为其他地区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借鉴和经验.[方法]梳理了台湾地区在面源污染控制形成的从立法到多源头的技术措施控制体系:分别从立法措施、水库工程治理措施两个方面介绍台湾地区形成的控制面源污染的经验和做法.[结果](1)台湾地区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具有明确具体的特点,在不同的立法措施中,明确规定了与控制面源污染相关的行为;(2)根据水库的地形特征及关键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面源污染防控效果;(3)该研究结合当前大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完善面源污染立法措施、加强已有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发挥公众监督的积极性等建议,为我国大陆地区构建符合国情和有效的面源污染防控模式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结论]我国面源污染控制措施,需要因时、因地而宜,逐渐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公众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从而步入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台湾地区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技术措施启示

    中国农垦品牌的形象设计及价值主张

    孙伟马飞
    27,36页

    劳动力禀赋、耕地破碎化与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

    张洁陈美球谢贤鑫赖昭豪...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清晰识别影响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江西省11市47县(区)共1488份农户的调研数据,从农户劳动力禀赋结构转变和小农生产造成耕地破碎的两大社会现象切入,采用双栏模型将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分为采纳意愿和采纳程度两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以中位数为划分依据,有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农户数占样本总数的67.20%,有采纳意愿的农户对10项具体生态耕种行为的平均采纳数为5.323项;(2)家庭总人口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与采纳程度均呈负相关、劳动力人数均呈正相关,兼业程度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程度呈正相关,耕地破碎化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呈负相关;(3)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还受到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比、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享受农业补贴等因素影响.[结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应注重农户临时务工平台搭建,拓展相关信息视野以提升生态耕种采纳度;另一方面应规范和推动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降低破碎度.

    生态耕种劳动力禀赋耕地破碎化双栏模型江西省

    2021—2025年我国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路径

    罗其友伦闰琪高明杰刘洋...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从数量扩张主导向质量提升主导迈进的转型期,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在过去40多年发展成绩斐然,高质量发展也是其未来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方法]文章运用数据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因进行了辨析,并从生产、技术、比较收益、空间格局、消费、供求和贸易这七个方面对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性回顾.[结果]我国马铃薯产业面临国际环境变化、发展理念革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成本上涨、机械化需求增加、产业链不完整和消费潜力增大这七个方面的挑战.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产品高品质、生产高效率、产业高安全和经济高价值"的目标导向,提出实施以技术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为核心的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结论]应从科学谋划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探索建立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推进马铃薯产业机械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畅通马铃薯生产端与消费端等方面着手有序推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在2021—2025年期间实现马铃薯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马铃薯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2021—2025年

    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以稻谷为例

    李京栋李先德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在稳粮价、促生产、保粮安的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探索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势在必行.[方法]文章以稻谷为例,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模拟逐渐下调最低收购价、取消最低收购价、取消最低收购价并大幅增加农业补贴等方案对我国稻谷的产量、总消费、库存和净进口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究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1)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对稻谷市场价格、总产量和总消费的影响较小,而对库存和净进口量的影响较大;(2)取消最低收购价,虽然能大幅度减小国内外差价、库存量和进口量,但短期内也会显著减少稻谷产量,对我国的粮食供给安全带来了巨大冲击;(3)取消稻谷最低收购价,并大幅度提高了农业补贴后,稻谷总产量下降水平明显减少,既解决了托市收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降低了取消托市收购对粮食供给安全的冲击.[结论]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支持效应显著,为充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在推行粮食市场化改革时,应首先考虑小幅度下调最低收购价,而不是一次性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要配套相应的补贴政策,优化农业补贴结构,来保障粮农的种植积极性.

    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市场影响粮食安全

    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农村体教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郑亚飞
    57,80页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及优化研究

    郭延景肖海峰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2000—2018年中国各地区玉米生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轨迹、驱动因素及优化方向.[方法]文章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测定并描绘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轨迹,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针对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中国各玉米种植区域的比较优势,探讨中国玉米生产布局优化方向.[结果](1)中国玉米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明显,以黑龙江、吉林等省份为主的北方春播玉米区逐渐取代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布局变迁是玉米生长季温度、生长季降雨量、玉米生产成本和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种植区域在这4个因素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2)玉米种植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非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山地丘陵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青海、西藏;其余为较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西部区域.[结论]我国应遵循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规律,因地制宜,优化玉米生产布局,并提高跨区域粮食调配能力,确保区域间粮食供需平衡.

    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比较优势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