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柑橘生产空间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林正雨陈春燕刘远利何鹏...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作物空间演化的本质是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具象反映,揭示农作物空间的时空过程,明晰其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定量响应关系,有助于解释农业土地系统变化过程与机制.柑橘空间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其空间变化对优化农业土地系统具有重要影响.[方法]针对已有研究在空间尺度、响应机制的局限,文章在分析柑橘空间时空过程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1980—2015年四川柑橘空间快速扩张,经历了快速扩张期(1980—1995年),强烈震荡期(1995—2005年),扩张恢复期(2005—2015年).柑橘空间表现出高度集聚,在地理上呈现出空间相关性.川中丘陵区是柑橘空间变化最为强烈的区域.[结论]四川柑橘空间的时空过程受多种驱动因素共同作用,表现出明显的"自然—人文"驱动特征.与海拔、降水量、最热月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气温年较差、城镇化水平、消费水平和技术进步8个解释变量呈负相关,上述变量每增加1%,柑橘空间收缩0.61%、0.358%、0.844%、1.784%、4.734%、0.398%、2.473%和0.181%.与坡度、无霜期、劳动力投入强度、有效灌溉面积、农药投入强度、路网密度和经济反哺能力7个解释变量呈正相关,上述变量每增加1%,柑橘空间扩张1.270%、1.044%、0.542%、0.172%、0.285%、0.626%和0.356%.

    农业土地系统时空过程空间面板模型驱动机制柑橘

    加强古村落遗产资源保护及利用

    倪钰
    69,78页

    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县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国华段永蕙崔蕾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的县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文章以山西省各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引入超效率分析法,构建SSBM-ESDA模型,评估山西省各地农业生态效率;同时选择Tobit模型,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2011—2020年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值基本处于0.3~0.5,整体处于较低水平.107个县(市、区)中,优秀等级17个,均值为1.412;良好等级4个,均值为0.911;中等等级20个,均值为0.677;较低等级38个,均值为0.479;低等级28个,均值为0.349.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等级以较低和低为主,总占比达61.68%.农业生态效率较好的县(市、区)集中分布在西部省际沿线区域,形成以"忻州—太原—吕梁"为重心的西部高效率区.2015—2020年全省农业生态效率略有提升,并在空间上进一步加强了"忻州—太原—吕梁"的西部高效格局,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人均农业增加值、农业规模化水平对农业生态效率有正向影响;农业受灾率、机械化密度、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工业化水平对其有负面影响.[结论]现阶段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县域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西部沿省际线地区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在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方面,山西省今后宜采取西部引领,带动和辐射其他地区,加强和完善农业灌溉设施,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改革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和扶持对象等.

    农业生态效率测算县域差异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山西省

    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以里下河地区为例

    马随随张华兵王清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生态敏感性较强的地区而言尤其如此.[方法]文章选取生态易损且位于传统农区的里下河水网地区为例,借助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农户生计相关统计数据,并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农户生计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户生计的时空特征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结果](1)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升后降"的演化特征,空间上表现出"中间高南北低,市辖区低值集中"的分异格局.(2)农户生计水平不断提高且随着时间推移农户生计指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的趋势逐渐凸显,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里下河地区农户生活质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3)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趋势,极度耦合县域占比最高;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持续优化,勉强协调类向协调发展类转变以及濒临衰退类向勉强协调类转变是耦合协调度最主要的演化方向.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并表现出随时间推移向南北两侧辐射扩散的趋势.[结论]里下河地区农户生计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波动下降,二者的协同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但空间差异显著.依据耦合协调状态分类施策,是实现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系统服务农户生计耦合协调时空演化里下河地区

    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业绿色生态补贴环节与策略

    易小燕尚惠芳邹秦琦尹昌斌...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16年中央深改组提出《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由此如何建立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补贴成为学界热议焦点,本文试图从农业全产业链视角建立精准的农业绿色生态补贴策略.[方法]以农业全产业链为视角,从农业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品牌建设环节入手,讨论农业绿色生态补贴环节与推进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农业绿色生态补贴需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结果导向,以绿色高质量产品为目标导向,将补贴方式与金额与农业产业绿色化"挂钩",明确补贴关键环节与责任主体,采取以奖代补、多元参与等方式,形成激励与管控相结合的补贴机制,提升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结论]基于以上思路,不同环节绿色生态补贴策略为:(1)生产环节补贴以化学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绿色技术采纳生产者为主,根据绿色生产评估结果获得相应补贴;(2)加工环节补贴按照加工产品等级补贴、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补贴等方面入手,提高加工环节绿色生态农业补贴的精准性和科学性;(3)流通环节对农产品流通存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补贴;(4)品牌建设环节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利用补贴政策促进优质优价市场形成,实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

    绿色生态农业补贴全产业链补贴环节推进策略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助推乡村振兴

    张高德
    95,142页

    设施蔬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影响因素与经济效益研究——以河北省定兴县为例

    张琳李全新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产品质量保障的基础,农业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发展,探究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与经济效益,对保障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提高农户绿色生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20年河北省定兴县实地调研所得的219份农户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研究技术采纳对农户家庭经济效益的作用水平.[结果](1)虽然定兴县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取得一定成效,共有67.58%的农户采纳一种或多种绿色生产技术,但采纳程度有待提高.(2)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大棚类型、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接受技术培训以及政府是否给予指导显著影响农户技术采纳决策.(3)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农户与未采纳组相比每公顷年均收入增加28.44%;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分别带来26.52%和14.90%的增收效应,并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节水灌溉技术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增收效果不显著.[结论]绿色生产技术能显著提高农户收入,因此政府要加强对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通过技术培训、经济激励、构建技术推广体系等措施提高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积极性.

    绿色生产技术行为决策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经济效益

    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

    任昱
    108,117页

    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冷杨周晶尚怀国白岩...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生态化发展是未来我国包括茶产业在内的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但是对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尚不充分,不能满足产业推进生态价值评价转化的实际需求.构建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从生态环境水平、技术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个维度建立了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指标权重,开展17个样本茶园的实证研究,计算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同时用障碍度模型识别了阻碍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17个样本茶园的评价结果与样本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的原有判断基本吻合;样本茶园生态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生态效益维度中的水土保持情况和茶园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多样性,茶叶产品安全质量维度中的农药残留是否零检出.[结论]该文构建的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好的实用价值,可用于对茶园生态化水平的评价.

    生态茶园生态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障碍度因子

    环渤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

    李菲菲周霞周玉玺
    11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环渤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异质性,厘清农业绿色发展关键路径,对促进该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环渤海地区4省2市1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变异系数法解析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1)环渤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递增态势,其中产出效益变化显著;(2)对比2005和2019年,环渤海地区4省2市1区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具有典型区域差异性:2005年京晋和内蒙古资源节约表现显著,津冀辽鲁环境友好表现显著;而2019年京产出效益表现显著,津鲁辽冀环境友好表现显著,晋和内蒙古资源节约表现显著.(3)2005—2019年环渤海地区4省2市1区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处于低度耦合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变异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差异性逐渐降低.[结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层面是推进环渤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方向,制定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区域间联系,发挥京津城市辐射效应,缩小区域之间差异,促进环渤海地区绿色农业的协调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环渤海地区熵权法耦合协调度变异系数区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