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产品及其分类体系构建研究

    仇晓璐赵荣陈绍志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清晰界定生态产品内涵和科学构建分类体系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基础和前提.[方法]文章通过系统梳理生态产品概念和分类的已有研究,提出当前存在生态产品概念内涵界定模糊、现有分类未能满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实需求等问题.[结果](1)在深入分析生态产品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文章将生态产品定义为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物质载体和保障,并辅以人类劳动而形成的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各类产品(含服务),或为了更好地促进人们供给和享有以上产品,在政府规制下形成的可实现经济价值的相关权益及虚拟化产品.(2)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充分实现为主要目标导向,重点服务生态产品微观主体生产、核算、经营与管理活动需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包含2个一级大类、9个二级大类、14个三级大类以及具体举例说明的生态产品多级综合分类体系.[结论]研究成果可为生态产品(包括区域化综合型生态产品)监测管理、核算评价、价值实现,以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资源与环境考核审计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涵分类体系实践需求

    乡村振兴视域下园林景观设计的路径研究

    程双红
    78页

    基于背包模型的水稻种植负外部性评估方法研究

    周镕基肖黎吴思斌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改善现有研究对水稻种植负外部性承载效率关注不足的问题,在理论模型、评估方法、检验方式3个层面实现新的边际贡献.[方法]文章尝试引入背包模型设计一个解决环境承载效率优势问题的算法框架,结合数学推演的逻辑框架给出3种算法的效率优势排序结果,并基于"双重维度"的检验原理,分别利用已有研究文献中局部地区的实证数据与AHP模型中的评分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单调算法是实现水稻种植负外部性评估与承载的最优处理方法,不规则贪婪算法在处理效率与满意程度方面虽较单调算法存在一定改进空间,但仍较贪婪算法更易实现最优承载.[结论](1)农业部门应提高对水稻种植负外部性评估的认识程度;(2)统计部门应扩展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的相关数据;(3)政策部门应加强对水稻种植负外部性污染源的预防性宣传;(4)水稻产业不能走低产出的"老路"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应走负外部性低的生态农业"新路".

    水稻种植负外部性发展路径背包模型算法设计

    欠发达地区农产品产地冷链建设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洪岚刘媛白云凤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补齐产地冷链短板对增强农产品产业链韧性、实现冷链产业安全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各地的冷链物流专题调研资料,结合前期研究基础,通过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实现对欠发达地区产地冷链物流制约因素的概念化和范畴化.在此基础上,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ISM模型)理清各项制约因素间的内在关联,构建层级递阶结构.[结果]结果表明,产地冷链物流制约因素共14项,其结构体系可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产地物流设施水平低和上下游主体缺乏协调是欠发达地区产地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的直接制约因素,位于表象层;企业投资回报率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等7项因素位于中间层;农户生产规模小且加工粗放型、设备投资额大和回收期过长、资产专用性强、追溯技术水平不高以及人才供给数量质量不足是最根本制约因素,位于根源层.[结论]欠发达地区需进一步重视产地冷链物流发展,从鼓励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吸纳各类资本参与产地建设、降低专用性冷链设备投资风险等方面补齐产地冷链短板.

    冷链物流欠发达地区ISM模型扎根理论产地冷链

    乡村振兴背景下"1+X"职业技能提升研究

    杨杨
    96,126页

    农业水土资源耦合研究进展与展望

    闫文智赵翔宇王凯歌徐艳...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寻找农业水土资源耦合研究热点、梳理研究发展历程、统筹和归纳研究体系,明晰未来研究发展方向和突破点,助力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法]文章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农业水土资源耦合研究热点、发展历程进行初步分析,之后借助文献归纳法进一步综述研究体系.[结果]研究聚焦于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及效用,总体上经历了从土壤理化性质到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从小尺度作物种植到大尺度流域治理的发展历程,研究体系由3个研究基本面和6个研究基本点构成,研究基本面分别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水土资源利用过程、水土资源状态响应,即"格局—过程—响应"的农业水土资源耦合研究体系.[结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方面需进一步明晰水土资源空间分异特征并加强二者物理交互过程和时空变异规律的研究,建议未来聚焦于识别水土资源配置差别并建立实践性的匹配等别标准;水土资源利用过程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后水文过程响应研究尚待补充,建议未来可深入探索土地利用与水文过程的二元互馈机理;水土资源状态响应方面气候变化下需注意从气象指标入手探究农业生产中水土资源的关系,建议未来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低效利用问题的动态监测及预测模拟.

    农业水土资源耦合格局—过程—响应进展展望

    内蒙古农业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度分析

    张艳萍覃建雄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旅游业为农村经济拓展了新领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业的基础和保障.文章分别构建内蒙古农业经济和旅游业指标体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方法]选取2010-2019年能充分反映内蒙古旅游业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19个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测算旅游业和农业经济及其综合发展水平,然后选择灰度关联分析模型,探究两系统之间关联协调发展程度和影响因素.[结果](1)2010-2015年内蒙古农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于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2019两系统发展水平波动性和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其中,粮食单产、休闲农业产值占比、畜牧业产值占比、第一产业贡献率、乡村从业人员数量指标是造成农业经济系统波动变化的主要因素,旅游业子系统中以星级宾馆和旅行社就业人员下降趋势明显,影响较大.(2)农业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和指标关联度基本处于中等关联等级以上,乡村从业人数A6(0.901)和乡村从业人数A7(0.890)属于高关联程度;旅游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除了旅行社总数指标属于中等关联等级,其他指标均属于中等关联以上等级.[结论]得益于资源优势、开放政策、人口红利等,内蒙古农牧业和旅游业均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随着传统红利窗口的关闭,不稳定,发展不充足因素开始凸显,未来亟需加强深挖文化资源,创新产品类型,推动产业融合,积极培育人才等发展措施.

    旅游产业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灰度关联分析内蒙古

    农村公共管理的主体及特征分析

    薛琳
    116,126页

    消费者对偏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 027个消费者样本数据的考察

    景娥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准确把握偏远地区特色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特点和消费规律,对于偏远农村地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意义深远.[方法]文章基于2 027位消费者问卷调查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偏远地区特色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结果](1)家庭成员结构、职业、收入水平对偏远地区特色农产品购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购买动机、购买渠道、获取农产品供给信息的途径对偏远地区特色农产品购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3)农贸市场变量与溢价支付意愿呈正向显著关系,线下仍然是消费者选购农产品的主要渠道;(4)种植与营销供给质量对消费者农产品购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结论]该文提出了偏远地区加大绿色和有机特色农产品种植,优化传统农产品市场批发流通网络,不断提升偏远地区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政策建议.

    偏远地区特色农产品消费行为供给质量回归模型

    少数民族地区牧户的动物疫病防控行为研究

    王子权李静马元莲刘玉梅...
    127-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宗教信仰为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牧户的动物疫病防控行为,探索改善牧民防控行为的可行方案,能为少数民族地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优化提供新思路.[方法]文章基于青海省537份实地调查数据,在利用Ⅳ-Probit模型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宗教信仰对牧户动物疫病防控行为的影响以及信息渠道的调节作用.[结果](1)相比于无宗教信仰者,有宗教信仰的牧户进行动物疫病免疫的概率要低29.0%,进行动物疫病上报的概率要低14.2%,即宗教信仰对牧户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依旧成立;(2)通过宗教类信息渠道和更多信息渠道数量了解动物疫病防控能有效缓和宗教信仰对牧户防控行为的负影响,即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结论]政府要重视宗教对少数民族地区牧户动物疫病防控行为的影响,积极拓展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措施、方式等信息的传播渠道,适当协调宗教组织配合政府普及科学的疫病防控理念,促进宗教与政府、社会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推动宗教组织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动物疫病防控做贡献.

    宗教信仰防控行为牧户信息渠道Ⅳ-Probit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