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推动形成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青岛模式"

    邹汶言
    166,189页

    社会互动、信息能力与农户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采纳——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的视角

    彭新慧闫小欢
    16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十四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信息差引发的预期风险不可控、预期收益不可知等问题,制约着实践中农户绿色生产水平的提升.结合当前背景探究农户社会互动、信息能力对其绿色生产的影响,对于高效指导农户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和信息论的视角,利用陕西省333份苹果种植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普及背景下苹果种植户的社会互动、信息能力对其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采纳的影响.[结果](1)社会互动对苹果种植户单项和多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采纳行为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采用条件混合估计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信息能力在社会互动影响苹果种植户技术采纳的决策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男性群体较女性群体社会互动对其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老年群体较中青年群体社会互动对其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结论]因此,应增强苹果种植户间的社会互动,持续提升苹果种植户的信息能力,弥合其技术采纳实践中的信息鸿沟,提高其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采纳水平,切实推动苹果产业绿色转型.

    社会互动信息能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采纳苹果种植户互联网使用

    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农耕文化要素体现

    陈智明
    177,189页

    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效应研究——基于北京8家园区的实证分析

    赵海燕朱梦瑶马峥李霖...
    17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集聚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园区集聚效应进行评价,找出制约园区集聚效应发挥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可以为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北京市8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研究对象,从要素集聚、产业链集聚、功能集聚以及带动集聚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产业园集聚效应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产业园集聚效应的障碍因素.[结果](1)从产业园集聚效应来看,各园区要素集聚方面发展相对协调、产业链集聚上存在差距、功能集聚差距较大、带动效果上呈现两极分化.(2)对集聚效应产生最显著的制约因素是产业链集聚效应,其次为功能集聚和带动集聚,要素集聚对其发展的障碍程度不高.(3)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较低对产业园产业链集聚效应的影响最大,产业园总产值不高以及农作物化肥利用率不足对产业园功能集聚效应影响较大,园区内合作社数量不足影响产业园带动集聚效应的发挥.[结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集聚发展体系以及以绿色发展、科技应用和品牌建设为抓手,加强园区多功能建设,提升产业园本土市场竞争力是当前产业园发挥集聚效应的关键所在.

    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效应熵权TOPSIS法障碍度模型影响因素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姬一帆何泽军徐涛
    190-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测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明确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状况,对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2009-2020年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西藏)面板数据测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结果](1)2009-2020年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指数由0.354上升到0.416.(2)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区域内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逐渐扩大.(3)各区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α收敛演变,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落后省域对领先省域的追赶趋势明显.(4)全国及各区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政府投资、饲料资源显著正相关,牧区发展水平还与产业结构相关,城郊农牧结合区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正相关.[结论]建议加强畜禽养殖绿色技术创新、因地制宜采取行动、优化政策环境以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空间收敛空间计量模型

    国际贸易背景下的农村产业升级与农产品贸易

    张云芳
    203,221页

    川西高原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曹杰何鹏陈春燕刘远利...
    204-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川西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开展生态脆弱区域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作物规划管理,以及拓宽当地农户增收致富渠道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四川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综合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栅格指数模型,构建川西高原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1)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中气候条件影响较大,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相对较小.(2)大白菜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中游和岷江流域,其中高适宜区1.652 5万hm2;苹果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流域河谷山地和岷山山脉,其中高适宜区36.121 5万 hm2;梨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中游和岷江流域,其中高适宜区31.025 3万hm2;甜樱桃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和岷江流域的河谷和山地,其中高适宜区16.891 4万hm2;核桃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流域的河谷区,其中高适宜区41.913 7万hm2.(3)从县域空间尺度上评价,川西高原推荐种植核桃和梨的县(市)最多,分别为22个和16个.推荐种植大白菜的县(市)最少,只有3个.(4)川西高原农业产业光温条件好、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但常受低温等极端天气影响;耕地比重小、分布零散且耕地质量低;低纬度高海拔同时地势高耸、地形破碎;交通和灌溉设施薄弱,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川西高原典型作物产业发展.[结论]研究结果符合川西高原典型作物种植现状,但是该研究构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中对内源性因素考虑不够,缺乏对劳动力、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分析,同时缺少对科学技术、法律法规、政策、市场等外源性因素的思考.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影响因素川西高原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近远程耦合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为例

    朱思吉孙俊吴映梅刘化...
    22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多空间尺度要素流动背景下,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近远程耦合关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态势.[方法]文章运用能值分析法,在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定量测度2000-2020年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近远程耦合关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剖析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1)2000-2020年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代谢总量和环境负载率分别从2.07×1023sej和2.03上升至2.99×1023sej和2.67,系统的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高,而生态环境效益持续下降.(2)近远程要素能值比从0.01增长至0.24,能值交换率在0.03~0.11间呈倒"U"型发展态势,系统由近程耦合主导,并不断向远程耦合转变;远程耦合以能值输出为主,能值交换始终处于亏损状态.(3)可持续发展指数由1.84波动下降至1.36,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和改进的健康能值指数分别在0.26~0.89和30.87~104.49间呈倒"U"型发展态势,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健康水平面临衰退的风险.(4)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了以滇中为中心,向外围地区扩散的"中心—腹地—边缘"渐进型环带状空间格局.[结论]近20年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过度依赖近程资源环境的粗放型模式,远程耦合结构尚不合理.未来需坚持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重点实施"引进来"的农业发展战略,优化系统远程耦合结构,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云南省各州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

    能值分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近远程耦合可持续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省

    农村区域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互动关系研究

    王颖
    234,258页

    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旅游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周伟伟胡春丽荣培君
    235-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乡村民宿在快速发展下已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中国乡村文化的热门选择,成为促进区域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方法]文章选取旅游资源丰富的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携程民宿、美团民宿、去哪儿民宿等多种渠道,统计出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312处,利用百度地图坐标拾取工具获取民宿点经纬度地理信息,结合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此区域的民宿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1)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空间分布呈现"全局离散、局部聚集"的特征,其中西安长安区、蓝田县、商洛柞水县、宝鸡太白山区域、渭南华山区域分布较为密集,其他县区分布较为稀疏.长安区和蓝田县的空间集聚现象相对均衡且连片发展广布.(2)乡村民宿集聚分布受旅游政策、人口因素、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与交通条件、水系分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结论]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坚持生态保护、改善交通条件、提升美丽乡村水系规划建设、加强乡村民宿与秦岭人文自然资源的联动、产业转型升级.

    乡村民宿秦岭陕西段空间分布GIS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