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绿色农田概念内涵与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陈印军易小燕尹昌斌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界定绿色农田定义,明确绿色农田内涵,探讨绿色农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绿色农田监测评价、促进绿色农田建设提供支撑.[方法]文章基于绿色农田建设示范实践,以及文献分析和专家研讨方法,界定绿色农田定义与内涵和指标体系要素构成.[结果]全国多地先后启动了绿色农田建设示范,部分学术文献论述了绿色农田建设的必要性、建设任务与工程措施,但绿色农田定义与内涵和绿色农田指标体系要素构成目前尚未论及.[结论]绿色农田是指土壤肥沃、健康安全、资源高效、宜机耕作、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和高产稳产的农田,是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绿色农田指标体系由农田土壤环境、农田资源利用高效性、农田宜耕性、生态景观性、高产稳产性5类指标构成.

    绿色农田绿色农田监测指标绿色农田评价指标绿色农田指标体系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

    "三农"政策的时空画卷——兼评《新时代农村制度供给观察》

    严新明
    6,15页

    我国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实践与展望

    薛颖昊李建华冯浩杰周涛...
    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生态振兴背景下,农用地膜污染治理已成为关注重点之一.系统研究如何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引入农用地膜污染治理过程,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的农用地膜产品生命周期闭环,可为全国农用地膜污染高效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方式和经验.[方法]文章在系统梳理农用地膜治理政策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系统研究了农用地膜回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建立、运行、发展的途径和规律,提出地膜污染治理过程中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市场化模式的影响机制.[结果]市场化模式制度嵌入的失效,是农用地膜残留污染治理问题的主要症结,生产者责任延伸制重新建立了地膜残留污染治理责任的分摊机制,是更为可靠的市场化模式,但其构建也陷入"市场化模式实现条件的苛刻性"和"企业垄断的必然性与市场配给的竞争性之间的矛盾"双重困境;此外,从具体原因来看,制度嵌入影响机制还包括政府投入机制建立、企业责任落实与利益诉求的平衡,以及农户价值诉求识别偏差等方面.[结论]因此,政府应在推动和维护机制建立运行过程中,完善制度保障,考虑企业利益导向,帮助农户识别价值诉求,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跳出困境,有效融入农用地膜市场场域,引导构建市场化模式.

    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市场场域制度嵌入影响机制

    中国冬小麦霜冻灾害研究进展

    霍治国李美萱张海燕孔瑞...
    1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霜冻害是造成冬小麦减产的冬春季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明确冬小麦霜冻灾害的研究现状,对把握今后国内冬小麦霜冻害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从霜冻害概念及分类出发,对冬小麦霜冻害影响与危害、致灾成因、灾害指标、分布特征、监测预警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阐述,并对未来小麦霜冻害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1)我国冬小麦霜冻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以春霜冻为主,由于拔节后冬小麦抗霜冻能力迅速下降,霜冻害通过影响小麦正常抽穗灌浆、推迟生育进程,从而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2)我国冬小麦霜冻发生范围广,北方地区发生频率及受灾强度总体上大于南方,主要集中在黄淮海、西北、黄土高原冬麦区等.(3)近年来霜冻害发生区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的减弱态势,但黄淮海北部、新疆等部分地区冬小麦霜冻致灾风险增加.(4)冬小麦霜冻害指标可分为形态学指标、气象学指标及综合指数指标,主要基于受冻率、减产幅度、最低温度为判识因子构建.近年来霜冻害监测研究取得一定研究进展,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结论]基于霜冻灾变过程构建动态化霜冻害综合指标、加强冬小麦霜冻害模型构建和风险评估、强化霜冻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是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冬小麦霜冻灾害灾害指标时空分布监测预警

    公共服务视角下农村社区治理对策

    何宇桢
    31,37页

    农业节水中妇女因素影响研究进展

    刘韵非姜文来刘聪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村劳动力性别结构发生变化,使妇女承担起了包括农业灌溉在内更多的农业生产劳动.妇女农业节水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文献梳理的视角,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归纳法,类列出现有研究中妇女对农业节水影响的定性,界定妇女赋权的概念,提出利用微观调研数据定量分析不同因子对妇女农业节水的影响及其单个因子的贡献率.[结果](1)农业女性化是工业与农业竞争发展博弈的结果,尽管该趋势延续与否、对农业生产发展利弊的判定尚不明确,但是农村劳动力性别结构发生变化确定无疑,妇女更深程度地参与了农业生产多个环节,农业劳动也相应更多地落在了妇女肩上.(2)妇女成为农业灌溉的主要力量,却因受限于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劳动压力大、社会地位边缘化等原因影响了在农业节水中表现.(3)赋予妇女权能,使其能在承担了灌溉劳动的同时有机会参与水资源的管理,激发妇女在农业节水中的积极作用.[结论]妇女对农业节水影响的研究较少,已有文献多以定性研究为主,且对妇女农业节水与否说法不一.采用微观调研数据分析妇女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节水意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总收入、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干旱情况、土壤水形态和种植结构作为驱动因子对妇女农业节水的影响,定量每个因子对妇女农业节水的贡献率.

    农业女性化劳动力结构农业节水妇女节水妇女赋权

    全球粮食安全风险格局时空特征分析

    陈万旭蔡伟娜张宸周文涵...
    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全球范围内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链,粮食安全系列问题由此引发学术界与政府部门广泛关注.贸易流通不稳定的背景下,科学分析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时空特征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保障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以往研究缺乏对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的长时序时空特征分析.文章通过结合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对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进行长时间序列研究,并探索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时空规律.[方法]基于1961—2017年全球各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波动系数、重心分析、粮食短缺指数和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全球粮食生产、消费、风险及相对风险格局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的时空规律.[结果](1)研究期间全球和中国粮食生产及消费呈显著上升趋势,疫情和蝗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会对粮食生产消费格局造成一定影响;(2)全球整体粮食安全总体从中等风险下降至低风险,中国粮食安全风险近60年持续降低,2017年处于低风险等级;(3)中国粮食资源承载力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粮食安全相对风险波动较大.[结论]世界粮食安全受各类因素影响处在不断波动中,但总的趋势是人们的营养水平在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在不断增长.研究发现可以为世界各国应对粮食危机制定合理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参考以及为我国粮食安全国情的稳定和粮食安全战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粮食生产粮食消费粮食安全相对风险时空格局空间分析

    农业高职"双创"教育及管理模式的构建

    于奕
    51,60页

    农业政策调整下大豆种植格局变化对水土资源消耗的影响评估

    刘航申格杨婧王新高...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政策调整下农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引起的水土资源消耗变化研究,从资源利用角度为种植格局调整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文章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大豆种植格局驱动机制模型,并模拟三大作物(即大豆、玉米和水稻)补贴政策情景下的作物种植面积转换;其次,核算三大作物生产中的水土资源消耗量,并获取不同政策情景下大豆与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转换引起的水土资源消耗变化量.[结果](1)黑龙江省大豆、玉米和水稻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水资源消耗排序为"大豆<玉米<水稻",单位产量的耕地资源消耗排序为"水稻<玉米<大豆".(2)由于单位面积大豆的耗水量最少、单位产量大豆的耕地消耗量最多,当大豆生产者补贴增加40%时,大豆净增加面积最多(由玉米和水稻转入),因此三大作物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消耗总量减少最多为2400万m3,但耕地资源消耗仅增加3.2万hm2.[结论]农业补贴调整,不仅可以满足粮食的总体供给,优化作物种植格局、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进而减少大豆供给的不确定性,还可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该文结论可以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约束下的种植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并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种植格局政策水土资源大豆系统动力学

    四川茶叶适生空间演化以及生产空间响应特征

    邵周玲高文波刘远利陈春燕...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茶产业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和贫困山区茶农增收的重要抓手.四川作为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预测茶叶适生空间将为生产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依据.[方法]文章基于1980—2020年气候、土壤、地形三方面的环境数据,通过MaxEnt模型构建分布位置和环境变量的关系模型对四川茶叶适生空间进行预测,并结合种植面积探究生产空间对适生空间的响应模式.[结果](1)表明构建的关系模型可信度高,可以预测5个阶段的茶叶适生空间(AUC>0.9).影响四川茶叶生长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海拔、pH、年降水量、坡度、生长季相对湿度,其中海拔430~1200m,pH 4.4~5.3,年降水量大于1080mm,坡度小于10°,相对湿度大于78%的区域最适宜茶叶生长.(2)茶叶适生空间多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平原区和盆周山地区,呈"C"字型,1980—2020年适生空间面积在232万~269万hm2,变化趋势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3)四川茶叶的适生空间重心演变轨迹整体上呈现"北移"趋势,2000年之后,迁移方向从南移转为北移;生产空间重心变化幅度较适生空间波动性更强.(4)1990—2020年茶叶适生空间面积增加,而生产空间除了面积大幅增加外,还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负响应区域主要集中于川南与川东北两大区域,1990—2020年生产空间与适生空间呈现强负响应的区县数量明显增加.1990年强正响应区域主要聚集在北部,到2020年强正响应区域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结论]四川茶叶适生空间的面积较广,茶叶发展潜力巨大.

    地理分布MaxEnt模型适宜区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