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碳足迹的黑龙江垦区农业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变化

    郝小雨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垦区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瓜果类作物的碳源/汇变化特征,明确影响碳足迹的主要因素,旨在为促进垦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发展低碳农业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2—2019年黑龙江垦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和农业投入等数据,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分析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1992—2019年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均表现为增加趋势,但碳吸收量明显高于碳排放量,两者比例为22.8:1,且碳足迹占同时期种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较低(在4.0%~5.0%),垦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较强.(2)农田灌溉和氮肥施用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子,占比分别为38.0%和34.4%.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在145.2~401.9 kg/hm2,高于全省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稻、玉米、豆类、小麦四大类作物贡献了垦区94.9%的碳吸收量.(3)在空间上,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均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和东北部的宝泉岭分局、红兴隆分局、建三江分局和牡丹江分局.[结论]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处于较高的碳生态盈余状态,具有较好的生态屏障作用,对于促进区域低碳农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碳足迹黑龙江垦区

    封育措施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区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聂莹莹辛晓平徐丽君杨桂霞...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围封条件下植物群落中物种变化的分布特征,有助于解释退化草地在不同围封阶段演替规律.[方法]文章以温性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随机采样方法,调查群落生物量、植物物种种类、密度、盖度及高度,探讨时间尺度封育状态下的温性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封育措施显著增加了群落盖度,比围栏外的自由放牧样地提高了13.79%~114.75%,且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群落盖度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而封育措施对群落密度没有显著性影响.(2)封育显著增加了植被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禾草生物量,其中地上生物量较围栏外的自由放牧样地提高了66%~887.3%,禾草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降低—增加—降低的波动变化,地下生物量在监测年份下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封育措施可以提升植物多样性,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封育措施可以显著提高草地生产力,并且对物种多样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应对退化温性草甸草原恢复的有效措施,但退化草地在长期围封后,应进行适度利用来维持较高的生产力.

    封育草甸草原生产力植物多样性群落特征

    中国农业资源错配的测算、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雷绍海秦佳虹王成军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中国农业生产要素错配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要素空间错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相关参考和政策建议.[方法]文章以资源错配理论为基础构建农业资源错配指数测算框架,选取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经济数据测算出农业资本错配指数、劳动力错配指数、土地错配指数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指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1)农业资本错配、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在时空上分别展现出不同的演变发展特征,但都呈现出要素错配不断改善的趋势.(2)从实证结果来看,农业经营规模的提高能够显著改善农业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农业种植结构升级能够有效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有效改善农业资本错配,同时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是改善农业资本错配一种重要方式.(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够通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来改善农业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能够改善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结论]中国农业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的错配程度在不断改善,农业经营规模、种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要素错配的关键因素,消除要素流动障碍,完善区域联动机制是改善要素错配的重要方式.

    农业资源错配价格扭曲时空演变影响因素空间计量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效益分析

    王桂华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耕地利用的时序变化对内蒙古耕地的非农化利用的时空分布格局规律、特点与利用效益进行研究,科学有效评价耕地利用效益水平,以期为合理引导内蒙古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基于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耕地利用近30年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了其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结果](1)1991—2000年耕地转出总面积为50.6万hm2,82.15%的耕地流转至草地,从耕地转为草地是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2)2001—2010年耕地转出总面积为38.5万hm2,62.62%的耕地转移至草地,该时期耕地转移至草地依旧为主要部分,但比例在下降.(3)2011—2019年耕地转出总面积141.7万hm2,其中有54%的耕地转移至林地,24%的耕地转移至建设用地,该时期耕地转移至建设用地的比例明显增加.(4)内蒙古的耕地利用效益近30年变化在时间上可分为3个阶段:即1990—2002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缓慢,生态效益快速降低的低生产力时期;2003—2011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快速增长,生态效益快速降低的忽视生态效益的快速经济发展期;2011—2019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增长,生态效益维持不变并略有回升的偏绿色发展期.(5)空间上的分布为4类:即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为主的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起主导的偏高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区;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为主的以生态效益主导的偏高效益区;锡林郭勒盟、通辽市、赤峰市为主的效益偏低区;乌海市、阿拉善盟为为主的效益最低区.[结论](1)内蒙古耕地与其他利用类型土地之间转换明显,耕地面积总体稳中有升,耕地集约化利用明显促进了农转非转移.(2)耕地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时间上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生态效益则由降低至缓和回升;空间上各市(盟)区间差异大,需要从资源互补方面进行合理协调,科学推动耕地的绿色可持续利用.

    耕地利用时空变化利用效益耕地非农化内蒙古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分析

    刘玉洁张安录刘蒙罢
    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文章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应有序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长江中下游

    乡村振兴下返乡入乡大学生创业群体研究

    史珺宇
    118,129页

    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研究——基于北京8家园区的实证分析

    赵海燕严铠刘仲妮马峥...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产业融合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重点所在,对园区产业融合发展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明晰其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并有利于了解园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效与主要短板.[方法]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的形式及其产生的作用,结合文献与调研资料,文章从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本身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两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农业产业融合综合发展指数法测算北京8家园区的产业融合指数和综合效益指数,从两方面观测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1)经过3年的发展,北京现代农业产业园整体上基本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但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和社会、生态效益偏低.(2)园区农业产业链延伸达到基本实现融合发展水平,但农业多功能拓展、技术渗透发展两方面水平相对偏低,主要是休闲农业拓展、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等发展不足影响其融合深度.(3)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水平较高,但社会、生态两方面效益水平相对较低,主要是组织化水平、绿色发展、就业促进等作用发挥不足影响其综合效益水平.[结论]基于北京区域特殊性,发挥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推动作用是未来北京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产业融合深度和综合效益水平的关键所在.

    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层次分析法菲尔德法综合发展指数法

    基于AHP-FCE的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综合评价研究

    关迪陈楠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将平衡计分卡(BSC)应用于家庭农场经营绩效评价,反映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综合水平和发展潜力,把握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产业与区域差异.[方法]文章从经济、协调、管理、生态、创新5个维度构建家庭农场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9年吉林省东中西部4种产业类型家庭农场的问卷调查数据,使用模糊综合评价(FCE)对被调查农场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结果]被调查家庭农场总体绩效处于一般和较好之间.其中,协调绩效良好,创新绩效处于一般和良好之间,经济绩效一般,管理绩效和生态绩效偏低;特别是在营销和融资渠道多元化,品牌化与有机化生产方面存在发展瓶颈;不同产业类型家庭农场经营绩效存在明显差异,种养结合类家庭农场绩效最为突出,果蔬类和粮食类家庭农场次之,养殖类家庭农场得分最低;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区域差异不显著.[结论]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规范土地流转形式,加强金融服务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加快职业农场主培养,促进家庭农场全面、健康与协调发展.

    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BSC)模糊综合评价(FCE)

    农业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

    139页

    基于高分与多时相中分影像的苹果园地提取

    代佳佳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卫星影像已经被广泛用于小麦、玉米、水稻等种植范围较广的粮食农作物空间分布信息提取和面积估算.但是,利用遥感影像研究苹果园光谱与纹理特征,获取苹果园地面积与分布的应用研究较少.以往的研究已经指出高分纹理特征有利于苹果园地分类,但是中分影像的数据保障性会更强,可提供时序的光谱特征,因此,文章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非最佳观测期获得的高分辨率影像纹理信息和多时相中分辨率影像光谱信息提取苹果园地的方法.[方法]该方法以GF-2号卫星及哨兵卫星数据为数据源,首先利用灰度共生矩阵(GLCM)提取GF-2的纹理特征,然后将提取的GF-2的纹理特征和光谱特征与5期不同时期的哨兵影像相结合,形成5组GF-2纹理和光谱特征与某一期哨兵影像的组合特征(记录为GF-2+单时相哨兵),1组GF-2纹理和光谱特征与所有哨兵影像的组合特征(记录为GF-2+多时相哨兵),以7组不同的组合特征(GF-2纹理和光谱特征、5组GF-2+单相哨兵和1组GF-2+多时相哨兵)为输入,使用3种不同的分类方法(C4.5、CART和Random Forest)提取苹果园地的分布,比较分析不同特征组合对苹果园分类精度的影响以及3种不同决策树学习方法的优劣.[结果]苹果园提取时,GF-2+单时相哨兵特征组合与GF-2+多时相哨兵特征组合明显优于GF-2纹理和光谱特征组合,GF-2+4月(花期)哨兵是最佳特征组合,其苹果园的分类精度和整个研究区域的总体精度分别比GF-2单独分类提高至少8.14%和8.29%,比GF-2+多时相哨兵分类提高至少1.14%和0.95%.当采用相同组合特征时,随机森林分类方法提取苹果园地效果最好,苹果园提取精度均在90%以上.[结论]利用非最优时相高分影像与花期中分影像提取苹果园能够得到最优的精度;如果没有花期中分影像,其他时相中分影像与非最优时相高分影像组合也能够得到比较优的精度.

    GF-2号哨兵-2A苹果园地纹理特征光谱特征决策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