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碳足迹的黑龙江垦区农业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变化

基于碳足迹的黑龙江垦区农业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变化

扫码查看
[目的]文章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垦区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瓜果类作物的碳源/汇变化特征,明确影响碳足迹的主要因素,旨在为促进垦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发展低碳农业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2—2019年黑龙江垦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和农业投入等数据,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分析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1992—2019年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均表现为增加趋势,但碳吸收量明显高于碳排放量,两者比例为22.8:1,且碳足迹占同时期种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较低(在4.0%~5.0%),垦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较强.(2)农田灌溉和氮肥施用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子,占比分别为38.0%和34.4%.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在145.2~401.9 kg/hm2,高于全省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稻、玉米、豆类、小麦四大类作物贡献了垦区94.9%的碳吸收量.(3)在空间上,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均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和东北部的宝泉岭分局、红兴隆分局、建三江分局和牡丹江分局.[结论]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处于较高的碳生态盈余状态,具有较好的生态屏障作用,对于促进区域低碳农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CARBON SOURCE/SINK IN AGRICULTURAL ECOSYSTEM BASED ON CARBON FOOTPRINT IN HEILONGJIANG LAND RECLAMATION AREAS

郝小雨

展开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哈尔滨 150086

农田生态系统 碳排放 碳吸收 碳足迹 黑龙江垦区

黑龙江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专项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子专项黑龙江省农科院高效、绿色现代农业示范项目

HNK2019CX1310CARS-042017YFD0300503-02TGY-2020-37

2022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区划所 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CSTPCDCSCD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579
ISSN:1005-9121
年,卷(期):2022.43(8)
  • 9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