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四象限法的三江平原"稻改豆"分区划定研究

    杜国明何平张瑞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稻改豆"政策试点是国家为解决当前三江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而提出的重要举措,对推进黑土地保护、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国家政策导向及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围绕"稻改豆"目标导向及约束条件,厘定相关逻辑内涵,以适宜性准则、集聚性准则两个维度构建"稻改豆"分区划定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国家粳稻主产区——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基于2021年作物分类数据,运用四象限法对三江平原井灌区水田进行"稻改豆"分区划定,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研究划定"稻改豆"优先区面积56.35万hm2,占井灌区水田面积的40.35%,主要分布在抚远市、同江市、绥滨县;"稻改豆"潜力区面积67.84万hm2,占井灌区水田面积的48.58%,主要分布在虎林市、宝清县、友谊县;"稻改豆"发展区面积15.46万hm2,占井灌区水田面积的11.07%,广泛分布在各市县.[结论]该结果可为未来区域性的"稻改豆"试点工作提供参考.

    三江平原稻改豆适宜性集聚性四象限法

    基于乡村振兴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赵兴俊
    10,30页

    中国饲料粮生产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金阁郝帅王国刚刘佳...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我国饲料粮生产布局的区域差异,剖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优化饲料粮生产布局,促进饲料粮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文章选取2000-2021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的数据,运用分品种投入法和重心模型分析了饲料粮的布局变迁及重心轨迹,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2000-2021年饲料粮产量整体不断增加,聚集特征越来越明显,逐渐向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聚集.饲料粮生产重心在西南和东北方向变动,总体向东北方向移动,由河南省转移到河北省.(2)我国饲料粮生产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饲料粮生产倾向于高产地区与高产地区聚集,低产地区与低产地区聚集.(3)农业产值比重、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和农业财政支出对饲料粮生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邻近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交通运输里程、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会影响到该地区的饲料粮生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建议优化饲料粮生产布局,注重饲料粮生产的空间相关性,充分发挥饲料粮生产能力高的省份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强省域之间的交流,提高中国饲料粮产业的发展,保障饲料粮安全.

    饲料粮生产格局重心模型空间杜宾模型Moran'sI指数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困境与根本出路

    石小川郑斯文张凤英
    20,30页

    农业政策支持下近期(2016-2020)黑龙江省大豆面积恢复时空动态研究

    王新高时慧张玮陆苗...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黑龙江省是我国主粮产区,为了应对近年来大豆进口导致省内大豆种植锐减的影响,增强大豆自给率,在国家多项农业政策的支持下,省内发生了以大豆面积增加为主的种植结构变化.理清作物种植的空间格局和过程,可以为合理规划粮食生产、增强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方法]文章为全面诊断种植结构变化的时空动态,基于遥感方法开展了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大豆、玉米、水稻)2016年和2020年的空间分布制图.在此基础上,通过转移矩阵、热点分析和多尺度移动窗口算法,梳理了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转变情况,识别了转变的热点区域,并评估了作物转换的格局和过程.[结果](1)2016年、2020年作物制图总体精度为89%、94%;(2)2016-2020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由350 万hm2增加至430万hm2,增幅达23%,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东北部的大豆高产区域,表现为集中连片的玉米转换为大豆;(3)同时,全省范围内玉米、水稻的种植面积皆呈小幅下降趋势,且成无规律较为离散分布.[结论]在相关政策影响下,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特别是省内大豆高产区域面积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大豆自给率的提升,增强了粮食安全,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时空动态分析大豆种植结构移动窗口热点分析

    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关浩杰司喜梅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精准把握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优化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格局.[方法]文章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模型)对200-2021年黄淮海平原所涉及的7个省(市)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对比,分析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累积效应、粮食种植结构对粮食增产的影响.[结果](1)黄淮海地区粮食总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粮食增产量空间格局由黄淮海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2)粮食增产因素主要是单产累积效应,2004-2016年黄淮海平原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种植面积连续13年对粮食增产量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效果呈减弱的趋势,2017年开始对粮食增产量产生负向影响;(3)从种植结构看,玉米播种面积效应、小麦单产效应对粮食增产影响效果明显.江苏、安徽省的稻谷增产从依赖播种面积转向单产提高;河南、山东省小麦生产能力强,小麦单产提升效果显著;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影响整体玉米产量,河南、山东、河北省受影响较大,但河北省玉米单产提升效果显著;豆类增产省份从安徽转移到单产高的河南省、种植面积增多的山东省;山东、江苏、安徽薯类产量受单产效应负向影响.[结论]要完善粮食支持政策、提高育种水平、优化种植结构、做好防灾减灾,不断探讨新的粮食增产途径.

    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粮食增产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模型)

    农业科技英语翻译技巧与实践

    张楠戴传坤
    43,70页

    农业保险保障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研究

    周密牛浩魏超陈盛伟...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韧性锻铸的影响效果,寻求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思路.[方法]文章基于2008-2022年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粮食生产韧性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双向固定效应模型、Ⅳ-2SLS、调节效应模型等分析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与演进路径.[结果](1)农业保险与粮食生产韧性存在稳健的"倒U型"关系,当保障水平跨越拐点值82.39%时,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韧性呈现由"促进"到"抑制"的变化;(2)农业保险对三大功能区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粮食主产区尚未呈现显著的"倒U型"影响特征.(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在农业保险影响粮食生产韧性中具有显著调节效应,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倒U型"曲线形态渐趋平缓、拐点右移,抑制效应得到缓解.[结论]仍需在适度区间内着力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注重保险科技应用与风险减量服务推广,对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保障需求,为粮食生产韧性的锻铸提供长效支撑.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粮食生产韧性倒U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生产功能区

    推动传统农耕文化传播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有机融合

    杨何星
    55,70页

    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框架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

    石吉金苏子龙马朋林周伟...
    5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促进绿色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但因部分生态产品未得到充分开发,导致其价值难以有效实现.文章尝试将适宜性概念引入生态产品开发评价中,以确定生态产品开发的适宜方向,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显化.[方法]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依据生态产品可能的开发方向,从产地因素、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构建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确定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指数,并采用中值法建立适宜程度评判标准,以确定各开发方向适宜性.[结果]明确了生态农林渔产品、调节服务产品和文化服务产品的开发方向以及相关产业的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江阴市各街道、镇未来应重点开发的生态产品.[结论]评价结果验证了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框架设计,以期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提供支持.

    生态产品开发生态产业适宜性评价技术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