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绿色投资还是污染制造:中国对外农业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农业碳排放

    何邦路雷志樱吴秀敏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现阶段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对东道国的生态效应,对于回应中国践行国际合作的绿色投资之路至关重要.[方法]文章基于2016-2020年中国对71个国家农业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利用扩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揭示了中国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并考察东道国能源结构在其中的中介机制.[结果](1)当前,中国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呈"U"型关系,中国对外农业直接投资较小时对东道国农业碳排放发挥抑制作用,当投资规模越过阈值时则发挥促进作用,这一结论打破了西方媒体长期抹黑中国对外农业投资是"制造污染"的谬论,深刻回应了中国一直以来践行互利共赢的绿色贸易之路的事实;(2)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U"型关系在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的国家更明显;分位数回归发现,随着东道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增加,投资活动对东道国发挥农业碳减排效应的阈值提前到来;(3)东道国能源结构在中国对外农业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关系中发挥主要中介作用,中国对外农业投资的绿色技术溢出加快了东道国能源结构的转变进而影响东道国的农业碳排放强度.[结论]中国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农业碳减排效应明显,绿色投资现象是存在的.但受到投资规模的影响,不同投资规模下兼具发挥抑制与促进两方面的作用.

    中国对外农业直接投资东道国农业碳排放绿色投资能源结构中介效应

    环境规制、绿色创新与畜牧业医疗防疫支出——基于13个生猪养殖优势省份的空间计量分析

    崔傲然董金朋张园园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环境规制对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场户医疗防疫决策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方法]文章基于2007-2021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医疗防疫支出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了绿色创新水平的调节效应.[结果](1)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医疗防疫支出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规模户的影响要大于散养户,且对小规模养殖场户和中规模养殖场户的影响最大;(2)绿色创新水平能够显著降低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场户、中规模养殖场户的医疗防疫支出,但是削弱了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医疗防疫支出的降低程度;(3)13个生猪养殖优势省份的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场户、中规模养殖场户的医疗防疫支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负效应,而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可以降低邻近生猪养殖优势省份小规模养殖场户和大规模养殖场户的医疗防疫支出;(4)从空间杜宾稳健性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结果看,该文结论是稳健的.[结论]今后应增加环境规制弹性、完善绿色专利制度、加快完善社会化服务、提升政府精准服务,并考虑环境规制、规模化程度、防疫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规模等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嵌入产业转型升级特性的生猪养殖业绿色迁移.

    环境规制绿色创新医疗防疫支出生猪养殖空间计量模型

    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陈静
    94,103页

    中国海水养殖贝类碳汇评估及交易机制研究

    李楠楠陈廷贵刘子飞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碳汇而非碳源,海水养殖贝类碳汇的评估及交易机制对典型蓝碳的价值实现,引领海洋渔业乃至蓝色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评估分析我国海水养殖贝类碳汇量基础上,结合中国核证碳减排(CCER)政策及经验,明晰可交易的海水养殖贝类碳汇,并评析首笔海水养殖贝类碳汇交易实践.[结果](1)我国海水养殖贝类碳汇规模和潜力大,2021年为468万t,较2001年增长78%,预期2035年为700万t左右,碳汇价值约7亿元;(2)新增贝类养殖、结构调优的增汇和关键环节的负排放等,理论上满足额外性条件,具有碳抵消和可交易价值;(3)我国海水养殖贝类碳汇拥有重大战略机遇,但也存在评估标准和方法学明显不足,实践中监测、核查、报告和交易的机构资质不符,以及供需主体议价能力偏差引致成交价明显偏低等问题.[结论]海水养殖贝类碳汇具有交易潜力,并从加快方法学研制、交易体制机制构建、碳汇示范区建设、拓展交易实践等方面,提出我国推进海水养殖贝类碳汇交易的战略路径,以期为包括海水养殖贝类碳汇在内的海洋碳汇交易机制构建提供基础参考.

    海水养殖贝类碳汇渔业碳汇海洋碳汇碳汇交易碳汇评估

    甘肃省农户农业资源利用状况评价分析——基于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

    石志恒刘兴翠张华
    104-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数据,对甘肃省农户农业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方法]文章利用统计检验方法和描述性分析法,对不同地区的农户农业资源差异进行检验和对比分析.[结果](1)耕地是农户主要的农用地利用类型,占比达84.72%.不同地区的农户拥有的农用地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农用地类型与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呈现出雨水较多的河东地区农户拥有更多旱地、草地、园地等类型的农用地,而干旱少雨的河西地区农户拥有更多的水浇地,设施农业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2)农户在其他农业设施设备上的投入占比最高,达52.84%.各地区农户在大棚、灌溉设施、农机、圈舍、物联网以及其他农业设施设备的投入上均存在差异.其中,武威市农户在大棚、灌溉、圈舍及其他农业设施设备方面的户均投入远高于其他地区.此外,各地区农户在物联网方面的投入均很低.(3)农户在秸秆利用方式上形成了以肥料化为主,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为辅的较为环保的多元化利用模式,约58.26%的秸秆采用了肥料化利用方式.(4)样本区域农户农膜使用面积约占种植面积的20.93%,农膜平均回收率仅为39.07%.各地区农户在农膜使用上呈现出地区间的不平衡性,其中武威地区农户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最高,陇南地区农户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最少.农户在农膜使用上呈现出湿润地区农膜使用少而干旱地区农膜使用多的特点.同时,农膜的使用也与作物种类有关,蔬菜和薯类作物单位面积农膜用量较多.(5)样本农户在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注册商标产品方面认证数量为71个,仅占农户种植农产品数量的12.18%,认证比例偏低;认证农产品种植面积约43.77hm2,占农户种植农产品面积的12.61%,种植面积也相对较少;在农产品认证类型中,绿色农产品的认证比例最高,达到63.38%.[结论]各地区农户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差异并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因此,各地区应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

    农户农业资源农用地农业设施设备秸秆利用农膜利用农产品认证

    数学建模在农业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谭春梅
    115,149页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经济社会影响机制研究

    史亚娟王永瑜罗雷
    11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环境效益显著,但其经济社会影响传导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分析验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的经济社会影响传导机制,探讨政策实施对区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及正负效应.[方法]文章以农户行为理论为基础,遵循投入产出基本逻辑,构建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关于政策经济社会影响传导机制的理论假设.[结果](1)农业节水为政策传导机制的第一环节,政策对农业节水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2)种植结构、涉农就业分别为经济、社会影响传导机制的第二环节,政策对二者均存在间接负向影响;(3)最终环节中,政策对经济产出存在积极影响;政策社会影响中,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为正向,对农村人口的影响为负向.[结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涉农就业、农村人口及农民收入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策效应,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应准确把握政策影响机制,积极引导农户合理优化就业结构,推动区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农业水价政策影响评估传导机制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综合改革

    论艺术乡建的原真性与创新性

    厉力
    131,149页

    农地流转、规模效应与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银保互动的调节效应

    张殿伟陆迁李煜阳李家辉...
    13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推进节水灌溉技术采纳,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黄河流域区1 909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考察农地流转及其制度安排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直接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规模效应的中介作用以及银保互动的调节作用.[结果](1)农地流转及其制度安排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有直接影响,但农地转入与转出户的影响存在差异.(2)农地转入通过增加农户经营总面积、扩大平均地块面积与使用农机生产,产生规模效应,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产生激励效应.(3)银保互动在农地流转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影响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农地转入影响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与采纳过程中的调节效应为正,但农地转出影响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与采纳过程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状况较好、社会资本较多、种植经济作物、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结论]逐步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完善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建立"公开透明灵活"的农地流转平台;村集体等基层组织发挥好协调作用,管理功能,实现规模效应;政府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与银保互动合作模式的宣传,增强农户保护水资源的热情与积极性;鼓励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农地流转制度安排节水灌溉技术规模效应银保互动

    河北省县域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与耦合协调度研究

    张悦吴克宁李晓亮康龙...
    15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与耦合协调度,为区域土地全面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等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河北省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0-2019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进行时空分异特征评价和耦合协调性分析.[结果](1)2000-2019年河北省县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都明显增强,空间差异特征明显;生产、生态功能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差异格局;生活功能呈分散式空间分布.(2)从动态演变来看,河北省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变化幅度大,均有较大提升;从空间分布来看,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均呈显著正相关性,空间上存在集聚.(3)研究区"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性显著提高,2000年、2010年和2019年耦合协调度均值分别为 0.30、0.39 和0.40,土地利用冲突正逐步减小;不同主体功能区耦合协调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结论]河北省各县(市、区)应充分发挥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耦合协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耦合协调度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