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视域下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姬翠梅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构建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权法确定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10-2020年京津冀及其各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结果](1)2010-2020年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其中贡献率最大的是环境友好,其次是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资源利用贡献率最小.(2)区域发展相同点:2020年京津冀3地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不大,表现为协同发展趋势,并且3地区均表现为环境友好贡献率最大,资源利用变化趋势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区域发展不同点:3地农业绿色发展变化趋势、变化幅度和变化的时间点不同,河北表现为更大的变化幅度,尤其是生态保护表现为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结论]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尤其表现在化肥、农药减施和地膜回收等方面,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提升.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如农业水资源和节水灌溉面积不足,水土流失治理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从区域差异看,北京资源利用水平较低,天津和河北生态保护水平较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资源利用仍然是主要短板,其次是生态保护和农村发展,创新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仍然任重道远.

    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绿色发展资源利用环境友好京津冀

    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王漪鸥
    80,89页

    "十三五"时期我国藏粮于地绩效评价

    马松林李仅凤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我国藏粮于地绩效评价体系,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藏粮于地的成效.[方法]文章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分析框架,从数量、质量、技术、安全、结构和环境等方面构建藏粮于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1)"十三五"时期我国藏粮于地绩效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分区域看,黑龙江、山东、河南等主产区藏粮于地绩效较高,但生态效益有待提升;多数地区属于经济—生态效益潜力型和中增长型,未达到库兹涅兹曲线顶点.(3)各地区藏粮于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耦合协调度不高.[结论]"十三五"时期我国藏粮于地成效显著,粮食主产区在稳定藏粮于地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需要提高生态效益;"十四五"时期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要考虑区域差异,并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藏粮于地绩效经济、社会、生态库兹涅茨曲线耦合协调度

    "非粮化"还是"趋粮化":农地经营规模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马俊凯李光泗李宁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地种植结构与中国粮食安全直接相关,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打实地调整种植结构,因此有必要对农户的种植结构调整决策进行深入研究.[方法]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OLS回归模型与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1)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存在"U"型关系,拐点为2.533hm2.当农地经营规模小于拐点时,规模扩大会引起种植结构"非粮化";当农地经营规模超过拐点后,规模扩大会引起种植结构"趋粮化".(2)分粮食功能区考察,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的"U"型关系仍然存在,但在不同粮食功能区产生了不同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3)地权稳定性对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调整的"U"型曲线关系具有调节效应.[结论]提出发展农机服务市场、协调各区域粮食生产责任、引导农户签订权责明确的土地流转契约、增加政策性种粮补贴、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调整之间的内在机制,确保农户种植行为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相契合.

    农地经营规模种植结构地权稳定性农地流转调节效应

    21世纪以来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与启示

    丁郭明陆一轩吴陈芊张荣天...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21世纪以来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的机制,为新时期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采用时间序列描述性统计与区域空间比较分析、因素分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1)2001-202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经历了"两增两减"的变化,由201.03万hm2波动增长至220.28万hm2,增长9.6%;同期广东、浙江分别减少了53.48万hm2、70.40万hm2,与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差距不断扩大;(2)2001-2020年江苏省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了26.94万hm2,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45.11万hm2,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对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的贡献率达234.2%,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的主要原因;(3)水稻生产竞争力不高和有效灌溉面积减少共同导致了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衰减,有效灌溉面积增长是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和水稻生产竞争力提升共同促进了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结论]对于拥有较多后备稻田或耕地的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区域内粮食种植面积的下降,但长期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面临挑战.继续稳定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需要全省协同努力,苏南地区要稳定并适度增加水稻种植面积,苏中地区要积极探索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有效途径,苏北地区要着力发展稻米产业经济,探索水稻生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同时要高度重视江苏省沿海地区滨海盐土水稻生产的发展,为未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开辟新空间.

    水稻种植面积稳定时空变化江苏省

    构建和完善基于乡村振兴的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高海霞
    110,158页

    辽宁农业灌溉用水影响因素时空差异性研究

    赵良仕李曼丞
    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基于2000-2019年辽宁农业灌溉用水相关数据,将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效率、用水价格、种植结构等因素纳入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模型,估计各影响因素对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影响,更好地保障粮食和水资源安全.[方法]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辽宁各地级市农业灌溉用水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差异性.[结果](1)不考虑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差异性,用水价格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动对辽宁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影响特别小.(2)考虑到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差异性,除了朝阳和大连,其余各地级市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在2014年前后呈现出负向增大的态势,水价改革还有较大的效力空间.(3)辽宁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种植结构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低,四周高的特点.(4)城镇化程度对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影响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由正向较强逐渐向负向较强的演变.[结论]依据辽宁农业灌溉用水的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种植结构、用水效率和城镇化程度是影响辽宁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主要因素,合理制定城镇化规划对该因素回归系数呈显著上升趋势的地级市尤为重要.

    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弹性时空差异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影响因素

    中华农耕文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佳
    123,134页

    "双碳"目标下农地细碎化对植被碳汇的影响研究

    康宽陈俞全郭沛陈景帅...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升植被碳汇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尽可能全面地识别农地细碎化对植被碳汇的影响,能够从侧面展示农地细碎化治理蕴藏的生态价值.[方法]文章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测算2001-2019年中国省级农地细碎化和植被碳汇水平,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农地细碎化对植被碳汇的影响.[结果](1)农地细碎化会显著降低植被碳汇,农地细碎化指数每增加1%,植被碳汇降低0.127 4%.(2)从农地细碎化维度来看,面积和分布细碎化均会显著降低植被碳汇.(3)从土地覆被类型来看,农地细碎化的影响并非局限于农地,同样会降低林地和草地碳汇,农地细碎化指数每增加1%,林草碳汇降低0.138 5%.(4)从空间关联来看,农地细碎化的影响并非局限于当地,同样会降低周边地区植被碳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5)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治理项目能够降低农地细碎化对植被碳汇的负面影响,且相较于自筹资金,财政资金的治理效应更优,相较于农地治理,生态综合治理的治理效应更优.[结论]应加强"生命共同体"系统思维,全面认知农地细碎化影响植被碳汇的广度和深度,重视农地细碎化治理的生态价值.在农地细碎化治理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生态保护和修复列为农地细碎化治理的前提.

    农地细碎化碳汇空间溢出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

    气候变化信息来源对农户适应性耕作行为决策的影响——来自湖北省水稻主产区的经验证据

    王泽惠张俊飚梁志会
    135-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适应性耕作行为是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策略.文章旨在探究气候变化信息因素和信息来源对农户适应性耕作行为存在的潜在影响.[方法]通过构建"气候刺激—信息干预—适应行为"理论分析框架,阐明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邻里交流3类典型信息来源影响农户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湖北省水稻主产区920户稻农的样本数据对理论猜想展开实证检验.[结果](1)来源于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气候变化信息对农户适应性耕作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同时考虑3种信息来源的情景下,科研机构信息来源对农户的适应性耕作行为的正向影响最为强烈.(2)农户在获得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邻里交流的气候变化信息后,他们在气候变化适应性耕作行为方面差异主要取决于其气候变化认知而非主体信任因素.[结论]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为代表的正式组织的气候变化信息对农户适应性耕作行为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但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户所获得的信息能否提高其气候变化认知.

    气候变化信息来源气候变化认知主体信任适应性耕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