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吕新生 王志明

月刊

1005-6947

pw4327400@126.com

0731-84327400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是集述评、专题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动态与展望,简要论著,临床报道,技术改进与创新,经验与教训,病例报告为一体的普通外科专业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传递学术信息,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注重临床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是以实用性为主,兼及理论,以面向全国广大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普通外科工作者为目的,以报道普通外科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临床研究进展及实用性强的临床经验为特色的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成因分析与临床启示

    程若川刘文董治中
    1751-1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甲状腺癌预后总体良好,但部分甲状腺癌患者经过初期规范治疗后,仍可能进入持续、复发或远处转移状态.其中侵袭性局部晚期甲状腺癌(LATC)患者的预后较差,是该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对LATC的成因分析显示,大部分LATC由分化型甲状腺癌演化而来.术前评估的局限性、治疗强度的逐渐降级和热消融治疗的推广是LATC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必要对低危甲状腺癌进行早期规范管理,防止LATC的形成.

    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癌,乳头状癌症早期检测

    育龄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妊娠全周期管理

    高日丽关海霞
    1759-1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甲状腺癌发病率的不断攀升,我国育龄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数量增幅明显.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承担繁育后代的使命,故而对DTC的临床管理有更高要求.因此,对育龄女性DTC患者开展妊娠全周期(贯穿备孕、妊娠和产后三个阶段)管理是符合中国国情及时代特征的肿瘤健康管理新模式,对守护母亲和子代围产期以及远期健康意义重大,能切实提高DTC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根据现有的文献和指南,梳理从备孕期到妊娠期和产后期践行妊娠全周期管理的具体做法—在备孕期,避免不必要的延期妊娠,结合生育计划制定DTC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做好孕前指导;在妊娠期,继续做好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指导妊娠期间的甲状腺激素治疗用药,适度进行甲状腺功能和DTC病情的监测和随访;在产后期,理解TSH抑制治疗在哺乳期的安全性,关注产后甲状腺炎的发生及其对甲状腺激素治疗的影响.期待这个领域能够被多学科的更多学者所关注,共同行动,做好数据积累和长期随访,优化妊娠全周期管理的具体策略和路径,与时俱进地为目标人群提供最佳医疗服务.

    甲状腺肿瘤妊娠疾病管理

    信息动态

    1765,1802,1824,1834,1929页

    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附33例报告

    蔡伟赵菁李开富赵烨...
    1766-1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其治疗效果良好,对其降级治疗提升生活质量成为一种趋势.病理学家将包裹性滤泡亚型乳头状癌中生物学行为更为惰性的非浸润性包裹性滤泡亚型乳头状癌更名为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NIFTP),为其治疗降级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此类疾病在实际临床病理诊断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情况下仍按经典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处理.本研究探讨NIFTP的临床病理诊断特点及临床手术治疗中面临的问题及降级治疗的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7年11月—2022年12月期间入院,经最后石蜡病理证实为NIFTP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NIFTP患者中,男11例,女22例;平均年龄50岁;肿瘤大小0.6~7.5 cm;单发NIFTP肿瘤31例,多发(均2处)2例;11例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均为1处),其中4例与NIFTP同侧,7例位于对侧甲状腺.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常规开放手术27例,腔镜手术6例.怀疑或不除外癌者均按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原则处理(病变侧腺叶全切+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前超声影像特点为结节主要为低回声、形态尚规则、边界尚清楚、常伴钙化、纵横比<1.超声的TI-RADS分级评估3级5例、4a级9例、4b及以上11例.术前行穿刺者29例,其中1例诊断为意义不明的细胞非典型病变或滤泡性病变(AUS/FLUS),12例诊断为滤泡性肿瘤或可疑滤泡性肿瘤(FN/SFN),12例诊断为可疑恶性肿瘤(SUS),4例考虑为甲状腺乳头状癌.25例患者术后行BRAFV600E检测,7例检测到突变,但均为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结论:NIFTP概念的提出,对某些侵袭性较弱的甲状腺肿瘤的降级或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但在实际的临床诊疗中,术前及术中NIFTP诊断目前仍比较困难.所以,使手术医师改变治疗决策还需要更加准确的术前诊断标准及诊断方法.

    甲状腺肿瘤/诊断甲状腺肿瘤/治疗NIFTP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细胞因子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于枫陈良王沛
    1775-1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甲状腺滤泡状癌(FTC),是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尽管大多数DTC患者经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但部分DTC患者仍会发生包膜侵袭和淋巴转移,造成预后不良.研究证实炎症及免疫因素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在DTC中仍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分析DTC患者细胞因子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在江苏省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及安徽省马鞍山市十七冶医院甲乳外科就诊的DT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PTC与FTC患者各43例,并选取同一时期诊断为良性甲状腺结节(BTN)的患者43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细胞因子(TNF-α、IL-1β、IL-2、IL-6、IL-8、IL-10、IL-27)水平与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Ts细胞、Th细胞、B细胞、NK细胞)计数;分析D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对比DTC患者术后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上述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对DTC患者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三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NF-α、IL-1β、IL-6水平在PTC组与FTC组均高于BTN组(均P<0.05),而PTC组与FT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IL-2、IL-8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IL-10水平在PTC组与FTC组均低于BTN组,且FTC组低于PTC组(均P<0.05);IL-27水平在PTC组与FTC组均高于BTN组,且FTC组低于PTC组(均P<0.05).三组间T细胞、B细胞、NK细胞计数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PTC组与FTC组的Ts细胞计数高于BTN组,且FTC组患者的Ts细胞计数高于PTC组(均P<0.05);PTC组与FTC组的Th细胞计数均低于BTN组(均P<0.05),PTC组与FTC组间Th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上述有差异的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与D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年龄较大的患者IL-6水平较高,进展期患者Ts细胞计数较高,有BRAF突变的患者IL-10水平较低(均P<0.05).对于PTC患者,术后TNF-α、IL-6、IL-27水平及Ts细胞计数水平对治疗效果具有预测价值(均P<0.0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784、0.781、0.754;对于FTC患者,术后IL-8、IL-27及Ts细胞计数水平对治疗效果具有预测价值(均P<0.05),AUC分别为0.707、0.788、0.715;对于总体DTC患者,术后TNF-α、IL-27、Ts细胞计数水平对治疗效果有预测价值(均P<0.05),AUC分别为0.742、0.783、0.854.结论:细胞因子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的计数在DTC患者中具有一定的特点,并可能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联,术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对DTC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潜在的预测价值.

    甲状腺肿瘤细胞因子类淋巴细胞亚群预后

    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在细针穿刺细胞学良性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

    蔡文卿崔灿刘洁陈卓...
    1786-1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细针穿刺细胞学(FNA)因所获取样本量较少等原因,其局限性包括标本无法诊断、细胞学结果不确定、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等,易造成患者漏诊或误诊.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突变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特异性生物标志,在FNA良性高风险结节中诊断价值目前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FNA良性甲状腺结节中附加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9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549例经668次超声提示PTC高风险、TIRADS分级为4~5类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于术后对切除组织进行石蜡病理学检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84枚FNA良性结节纳入本研究,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对FNA良性结节中的诊断效能.结果:84枚FNA良性甲状腺结节中,44枚(52.4%)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阳性.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患者中年龄<45岁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组患者(56.8%vs.35.0%,P=0.045)、结节中位长径明显小于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组(0.49 cm vs.0.61 cm,P=0.024).术后病理提示,63枚甲状腺结节为PTC结节,21枚为良性结节;PTC组结节的中位长径小于良性结节(0.50 cm vs.0.70 cm,P=0.004)、结节<1 cm的占比高于良性结节组(95.2%vs.71.4%,P=0.007)、BRAFV600E基因突变检出率高于良性组(68.3%vs.4.8%,P<0.001).在甲状腺结节超声特征中,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组甲状腺结节边缘模糊/不规则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86.4%vs.60.0%,P=0.006);PTC结节边缘模糊/不规则发生率高于良性结节(81.0%vs.52.4%,P=0.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的甲状腺结节诊断为PTC的风险是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结节的39.184倍(P=0.001),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为甲状腺结节诊断为PTC结节的独立风险因素.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诊断对PTC结节诊断的敏感度为69.3%、特异度为95.2%、阳性预测值为97.7%、阴性预测值为50.0%、准确率为75.0%.结论: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具有良好的阳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可降低穿刺回报为良性结节中PTC结节的漏诊率.建议存在高度可疑超声特征的TIRADS分级为4~5类的甲状腺结节应常规进行FNA与BRAFV600E基因突变联合检测.

    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癌,乳头状细针抽吸活检原癌基因蛋白质B-raf

    基于颈中筋膜的喉返神经解剖定位研究

    彭阳蒋林杉龙志敏刘胜春...
    1794-1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甲状腺手术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颈部解剖结构的精确理解和妥善处理.颈中筋膜作为一个关键的解剖标志,对于甲状腺手术中的腺叶切除和喉返神经(RLN)的精准显露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解剖学文献对颈中筋膜及其周围间隙的具体结构描述尚不详尽.因此,本研究深入探讨颈中筋膜及其周围间隙的解剖学特征,以期为甲状腺手术提供更为准确的解剖学依据和操作指导,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首先,对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进行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解剖过程中,详细记录颈中筋膜及其周围间隙的结构特点,特别关注其与甲状腺、颈总动脉和舌骨下肌群的关系.其次,对行甲状腺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进行观察和实时记录.手术过程中,记录颈中筋膜在手术中的表现以及相关解剖结构的变化.结果:尸体解剖与实际术中观察发现,颈中筋膜在内侧与甲状腺紧密相连,外侧则跨越颈总动脉表面延伸至舌骨下肌群.在筋膜平面的切开过程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脂肪组织、淋巴结、RLN、甲状腺中静脉、甲状腺下动脉和甲状腺下静脉等重要结构.此外发现,RLN表面被一层细薄的筋膜和脂肪组织所包裹.同时,患者手术过程中显示,基于颈中筋膜的RLN显露技术是显露RLN和改善手术效果的有效方法.结论:颈中筋膜不仅是甲状腺表面的关键支持结构,其独立的平面结构对于甲状腺手术中的组织分离和RLN的精确显露具有重要意义.对颈中筋膜及其周围间隙解剖学的深入理解,有助于确保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切除术筋膜喉返神经解剖标志

    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显露喉返神经的对比研究

    周振华孙科陈佳陈剑...
    1803-1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喉返神经(RLN)损伤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术后生活质量,如何避免损伤RLN一直是甲状腺术者术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选择合适、安全的入路显露RLN,可减少RLN损伤,但目前在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显露RLN的入路选择的优劣尚无明确定论.因此,本研究比较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应用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显露RLN的手术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收治的经胸乳入路下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患侧腺叶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8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5例经中间入路显露RLN(中间入路组),40例经外侧入路显露RLN(外侧入路组),比较两组病例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胸乳入路下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术中均完整显露RLN主干及入喉点.中间入路组的RLN显露时间与腔镜手术时间均较侧方入路组明显缩短(均P<0.05);中间入路组术中出血量较外侧入路组明显减少(P<0.05);中间入路组中无一过性RLN损伤病例,外侧入路组中共有5例出现一过性RLN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入路组在Berry韧带处的甲状腺组织残留例数以及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例数均少于外侧入路,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间入路显露RLN方法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是安全、可行的,较外侧入路,可更快捷显露RLN,可有效减少一过性RLN损伤风险,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并可一定程度减少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及甲状腺组织残留的发生率.

    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切除术喉返神经Berry韧带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负面情绪的关联性研究

    王流欢李思睿曾丽琴夏晨...
    1813-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由于甲状腺乳头状癌通常预后良好,导致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心理状况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有动物实验研究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负面情绪有一定的关系,可能对疾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焦虑和抑郁两个方面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负面情绪的关系,以期了解两者的关联性,为临床与科研提供信息.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4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就诊及术后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观察组),并选取同一时期无甲状腺相关疾病史、无甲状腺手术的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针对研究对象近1年内的情绪状态,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和抑郁情绪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将SAS分为4个部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运动性紧张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6),但观察组的心理情绪、神经功能紊乱、躯体症状评分以及SAS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将SDS分为4个部分比较,两组的心理情绪和精神运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的躯体障碍、心理障碍评分以及SDS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SAS 20个条目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惊恐、发疯、手足颤抖、躯体疼痛、手足刺痛、心悸、恶梦、睡眠障碍评分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有关;SDS 20个条目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躯体障碍和心理障碍评分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有关.结论:负面情绪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联,且二者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因此,对于健康人群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心理状态都应加以重视.负面情绪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之间关联的机制仍需继续探索.

    甲状腺肿瘤癌,乳头状情绪焦虑抑郁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转移的性别与年龄相关差异基因与通路分析

    储冰峰胡瑛君
    1825-1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主要的类型,其转移方式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主.临床观察和部分研究表明,年轻男性PTC患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探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PTC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与相关信号通路.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通外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埔分院普通外科2015年1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使用TCGA数据库分析PTC患者中男性、年龄≤45岁患者与各自对应的女性、年龄>45岁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通路,并针对其中差异基因进行细胞学功能验证.结果:共纳入1071例PTC患者,其中209例患者出现PTC颈部淋巴结转移(19.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女性患者(x2=5.990,P<0.05),年龄≤45岁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年龄>45岁患者(x2=28.96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5岁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使用TCGA数据库筛选出男性PTC患者差异表达基因443个,年龄≤45岁患者差异表达基因477个.GO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或年龄≤45岁PTC患者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相关的生物过程中,如:补体激活经典通路、循环免疫球蛋白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或年龄≤45岁PTC患者差异基因与代谢通路相关,如:胰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合成、脂肪消化与吸收等;结合差异表达倍数与通路分析结果,挑选IGF2、IGF2BP1进行细胞学功能验证,结果显示,在甲状腺癌细胞BCPAP和KTC-1中,敲减IGF2、IGF2BP1的表达后两种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减弱(均P<0.05).结论:男性与年龄≤45岁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涉及免疫相关或内分泌代谢相关的多种信号通路,提示临床工作中对年轻男性患者应更加注重颈部淋巴结的检查及清扫.对IGF2、IGF2BP1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有望为甲状腺癌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治疗寻找新靶点.

    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癌,乳头状淋巴转移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