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吕新生 王志明

月刊

1005-6947

pw4327400@126.com

0731-84327400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是集述评、专题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动态与展望,简要论著,临床报道,技术改进与创新,经验与教训,病例报告为一体的普通外科专业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传递学术信息,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注重临床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是以实用性为主,兼及理论,以面向全国广大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普通外科工作者为目的,以报道普通外科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临床研究进展及实用性强的临床经验为特色的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示踪剂米托蒽醌和纳米炭在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张为良周鹏李小磊朱见...
    762-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MHI)作为一种新型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应用于甲状腺癌的示踪剂,目前相关报道较少,尚存在较大研究空白.因此,本研究比较MHI和纳米炭两种示踪剂在机器人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对淋巴结清扫及甲状旁腺保护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示踪剂选择.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纳入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应用MHI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应用纳米炭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Ⅵ区淋巴结示踪数和示踪率,比较两组患者Ⅵ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总数及阳性数目、手术前后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甲状旁腺误切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和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以及术后体表注射点是否遗留印记,分析两种示踪剂效果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9例患者,失访7例,最终92例完成试验,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Ⅵ区淋巴结示踪率分别为97.1%(95%CI=95.7~98.5)和 96.4%(95%CI=94.9~9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Ⅵ区淋巴结示踪率差值为0.7%(95%CI=1.2%~2.8%),研究组的Ⅵ区淋巴结示踪率非劣于对照组(95%CI下限≥-10%);研究组和对照组Ⅵ区总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557枚和630枚(Z=-0.388,P=0.698),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25枚和92枚(Z=-1.443,P=0.149);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d、6个月PTH和血钙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甲状旁腺误切1例,对照组甲状旁腺误切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对照组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术后两组均有1例患者遗留体表印记,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研究组患者表示印记已消失,对照组患者仍存留,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在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中使用MHI可取得和纳米炭混悬注射液相近的淋巴示踪和甲状旁腺保护效果.

    甲状腺肿瘤纳米粒子,炭米托蒽醌机器人手术颈淋巴结清扫术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粗针穿刺活检术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比较

    袁芊芊侯晋轩李金朋田文...
    772-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彩超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是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主要方法,其缺点是取材不足,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粗针穿刺活检术(CNB)可弥补FNAC的不足,但其缺点是增加了疼痛和创伤.因此,本研究比较FNAC与CNB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诊断效能及各自特点,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1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甲状腺手术的552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超声检查,并依次行FNAC与CNB,穿刺1周内行患侧甲状腺切除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特征、术前细胞学、组织病理学及术后常规病理结果,以术后常规病理为金标准,分析FNAC及CNB诊断效能.结果:总体上,FNAC与CNB对甲状腺结节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8.7%vs.91.4%,P=0.283;90.6%vs.97.4%,P=0.226;85.3%vs.89.1%,P=0.058);对滤泡性肿瘤的良恶性判别,CNB优于FNAC(P=0.024).当结节直径≤2.0 cm时,FNAC与CNB诊断效能基本无差异;当结节直径>2.0 cm时,CNB的敏感度明显高于FNAC(95.0%vs.79.2%,P<0.001),联合二者诊断可进一步提高敏感度至99.2%.对于钙化结节、囊性变结节、富血供结节的诊断,CNB的敏感度与准确率均高于FNAC(91.0%vs.88.7%、91.0%vs.84.8%、92.8%vs.85.1%;93.2%vs.88.8%、91.7%vs.84.8%、93.3%vs.85.2%),除对钙化结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缺乏血供结节的诊断,FNAC 的敏感度与准确率均高于CNB(92.7%vs.90.2%,P=0.004;96.2%vs.90.5%,P=0.005).结论:CNB与FNAC对直径≤2.0 cm的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相当,但CNB在滤泡性肿瘤的判别方面有一定优势.CNB对直径>2.0 cm、钙化结节、富血供及囊性或囊实性结节甲状腺结节诊断效能优于FNAC,对具备上述特征的结节联合FNAC与CNB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甲状腺结节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甲状腺结节活组织检查,细针活组织检查,粗针诊断,鉴别

    胸锁乳突肌缝线定位联合肌间隙注水分离在经腋窝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郑向欣杨鹏管晓青陈志峰...
    780-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目前较为常用的腔镜甲状腺手术入路主要有经腋窝入路、经胸乳入路及经口入路等.经腋窝入路相较于其他术式,其利用颈部肌肉的自然间隙建腔,在颈前带状肌深面显露甲状腺并进行手术操作,对颈部功能影响较小,而且无需充CO2,对心脑血管影响较小,因此近年来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接受.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寻找胸锁乳突肌肌间隙是该术式的一大难点,在此步骤中较多初学者不能准确定位肌间隙,进而增加了手术时间及创伤.为此,笔者中心对经腋窝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作了一定的改进,降低术中寻找肌间隙的难度.本研究对该改良术式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估,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3年5月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4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接受改良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观察组),另23例接受常规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超声引导下在胸锁乳突肌胸骨部与锁骨部之间的间隙内注水分离,扩大肌间隙,然后缝线定位胸锁乳突肌胸骨部后缘,准确进入肌间隙后,按照常规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方法实施手术.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5.6 min vs.87.2 min,P<0.05),而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中央区清扫淋巴结数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有1例出现腋窝皮下血肿,经抽液、包扎后改善,余患者均无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手足麻木、饮水呛咳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颈部疼痛评分及颈部损伤指数、吞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行个体化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随访期间无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结论:术前行超声引导下胸锁乳突肌缝线定位联合肌间隙注水分离操作方便、实用,便于术中寻找肌间隙,降低了经腋窝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整体手术难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切除术内窥镜腋窝入路

    经颏下口腔前庭联合腋窝入路内镜甲状腺手术6例报告

    陶龙阮剑
    78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各种颈部无痕的甲状腺手术逐渐成熟,经口腔前庭入路全内镜甲状腺手术(TOETVA)由于其路径短、清扫淋巴结方便彻底、体表无痕,逐渐受到医生及患者的青睐.然而,在笔者团队前期开展的TOETVA患者中发现,部分术后有不同程度的颏部麻木感、下唇运动功能减退、水肿变形、颏部瘢痕增生变硬等不适,于是团队后期采用5 mm内镜进行经口腔甲状腺手术,并加入腋窝通道辅助手术和取出标本,即经口腔联合腋窝入路全内镜甲状腺手术(AcaTOETVA),当面对颏骨过于突出的患者,口腔观察孔隧道比较难建立时,采用颏下5 mm切口建立观察孔隧道,行经颏下口腔前庭联合腋窝入路内镜甲状腺手术(SaAcaTOETVA).本文通过总结行该术式的有限病例,初步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武汉市第一医院甲乳外科2020年9月-11月完成SaAcaTOETV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例行甲状腺左侧腺叶切除术+左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例行甲状腺右侧腺叶切除术+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例行甲状腺右侧腺叶近全切除术,1例行甲状腺双侧叶近全切除术,手术时间100~155 min,术中出血量10~20 mL,术后住院时间3d,患者无喉返神经损伤,无皮下血肿、颏神经损伤、颏部及嘴唇麻木、颏部肿胀、低钙血症、吞咽困难、CO2气体栓塞、切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出现颏部小范围瘀青,为操作孔穿刺所致,于1周内恢复.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颏下切口愈合良好,正常站立位时,切口隐藏于颏下及腋窝,相对隐蔽不易被发现,患者对颏下及腋窝切口满意,术后复查未发现肿瘤种植、复发或转移.结论:采用SaAcaTOETVA安全可行,是AcaTOETVA的特殊情况的重要补充,具有切口较隐蔽、美观的特点,但5 mm内镜的清晰度问题以及初始建腔空间较小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该术式的推广应用.

    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切除术内窥镜经口腔入路

    lncRNA FOXP4-AS1通过miR-507调控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朱雪音马宁陈松高庆军...
    796-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可通过结合mircoRNA(miRNA)来间接调控下游mRNA的转录及降解,从而调控肿瘤发生与发展.lncRNA FOXP4-AS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的肿瘤中发挥着不同的调控作用,笔者前期研究发现,FOXP4-AS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呈低表达,发挥抑癌作用.此外,笔者通过数据库预测miR-507可与FOXP4-AS1互补结合.因此,本研究探讨FOXP4-AS1通过调控miR-507及其下游靶mRNA抑制PTC细胞的生长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miR-507在甲状腺癌(T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TC中的临床意义.qRT-PCR检测PTC细胞系(TPC-1、K1)和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Nthy-ori3-1)中miR-507的表达水平,以及过表达及敲低FOXP4-AS1后检测miR-507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FOXP4-AS1与miR-507靶向关系.分别在FOXP4-AS1过表达及敲低稳转株上转染miR-507的模拟物、抑制物,并分别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划痕愈合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功能的变化.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iR-507下游靶点并用qRT-PCR验证.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miR-507在TC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TC患者与临床病理分期、T分期、腺外浸润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均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Nthy-ori3-1细胞比较,miR-507在两种PTC细胞中呈高表达,且过表达和敲低FOXP4-AS1后,两种PTC细胞中miR-507的表达水平随之反向改变(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FOXP4-AS1与miR-507靶向结合,并抑制miR-507的表达.细胞功能实验及功能回复实验显示,FOXP4-AS1过表达后,PTC细胞的增殖活力、迁移能力和抗凋亡能力明显减弱,同时加入miR-507的模拟物后,PTC细胞以上功能回复(均P<0.05);敲低FOXP4-AS1后,PTC细胞的增殖活力、迁移能力和抗凋亡能力明显升高,同时加入miR-507的抑制物后,PTC细胞以上功能回复(均P<0.05).数据库预测与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iR-507下游可能涉及CAMK4,qRT-PCR验证结果显示,CAMK4的表达水平随FOXP4-AS1表达水平的上调、下调呈同向改变,且其表达水平随miR-507模拟物和抑制物的加入而反向改变(均P<0.05).结论:FOXP4-AS1可以靶向结合miR-507,并可能通过海绵作用抑制miR-507表达水平调控PT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细胞凋亡.CAMK4可能是FOXP4-AS1/miR-507通路发挥抑癌作用的下游靶点之一.

    甲状腺肿瘤RNA,长链非编码微RNAs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Ⅱ型脱碘酶在甲状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许丹晴张淼周力丁金旺...
    815-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Ⅱ型脱碘酶(D2)是一种重要的含硒蛋白酶,负责将甲状腺素(T4)的外环去碘化,形成生物活性更高的三碘甲状腺素(T3),从而调节体内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能量平衡.D2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自身甲状腺激素水平、cAMP途径、泛素化、内质网应激以及环境等.D2不仅与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在调节细胞增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被认为可能是有用的癌症标志物.此外,Ⅱ型脱碘酶基因(DIO2)Thr92Ala多态性已被证实是甲状腺疾病的相关因素,了解这种多态性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不仅可以帮助预测个体患病的风险,还有望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本综述重点介绍D2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甲状腺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以及DIO2 Thr92Ala多态性在疾病发展中的影响,为今后的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甲状腺疾病碘甲状腺原氨酸二碘酶T3甲状腺激素多态性,单核苷酸综述

    欢迎订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821页

    浆细胞性乳腺炎物质交换通道转运障碍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文小匀张晓军刘剑刚
    82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浆细胞性乳腺炎(PCM)是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表现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目前关于PCM的病因不明,临床采用抗生素、抗结核、激素、手术等治疗方式治疗效果欠佳,且药物副作用、术后外形损伤、复发等给女性患者的身心造成重创.逐步完善PCM发病机制研究,实现精准有效治疗,减少复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点.多数学者认为PCM乳腺导管内的脂肪性物质堆积、外溢会引起导管周围的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反应,导致多种炎细胞浸润.乳腺导管分泌物堆积可能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物质交换异常有关,最终引起上皮细胞坏死.物质交换通道实现细胞间物质转运的同时维持内环境稳态,新的研究表明物质交换通道与炎症和免疫密切相关.离子通道通过调节离子-水平衡和免疫启动等多种机制参与乳腺生理及病理反应,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Piezo1作为机械力相关慢性炎症中的力传感器,探究机械力损伤和僵硬环境诱导促炎因子分泌和炎细胞迁移,对PCM外伤后出现的乳腺局部炎症反应有提示意义.水通道蛋白(AQP)动态调节水和溶质的转运,PCM乳腺局部病变组织迅速红肿、液化,可能由AQP介导的快速水流变化,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参与的炎症反应所导致;部分具有甘油转运能力的AQP作用于脂肪分解和脂质沉积,也可以为PCM乳腺导管内大量脂质样分泌物堆积的机制提供参考.细胞外囊泡(EV)包围并携带各种生物分子,保护它们不在恶劣的细胞外环境中降解,从而实现短距离和长距离的信息传递的功能.当内容物具有促炎性时,EV传播破坏性炎症的能力可用于解释PCM乳腺局部炎症同时出现发热、咳嗽、下肢结节性红斑等全身炎症反应的原因.PCM患者乳腺导管内分泌物聚集,管腔高度扩张,导管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因脓肿内含有大量坏死的细胞及组织碎片,若治疗延误,反复不愈者可形成瘘管.本文从离子通道、AQP和EV等物质交换通道障碍角度探讨PCM的发病机制,希望能为后续PCM关键病理机制和干预靶点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乳腺炎离子通道囊泡运输水孔蛋白质类综述

    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转移的外科诊疗策略进展

    顾晓辉樊友本
    83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状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甲状腺髓样癌(MTC)有时可发生上纵隔淋巴转移,虽仍属区域转移,但是病期较晚的表现之一,容易漏诊漏治.对于常见的PTC和MTC,彻底清扫中央区、颈侧区和少见的上纵隔淋巴结转移(SMLNM)显著提高了无病生存率.在解剖学上,甲状腺有着广泛的引流淋巴管网,其中腺内淋巴网通过甲状腺峡部连同两侧腺叶,而腺外淋巴则引流至纵隔淋巴结.目前尚无专门的成熟的甲状腺癌SMLNM分区,因此参考借鉴肺癌分区成为一种常见做法.甲状腺癌SMLNM最常见的区域为2R、2L区,而4R、3a区则相对少见.SMLNM的发病率从不等幅的0.7%到48.1%,PTC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约为6%~12%,而MTC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可高达18%左右.临床上,SMLNM往往无明显症状,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或肿瘤标志物检测发现.超声检查难以发现SMLNM,颈胸部增强CT的典型表现为强化、钙化、囊性变、外侵等;增强MRI、PET、131I显像也能协助诊断.对于甲状腺癌SMLNM患者,进行安全、规范和彻底的手术仍然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手术原则包括尽可能一期完成R0切除,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彻底清扫,以达到解剖治愈和生化治愈.手术方式可以包括经颈部开放手术、劈胸手术、腔镜辅助手术以及胸腔镜下手术等.其中多数可通过颈部入路完成清扫;低位广泛转移或严重侵犯周围大血管等则需要劈开胸骨,有时可借助腔镜辅助或/和胸腔镜完成手术.在手术后应注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大血管撕裂、气管和食管损伤等.鉴于上纵隔解剖结构复杂、从颈部难以显露,手术风险较大,甲状腺或头颈外科医师相对陌生和困难,往往需要多科协作.虽然甲状腺癌转移至上纵隔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但采用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手术入路及方案,联合胸心外科,进行上纵隔转移灶的彻底清扫,仍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本文对甲状腺癌SMLNM的外科诊疗进行综述,以期为甲状腺外科医师诊疗提供参考.

    甲状腺肿瘤/治疗淋巴转移外科手术综述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8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