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严律南

月刊

1007-9424

zgpwzz@vip.163.com

028-85422072

610041

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主要刊登普外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临床成果,以及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研究、实验研究成果与进展,主要设有基础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交流、新术式及新技术介绍、论著摘要、腹部影像、讲座、继续教育问答、综述等栏目,并且根据普外专业特点每期就某一热点问题开设述评、专家论坛等栏目进行重点讨论。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俄罗斯文摘(AJ)、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国内CMB、CMCC、《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泡型棘球蚴病的外科治疗策略

    邱逸闻庞华胜沈舒王焘...
    1153-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泡型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亦称"肝泡型包虫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主要侵犯肝脏.由于疾病的隐匿性,患者往往在晚期才被确诊,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笔者回顾了 HAE的外科治疗技术进展,重点关注了从早期到晚期HAE的手术策略.早期HAE采用消融治疗是有效手段;对于中晚期HAE,在众多研究中通过改进手术技术和引入具有挑战性的方法如腹腔镜手术和肝移植,特别是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为晚期HAE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但仍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如何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保留足够的剩余肝脏功能等.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索和优化现有的外科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晚期HAE患者的治疗策略,包括改进手术技术通过精确术前评估和分期以及开发新的外科技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多中心、前瞻性及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将是验证新手术技术和策略有效性的关键.通过这些努力,期望能够显著提高HAE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其生活质量.

    肝泡型棘球蚴病肝泡型包虫病外科治疗肝切除腹腔镜消融治疗肝移植

    肝棘球蚴病的新型检测手段

    候圣祥侯宗豪邓满军王海久...
    1160-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概述了影像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检测中的应用.以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为代表的影像学技术,不仅提供了肝棘球蚴病病变的形态、位置、特征等重要信息,还可以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提高了疾病诊断能力,拓宽了影像技术应用场景,是肝棘球蚴病诊断、筛查和防控的重要手段.免疫学技术,如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和高通量测序,以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为肝棘球蚴病的诊断和病原体鉴定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这三大技术基础上还出现了较多更灵敏、更特异、便捷和经济高效的特异性检测技术,为肝棘球蚴病的检测与防控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结合不同检测技术的优势构建综合诊断模式,将有助于提高肝棘球蚴病的诊断效率.

    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检测技术诊断

    棘球蚴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顾焓霏牟军刘杰
    1170-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主要分囊型和泡型.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药物为辅,手术难度高,药物副作用显著.切断传染源和改善卫生条件为主要防控手段.但棘球蚴病流行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复杂,其防控仍面临严峻挑战.疫苗是控制感染性疾病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目前兽用囊型棘球蚴病疫苗(重组Eg95蛋白)在家畜中取得了较好的减囊效果,不仅减少了畜牧业经济损失和传染源,也为人用棘球蚴病疫苗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优化兽用棘球蚴病疫苗和开发人用棘球蚴病疫苗,将推进棘球蚴病的防控与消除进程,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已报道的棘球蚴病候选疫苗类型包括虫体源蛋白、重组蛋白、核酸、合成表位和载体疫苗,通过诱导细胞因子、效应细胞和保护性抗体发挥免疫防御功能.为加快兽用棘球蚴病疫苗的优化和促进入用棘球蚴病疫苗的研发,现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棘球蚴病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以探讨棘球蚴病疫苗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为棘球蚴病的疫苗研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棘球绦虫棘球蚴病疫苗预防控制

    肝棘球蚴病外科手术中的麻醉配合

    龚智颖张伟义
    1181-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了解近年来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外科手术中麻醉配合的研究进展,包括肝棘球蚴病外科手术中麻醉配合的关键技术、实践经验及研究进展,以指导临床实践.首先,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推荐全身麻醉结合硬膜外阻滞或区域神经阻滞,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舒适度;同时,强调术中连续监测的重要性,包括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等关键指标,并引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脑功能监测技术以优化麻醉管理;最后,推广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实施术前优化、术中保温、精细化液体管理、术后镇痛管理等措施,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同时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和未解决的问题,如复杂病例评估、并发症预防、团队协作等,未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优化肝棘球蚴病外科手术中麻醉配合策略.

    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外科手术麻醉管理

    棘球蚴病的内科治疗进展

    何达吴建利吕晓菊
    1188-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棘球蚴病(也称"包虫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该病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等地都有分布,增加了我国社会经济负担.人类主要感染泡型和囊型棘球蚴病,主要累及肝、肺、脑、骨等器官组织.首选外科手术切除,内科药物治疗也是重要治疗方式,当前经典的药物主要是阿苯达唑及吡喹酮单独或联合应用,现也已有一些包括广谱抗感染药物如硝唑尼特等、抑制细胞增殖药物如硼替佐米等、代谢药物如二甲双胍等或传统医药如青蒿素等尝试用于治疗棘球蚴病.还提出了对棘球蚴病建议采用癌症管理模式,并且经抗虫治疗后的囊型棘球蚴病影像学随访时间至少需超过3年、泡型棘球蚴病至少需超过10年,更重要的是采取宣教、疫苗接种等措施,积极预防和控制棘球蚴病,以有效降低棘球蚴病的发生率与减少传播.

    棘球蚴病包虫病囊型棘球蚴病泡型棘球蚴病阿苯达唑吡喹酮抗虫化疗

    体外肝切除联合自体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棘球蚴病132例:术后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

    陈堃林邱逸闻庞华胜王文涛...
    1193-1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泡型棘球蚴病(又称"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接受体外肝切除联合自体移植(ex 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ELRA)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 分级 Ⅲ a 级及以上者)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ELRA手术的终末期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LRA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使用LASSO回归筛选风险因素后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效能;同时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探索影响总手术时间的术前风险因素.检验水准α=0.05.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2例接受了 ELRA手术的终末期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术后有47例(35.6%)发生了严重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门静脉主干或对侧第一门静脉分支受侵(P2型,华西-PHI分型,下同)患者较病灶同侧第一门静脉分支受侵(P1型)患者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风险更高[比值比(odds ratio,OR)和 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8.24(1.53,44.34),P=0.014],白蛋白.胆红素指数分级1级者较2级及以上者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低[OR(95%CI)=0.26(0.08,0.83),P=0.023],随着总手术时间延长及自体血回输量增加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风险增高[OR(95%CI)=1.01(1.00,1.01),P=0.009;OR(95%CI)=1.00(1.00,1.00),P=0.043].LASSO回归筛选出的2个风险因素白蛋白.胆红素指数分级和总手术时间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ELRA术后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区分度良好[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95%CI)为0.717(0.625,0.808)].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门静脉侵犯程度P2型和更远的对侧第二门静脉分支受侵(P3型)及有远处转移是影响总手术时间的风险因素[P2型/P1型:β(95%CI)=110.26(52.94,167.58),P<0.001;P3 型/P1 型:β(95%CI)=109.25(50.99,167.52),P<0.001;远处转移有/无:β(95%CI)=61.22(4.86,117.58),P=0.035].结论 从本研究分析结果看,对门静脉侵犯程度为P2型、白蛋白-胆红素指数分级2级及以上、总手术时间长和自体血回输量多的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术前严格评估第一肝门侵犯和远处转移情况,以降低ELRA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本研究基于白蛋白.胆红素指数分级和总手术时间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展现出对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良好预测效能,可为临床制定干预决策提供参考.

    体外肝切除联合自体移植术肝泡型棘球蚴病肝泡型包虫病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二步肝切除治疗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的安全性和疗效

    邢洪铭黄建花游欣雨廖玉波...
    1202-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对于预计肝切除术后剩余肝体积不足的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又称"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前予以促进剩余肝脏增生后再二期行肝切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对预计肝切除术后剩余肝体积不足且采用二步肝切除治疗的晚期HAE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结果 共收集到1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晚期HAE患者,11例患者中一期有2例采用门静脉栓塞、2例采用肝静脉剥夺术及7例采用肝脏分隔联合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促进剩余肝脏增生后,剩余肝体积/标准肝体积均达到超过40%的手术要求标准;二期再行半离体肝切除术或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或直接行根治性肝切除治疗后均恢复良好,其中有1例患者因术中大量出血(约4 000 mL),于术后第3天行手术取出填塞纱布.术后中位随访时间(95%可信区间)为36(15,75)个月,仅1例在术后第3年时发现复发而再次行手术切除,其余患者未发生复发、远期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从本组病例结果看,门静脉栓塞、肝静脉剥夺术及肝脏分隔联合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应用于预计肝切除术后剩余肝体积不足的晚期HAE有助于残肝增生,为晚期HAE患者的二期根治性治疗创造了条件;二期在"在体优先"理念下采用包括半离体肝切除术或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或直接肝切除治疗,效果良好,安全可行,为以往被认定为无法行根治性切除的晚期HAE患者带来了生存希望,但该种治疗策略费用仍高昂,未来仍需进一步优化.

    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门静脉栓塞肝静脉剥夺术肝脏分隔联合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ALPPS肝脏再生二步手术

    肝棘球蚴病的诊断进展

    刘海刚东小鸽周攀登樊海宁...
    1210-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目前对肝棘球蚴病(hepatic echinococcosis,HE)的诊断现状及新进展.方法 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HE诊断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并归纳总结.结果 HE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HE的诊断除了传统较为公认的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常规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外,在该领域涌现出许多基于这些传统诊断方法的创新技术,比如基于超声等的影像图像资料构建的诊断预测模型、人工智能、三维可视重建、循环游离DNA检查等,均有助于提高HE的诊断率.结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对HE进行深入的探索,在诊断方面有了显著进展,不仅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些新技术,将有助于推进HE的诊断进展,降低HE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诊断人工智能三维可视化重建循环游离DNA

    经皮超声介入治疗肝棘球蚴病的研究进展

    郑思源刘校伸任利
    1221-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经皮超声介入治疗在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中的应用现状,为临床医务人员在介入治疗方法选择时提供一定的经验及参考.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肝棘球蚴病采用经皮超声介入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总结.结果 对于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引流术对于世界卫生组织非正式工作组分型CE 1型和CE 3a分型囊肿是安全有效的.对于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虽然根治性切除仍为金标准,但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对于病灶直径<5 cm的患者术后恢复更好、创伤更小;关于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由于相关研究较少,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超声引导下经皮囊肿穿刺引流术用于囊腔坏死物质的外引流,能有效控制感染,清除坏死组织;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用于治疗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能有效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 对于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行经皮超声介入技术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病变早期病灶较小则优先考虑微波消融术,中晚期患者病灶较大且伴有腔内感染或黄疸,则在行经皮囊肿穿刺引流术、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缓解症状,适合手术者再行二期手术治疗.

    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超声介入治疗综述

    结直肠癌患者职业与手术难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基于DACCA的真实世界数据研究

    刘茹雯杨可菲景怡欣汪晓东...
    1228-1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当前版本的华西肠癌数据库(Database from Colorectal Cancer,DACCA)中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职业背景对手术难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2023年5月28日更新版本DACCA数据进行分析,所关注的数据项目涵盖了患者的职业、手术时长、解剖难度、骨盆狭窄程度、腹部肥胖状态、术区粘连情况、系膜异常情况、组织/脏器肥大、术区肠管质量、术后在院期间并发症、术后近期并发症和术后远期并发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患者按职业不同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服务人员、生产人员、制造人员和退休人员,比较6类职业患者的手术难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按筛选条件从DACCA中获取5 734条有效数据,职业特征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患者的手术时长(H=11.609,P=0.041)、解剖难度(H=29.166,P<0.001)、骨盆狭窄程度(H=16.412,P=0.006)、腹部肥胖状态(H=44.622,P<0.001)、术区粘连情况(H=23.695,P<0.001)、系膜异常情况(x2=39.252,P=0.035)、组织/脏器肥大(x2=58.284,P<0.001)和术区肠管质量(H=21.041,P=0.001)均存在差异.术后在院期间、术后近期和术后远期阶段并发症发生情况在不同职业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仅术后在院期间的发热(x2=10.969,P=0.041)和肠梗阻(x2=12.025,P=0.021)的发生在不同职业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的职业类型可能会影响结肠癌手术难度,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职业并无关系,但术后发热和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职业相关,其可能原因需要进一步分析.

    结直肠癌职业手术难度术后并发症华西肠癌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