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严律南

月刊

1007-9424

zgpwzz@vip.163.com

028-85422072

610041

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主要刊登普外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临床成果,以及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研究、实验研究成果与进展,主要设有基础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交流、新术式及新技术介绍、论著摘要、腹部影像、讲座、继续教育问答、综述等栏目,并且根据普外专业特点每期就某一热点问题开设述评、专家论坛等栏目进行重点讨论。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俄罗斯文摘(AJ)、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国内CMB、CMCC、《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导管接触溶栓与单纯抗凝治疗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对比研究

    曾彦彰袁平何强
    315-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抗凝与单纯抗凝(anticoagulation,AC)治疗下肢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acute proxim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APD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诊治的184例AP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CDT组82例(CDT联合AC)和AC组102例(单纯AC),比较2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Villalta评分(Villalta score,VS)、改良静脉临床危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评分问卷(chronic lower limb venous insufficiency questionnaire,CIVIQ)评分等疗效指标.结果 与AC组相比,CDT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更高[11.0%(9/82)比 2.9%(3/102)],消肿时间更短[(2.8±1.2)d 比(7.2±1.9)d],VS 评分[3(2,4)分比 3(2,7)分]、VCSS评分[2.0(1.7,4.0)分比3.0(2.0,5.2)分]和术后静脉通畅评分[1(1,2)分比2(1,3)分]更低,CIVIQ评分更高[80.0(77.0,86.0)分比 71.5(68.0,78.0)分],P<0.05;但 2 组患者的 PTS 发生率[28.2%(22/78)比36.5%(35/96)]和血栓复发率[9.0%(7/78)比11.5%(11/9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较AC可以更快缓解APDVT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但需严格把握溶栓指征以降低出血风险.

    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导管接触溶栓抗凝血栓后综合征生活质量

    基于脂代谢标志物的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术前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徐龄聪郑燕龚天乐周永强...
    320-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脂质代谢等指标与肝细胞癌中微血管浸润的关联并由此建立一个术前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肝切除术的389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389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分别纳入训练组(n=272)和验证组(n=117),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MVI预测模型,通过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与MVI独立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总胆固醇、乳酸脱氢酶、体质量指数、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25、乙肝DNA、最大肿瘤直径和白蛋白-胆红素评分.根据上述8个风险因素构建的MVI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5%CI为(0.74,0.84)]和0.75[95%CI为(0.66,0.84)];校准曲线分析表明,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拟合良好;ROC曲线分析表明,MVI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较高;决策曲线分析证实MVI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了总胆固醇等指标和MVI之间的独立相关关系,并基于这些指标成功地构建和验证了 MVI预测模型,可以帮助医生在术前有效地识别肝细胞癌患者中的MVI高风险人群,从而帮助我们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脂质代谢微血管浸润预测模型肝细胞癌

    不同比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闵丹刘培许诗元喻彤...
    330-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成分比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微乳头状癌成分占比与IMPC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治疗的121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合并IMPC患者的相关资料,以微乳头状癌成分占比50%为界,将患者分为IMPC<50%组和IMPC ≥50%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同时分析相关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IMPC<50%组共85例,IMPC ≥50%组共36例.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结果显示,2组IMPC患者在月经状态、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TNM分期、年龄、免疫组化表达、是否新辅助治疗、神经侵犯、乳头侵犯和皮肤侵犯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MPC ≥50%组的淋巴管侵犯(lymphatic vessel invasion,LVI)率为 83.33%(30/36),明显高于 IMPC<50%组的61.18%(52/85),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84,P=0.017).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MPC患者的3年累积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与淋巴结转移数目和LVI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分子分型、微乳头状癌成分占比和组织学分级均无关(P>0.05);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和LVI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当IMPC成分占比≥50%时,肿瘤的LVI率较IMPC成分占比<50%者高.淋巴结转移数目和LVI是影响IMPC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

    乳腺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乳腺大汗腺癌患者总生存预测列线图:基于SEER数据库及内外部验证

    李华玉李浩孙少华周文波...
    337-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预测乳腺大汗腺癌(breast apocrine carcinoma,BAC)患者总生存情况的列线图.方法 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选择2010-2016年期间诊断为BAC的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另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国药东风总医院收治的BAC患者对列线图进行外部验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来确定影响BAC患者总生存期的风险因素并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用C指数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列线图对BAC患者3、5年总生存情况的区分能力,采用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情况与实际发生情况的接近程度.结果 从SEER数据库中共纳入符合本研究条件的BAC患者649例(其中训练集454例、内部验证集195例),纳入了国药东风总医院的21例BAC患者(外部验证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BAC患者的年龄、T分期、M分期、S分期、手术方式及化疗是与BAC患者预后有关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中的C指数值分别为0.76、0.77和0.88,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的3年和5年总生存率与实际3年和5年总生存率均接近理想曲线.列线图模型评估BAC患者的3年和5年总生存期的AUC(95%CI)在训练集分别为0.84(0.78,0.89)和0.76(0.71,0.83),在内部验证集分别为 0.81(0.73,0.91)和 0.84(0.77,0.91),在外部验证集分别为 0.80(0.70,0.91)和 0.84(0.76,0.91).结论 本研究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的预测BAC患者总生存情况的列线图对BAC患者预后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乳腺大汗腺癌SEER数据库预后

    淋巴结大小对结直肠癌患者分期的影响以及与预后的关系

    尹华军郭超文鸿宇施芦桔...
    34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淋巴结大小对结直肠癌患者分期的影响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新都区人民医院2017-2021年期间择期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采集可见和可触及的淋巴结并进行常规组织学检查,分析淋巴结大小对术后病理分期的影响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了 300例结直肠癌患者,共清扫出淋巴结4 442枚,有4 086枚完成了淋巴结大小测量,其中发现阳性淋巴结198枚(共108例患者).在直径<3 mm的微小淋巴结1 360枚中检出32枚(共24例患者)阳性淋巴结,在该24例患者中仅有4例患者在检测大淋巴结(直径≥3 mm)时结果为阴性而在检测微小淋巴结(直径<3 mm)时却发现淋巴结阳性而改变了 N分期.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直径<3 mm患者的淋巴结阳性概率较低(以淋巴结直径为3~6 mm患者作对照,OR=0.49,P=0.015).本研究排除了 4例因多源发行结肠次全切除而存在不同部位淋巴结混杂因素和4例患者淋巴结明显异常患者后纳入了 292例分析,在292例整体患者以及其中106例淋巴结阳性患者中均未发现淋巴结大小与检出淋巴结数目有相关性(r=0.148、P=0.075;r=-0.032、P=0.821),也未发现检出淋巴结数目≥12枚和<12枚患者的淋巴结大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186例淋巴结阴性患者中发现淋巴结大小与检出淋巴结数目呈正相关关系(r=0.317,P=0.002),且检出淋巴结数目≥12枚者的淋巴结直径明显大于<12枚患者(P=0.002).本研究中无论是在淋巴结阳性还是阴性患者中,不同淋巴结大小分组患者(<3 mm、3~6 mm及>6 mm)间的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情况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本研究分析结果看,淋巴结大小对淋巴结分期影响不大,并且在进行生存分析时发现无论是在淋巴结阳性或阴性患者中均未发现淋巴结大小与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有关.

    淋巴结大小结直肠癌淋巴结分期预后

    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与原研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吴云秋杨瑜瑾胡美雪周丹...
    349-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中原研曲妥珠单抗与生物类似药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完成TCbHP方案新辅助治疗及手术治疗的117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疗效评价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和Miller-Payne(MP)系统,采用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进行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结果 117例患者中达到总体病理完全缓解(total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tpCR)者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HLX02,Zercepac)组占比70.2%(33/47),原研曲妥珠单抗赫赛汀组占比72.9%(51/7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达到乳腺病理完全缓解(breast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bpCR)者汉曲优组占比76.6%(36/47),赫赛汀组占比74.3.9%(52/7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7).分子分型为HER2+HR+(三阳性)组与HER2+HR-(HER2过表达)组患者的tpC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6%比88.6%,P=0.002),bpCR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67.1%比88.6%,P=0.009).在HER2+HR+患者中汉曲优组与赫赛汀组的tp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比57.5%,P=0.423),bpCR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75.8%比60.0%,P=0.154);在HER2+HR-患者中汉曲优组与赫赛汀组的的tp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比93.3%,P=0.354),bpCR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78.6%比93.3%,P=0.354).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了可控的不良事件,2组患者在心脏、血液系统和肝肾功能方面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3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赫赛汀与其生物类似药汉曲优在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似,这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汉曲优新辅助治疗病理完全缓解不良事件

    卵巢甲状腺肿腹腔种植1例报道

    邵雨婷陈文杰李根棚雷建勇...
    354-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1例卵巢甲状腺肿腹腔种植病例的诊治过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例卵巢甲状腺肿腹腔种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结果 患者系55岁女性,因"腹痛4+年,盆腔包块切除术后4年"入院.完善CT检查提示心膈角区、肝肾间隙包膜、腹膜、腹盆腔多发结节,既往于外院行子宫、右侧附件及部分腹腔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样的良性组织学表现.经笔者所在医院疑难病例讨论后,患者接受了甲状腺全切除手术,术中出血约为5mL,术后恢复良好、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33 d于核医学科接受131I放射治疗.出院后1个月于当地医院复查甲状腺功能正常,目前已随访5个月,甲状腺功能控制正常,颈部及腹部无不适,继续随访.结论 卵巢甲状腺肿腹腔种植病例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学证据,生物学行为具有惰性,临床干预首选完整切除卵巢肿物及腹膜结节,若不能完整切除或者随诊结节复发,可以行甲状腺全切除后131I放射治疗,但该治疗方案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探讨.

    卵巢甲状腺肿腹腔种植甲状腺全切除131I放射治疗

    乳腺化生性癌合并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1例报道

    张淑艳卢德露岳晓蕾杨琛...
    358-360页

    乳腺癌混合性化生性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

    自体小肠移植的现状及进展

    张翔刘硕廖天一蔡辉...
    36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小肠移植(intestinal autotransplantation,IATx)联合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在包绕腹腔内重要血管的腹腔内肿瘤中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 对国内外1996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关于IATx的适应证、术前评估、离体器官保存技术、肠系膜血管重建技术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对于包绕肠系膜大血管(包绕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超过180°)的腹腔内肿瘤患者,IATx已成为一种可行性的手术选择;相关研究明确了此类肿瘤主要来源于胰腺、肠系膜以及腹膜后.对于行IATx,在术前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评估有助于建立一个有价值的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体系;该手术的关键步骤主要包括IATx准备(切断并结扎肠系膜血管)、体内切除肿瘤、自体小肠于体外低温保存、IATx后的血管和消化道重建,这些步骤在不同文献中存在一些差异如肿瘤体内/体外切除的选择、肠系膜血管重建的选择、门静脉或腔静脉引流的选择,但关于离体器官保存技术比较一致认为的最优方案是UW相关改良溶液.目前,自体小肠移植物热缺血时间缩短、术后肠移植物丢失的发生率降低,患者术后生存期逐步延长,但还存在着一些未克服的并发症,如早期移植物丢失、胰瘘、胃排空延迟、术后出血等.结论 对于包绕腹腔内重要血管的局部晚期肿瘤,通过仔细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IATx结合肿瘤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方案,可以达到肿瘤的R0切除,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临床和预后结果.但这种手术方案在技术上要求很高,可能只能在有肠移植经验的中心进行.

    自体小肠移植血管重建体外器官保存

    YAP/TAZ基因调控肿瘤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周伟刘涛
    367-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具有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TAZ)在调控肿瘤耐药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在 PubMed、CNKI等数据库中查阅YAP/TAZ在调控肿瘤细胞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耐药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YAP/TAZ参与多种肿瘤对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的调控,它可与多种蛋白产生相互作用从而诱导肿瘤耐药的发生,YAP/TAZ信号的失控是引起肿瘤细胞耐药的重要机制.结论 YAP/TAZ与肿瘤细胞耐药关系密切,针对YAP/TAZ调控肿瘤耐药的机制研究可为解决肿瘤耐药提供新的策略和靶点.

    YAP/TAZ耐药性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