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严律南

月刊

1007-9424

zgpwzz@vip.163.com

028-85422072

610041

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主要刊登普外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临床成果,以及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研究、实验研究成果与进展,主要设有基础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交流、新术式及新技术介绍、论著摘要、腹部影像、讲座、继续教育问答、综述等栏目,并且根据普外专业特点每期就某一热点问题开设述评、专家论坛等栏目进行重点讨论。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俄罗斯文摘(AJ)、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国内CMB、CMCC、《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胸腹主夹层动脉瘤治疗进展

    符伟国
    641-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动脉夹层是一种高死亡率疾病.急性主动脉夹层因时间的急迫性,诊治流程和策略遵循具体的指南指导方针,然而慢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往往被忽视.选择最佳的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措施仍具有挑战性,目前仍缺乏指南建议.伴随近年来主动脉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的改进、腔内手术技术的进步和血管腔内移植物新器械的研发,慢性主动脉夹层治疗相关的临床资料也在逐渐增加.本文总结了目前慢性主动脉夹层诊治的新技术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期望为慢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治提供新的建议.

    慢性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腔内移植物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杂交手术进展

    赵纪春王家嵘
    645-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被称为血管外科技术领域的最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之一.近60年来,以人工血管置换为主的开放修复术一直是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随着血管微创腔内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两种新的手术方式:全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和逆向去分支内脏动脉重建联合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杂交手术(简称杂交手术).尽管全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创伤小、恢复快,但由于对主动脉解剖形态要求高、费用高昂、缺乏通用腔内覆膜支架产品等问题,在临床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杂交手术结合了主动脉腔内修复微创的治疗理念与内脏动脉区去分支重建技术,逐渐成为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术式之一,尤其针对不能承受开放手术和由于主动脉扭曲、夹层真腔狭小等解剖形态不适合全腔内治疗的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近年根据杂交手术血流动力学分析不断优化内脏动脉重建策略,以及探索分期及同期手术的优劣.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杂交手术血流动力学分期手术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全腔内治疗进展

    王嘉宾郭伟
    649-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已完成向腔内技术的转变,但随着疾病的演进和对疾病了解的深入,针对夹层远期并发症—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各国专家在管腔重建、假腔栓塞、裂口封堵、内脏动脉重建等领域研发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腔内治疗技术和器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血管外科专家逐步登上世界舞台,贡献了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多个"中国方案".笔者拟对这些技术及器械作一综述.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全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选择

    肖雨桐舒畅
    656-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依然是主动脉外科的一大挑战.外科开放手术是目前的主流治疗方式.腔内手术治疗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新器械逐渐在临床上展开应用.杂交手术是结合开放手术和腔内手术的一种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解剖情况、是否合并遗传性主动脉疾病和合并症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开放手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杂交手术治疗选择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结果

    何孟伟瞿进霍威学张恒...
    664-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腔内治疗在治疗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中的可行性,并分析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全腔内治疗的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主干组和双主干组.收集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术前风险因素、手术细节、术后并发症和长期随访数据在内的临床资料;结局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成功率、院内死亡率、内漏率及分支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共有34例胸腹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全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94%,截瘫发生率为0.00%,脑梗死发生率为2.94%,Ⅲ型内漏发生率为5.88%,分支动脉狭窄发生率为8.82%,夹层进展发生率为8.82%,再干预率为14.71%.在重建内脏动脉分支方式方面单主干组以开窗支架为主,双主干组以分支支架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围术期及中期随访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腔内治疗为胸腹主动脉夹层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胸腹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开窗支架分支支架

    杂交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华西医院单中心经验

    赵纪春黄斌袁丁杨轶...
    671-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杂交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接受杂交手术治疗的20例TAAA(包括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行逆行内脏动脉重建,一期或二期联合腔内微覆膜支架植入治疗.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术后临床随访和影像学复查资料.结果 1例患者术后16 d院内发生截瘫及急性肾功能不全,后因感染性休克于院内死亡;1例患者院内因吻合口出血行剖腹探查止血,其他患者院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9例出院患者均得到长期随访,随访时间10~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患者均获得长期生存,未发生截瘫、心肌梗死、卒中或动脉瘤破裂,除1例患者接受彩超引导下瘤腔穿刺抽液外,其他患者均未接受再干预.结论 杂交手术是治疗TAAA的有效治疗方法,短期和远期安全性及疗效良好.

    胸腹主动脉瘤杂交手术治疗单中心经验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NRS2002评分对生存的预测价值:基于DACCA数据库的分析

    许勤宸杨泓钊石磊李志贵...
    676-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直肠癌数据库(Database of Colorectal Cancer,DACCA)进行数据挖掘,评估患者初诊时NRS2002评分与长期生存的关系.方法 选取DACCA数据库2023年11月24日版本,比较NRS2002评分<3分和≥3分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探索NRS2002评分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出723例患者,其中NRS评分<3分者585例(80.9%),NRS评分≥3分者138例(19.1%).723例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1~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NRS评分<3分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NRS评分≥3分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随访期间生存589例(81.5%),其中无瘤生存515例(71.2%),带瘤生存74例(10.2%);死亡134例(18.5%),其中癌性死亡126例(17.4%),非癌死亡8例(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手术根治程度、辅助治疗、高血压、年龄、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后,NRS评分不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因素(RR=0.98,P=0.875).结论 NRS评分并不是结直肠癌生存的预测因素,这可能是因为尽管患者在术前会有营养风险,但是伴随患者手术及术后长期康复,最终对长期生存的影响较小.

    结直肠癌营养风险评分2002生存结直肠癌数据库

    Ⅰ~Ⅲ期MSS型结直肠癌患者RAS/BRAF基因不同密码子突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转移部位及临床预后比较

    张翔蒋微琴华汉巨刘硕...
    682-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RAS/BRAF突变位点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转移部位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3月1日至2022年10月1日期间在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以及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科行根治术的415例Ⅰ~Ⅲ期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型结直肠癌且有第二代测序数据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RAS/BRAF有无突变及突变位点的不同分为5组:RAS/BRAF野生组、KRAS G12密码子突变组、KRAS G13密码子突变组、BRAFV600E突变组和其他RAS密码子突变组.分别比较4组RAS/BRAF突变结直肠癌患者与RAS/BRAF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和临床预后差异.结果 在Ⅰ~Ⅲ期MSS型结直肠癌患者中,RAS/BRAF未发生突变即野生型166例(40.0%),KRAS G12突变124例(29.9%),KRAS G13 突变 55 例(13.3%),BRAFV600E 突变 23 例(5.5%),其他 RAS 密码子突变 47 例(11.3%).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结果显示,BRAFV600E突变与黏液腺癌相关(P=0.033).与野生组相比,KRASG12突变可增加异时性肺转移发生的概率(P=0.003),降低异时性肝转移发生的概率(P=0.013);KRASG13突变和其他RAS突变可增加异时性肺转移发生的概率(P=0.004,P=0.006).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RAS/BRAF密码子突变中,只有KRAS G13突变是 Ⅰ~Ⅲ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不同的RAS/BRAF基因密码子突变伴随着不同的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器官转移部位,KRAS G13密码子突变是Ⅰ~Ⅲ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后因素.建议临床上对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应常规检测RAS/BRAF基因位点突变情况,以指导结直肠癌患者的随访管理,帮助临床医生在肿瘤复发后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

    结直肠癌RAS/BRAF突变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分析

    胃食管反流致大鼠食管良性狭窄动物模型的初步验证

    李治仝孔祥琳刘冰熔刘丹...
    690-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胃食管反流致食管狭窄的大鼠模型,探讨食管狭窄形成的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3组:手术+酸灌注组,先制作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和食管裂孔疝模型,然后用盐酸.胃蛋白酶灌注大鼠食管;酸灌注组,直接用盐酸-胃蛋白酶灌注大鼠食管;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注大鼠食管.连续灌注4周后,观察3组SD大鼠食管黏膜损伤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食管组织中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IL-18]的浓度.结果 在手术+酸灌注组中,有2只SD大鼠出现食管狭窄,而酸灌注组和对照组未发现食管狭窄.手术+酸灌注组和酸灌注组大鼠的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大鼠的食管黏膜损伤评分手术+酸灌注组和酸灌注组高于对照组(P<0.001),手术+酸灌注组又高于酸灌注组(P=0.014).食管组织中的TNF-α、IL-1β和IL-18浓度手术+酸灌注组和酸灌注组高于对照组(P<0.001),手术+酸灌注组又高于酸灌注组(P<0.001).结论 抗反流屏障是防止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反流屏障破坏、盐酸-胃蛋白酶灌注和炎性细胞因子共同诱导食管炎症和损伤,甚至造成食管狭窄的发生.

    胃食管反流食管狭窄盐酸-胃蛋白酶动物实验

    土荆皮乙酸的抗多房棘球蚴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陈青达哇卓玛刘川川樊海宁...
    695-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土荆皮乙酸(pseudolaric acid B,PAB)体外对原头节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体内对病灶-宿主微环境组织中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开发多房棘球蚴病新型替代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体外实验:原头节、囊泡、生发层细胞、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HFFs)和正常人肝细胞经不同浓度(0、2.5、5、10、20、40、80、160和320 μmol/L)的PAB分别处理7、5、5、5、5 d后,评价原头节存活率、囊泡磷酸葡萄糖异构酶(phosphoglucose isomerase,PGI)释放水平、生发层细胞活力及HFFs和正常人肝细胞活力;原头节和囊泡经2.5%戊二醛固定后用于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动物实验:从保种沙鼠腹腔病灶中分离原头节,然后腹腔注射感染18只C57BL/6J小鼠建立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模型组(Model组)每日给予0.3 mL PBS缓冲液灌胃;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组每日给予0.3 mL ABZ(100 mg/kg)灌胃;PAB组每日予以0.3 mLPAB(40 mg/kg)灌胃.连续灌胃6周后,取病灶-宿主微环境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和半胱氨酸蛋白酶 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的表达水平,采用生化检测试剂盒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B 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caspase3、活化 caspase3(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leaved-caspase3)、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磷脂肌醇 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磷酸化PI3K(phosphorylated 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PI3K)、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AKT)及磷酸化AKT(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体外实验:体外不同浓度PAB与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7 d后,40、80、160和320 μmol/L组原头节分别在6、4、2和1 d后全部死亡;PAB对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多房棘球绦虫囊泡及生发层细胞经PAB处理后,随着PAB浓度增大,培养上清液中PGI释放量逐渐增加[半数最大效应浓度值为(24.40±1.42)μmol/L],生发层细胞活力明显被抑制[半数抑制浓度值为(15.94±2.55)μmol/L].PAB对哺乳动物细胞无明显毒性.20 μmol/L PAB干预原头节3d后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动物实验:与Model组相比,PAB组和ABZ组小鼠的病灶湿重均降低(P<0.01),PAB组和ABZ组的病灶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1.03%和74.44%;ABZ组和PAB组小鼠病灶.宿主微环境组织中增殖及血管生成指标(Ki67、CD34蛋白、VEGF和VEGFR2蛋白、eNOS、NO)表达下调(P<0.05),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leaved-caspase3 和 Bax蛋白)表达上调(P<0.05),PI3K/AKT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PI3K和p-AKT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PAB在体外和体内有较强的抗多房棘球绦虫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凋亡增加和血管生成减少有关.

    多房棘球绦虫土荆皮乙酸原头节囊泡生发层细胞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磷脂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