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严律南

月刊

1007-9424

zgpwzz@vip.163.com

028-85422072

610041

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主要刊登普外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临床成果,以及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研究、实验研究成果与进展,主要设有基础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交流、新术式及新技术介绍、论著摘要、腹部影像、讲座、继续教育问答、综述等栏目,并且根据普外专业特点每期就某一热点问题开设述评、专家论坛等栏目进行重点讨论。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俄罗斯文摘(AJ)、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国内CMB、CMCC、《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肠系膜上静脉入路的胰后隧道建立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肝门解剖中的作用

    罗洋彭赟吴耀星谢小龙...
    897-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经肠系膜上静脉入路的胰后隧道建立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肝门解剖中的临床运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笔者团队将提出的经肠系膜上静脉入路的胰后隧道建立方案运用到该患儿的肝门解剖中.结果 该4岁男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术中通过经肠系膜上静脉入路的胰后隧道的建立,快速、安全地定位门静脉,从而简化肝门解剖,成功完成胰腺后方Rex搭桥.手术总时间约8 h,术中出血约60 mL(包括血管吻合时放血).经术后3个月随访,患儿恢复良好,搭桥血管通畅,门静脉高压表现得到纠正.结论 笔者所在团队提出的经肠系膜上静脉入路建立胰后隧道的手术策略可以简化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肝门解剖流程,从而更迅速、安全地寻找到血管吻合部位.

    门静脉海绵样变胰后隧道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24年第8期封面简介

    902页

    结直肠癌患者职业与新辅助方案决策和疗效的关系:基于DACCA的真实世界数据研究

    刘雨晴李丁玲杜泽坤汪晓东...
    903-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在目前版本的华西肠癌数据库(Database from Colorectal Cancer,DACCA)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区域性中心所服务的结直肠患者人群的职业类型与新辅助方案决策和疗效的关系.方法 根据制定的筛选条件,从2022年6月29日更新版DACCA中收集符合条件的结直肠癌患者,其中分析的数据项目包括:性别、年龄、BMI、血型、婚姻、职业、新辅助方案、症状变化、影像变化、病理学肿瘤消退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按劳动类型将职业分为脑力劳动组、体力劳动组、无业及居民组,比较不同职业类型患者新辅助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等,探究结直肠癌患者职业类型对新辅助治疗的决策与疗效的影响.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数据2 415条,其中体力劳动组1 160条(48.0%),最多,其次为无业及居民组877条(36.3%),最后为脑力劳动组378条(15.7%).≤60岁和>60岁患者中,不同职业类型与使用靶向药物有关(P=0.004、P=0.019),未使用靶向药物的患者占比均更高[75.6%(958/1 267)比82.5%(947/1 148)].>60岁的患者中,不同职业类型与新辅助治疗后的症状变化和影像变化有关,二者变化为部分缓解者均最多[71.5%(161/225)比66.7%(148/222);P=0.001、P=0.017].结论 通过DACCA数据分析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职业类型与新辅助方案的选择有关;>60岁患者中,不同职业类型与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疗效变化有关,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原因.

    结直肠癌职业新辅助治疗华西肠癌数据库

    CYB56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杜静芳叶涛郝瑞英卓见...
    910-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细胞色素 b561(cytochromes b561,CYB56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数据库资料分析CYB561 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CYB561蛋白在61例配对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CYB561蛋白表达与H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YB561蛋白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数据库资料分析结果显示:CYB561 mRNA在HC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与CYB561 mRNA表达阴性HCC患者相比,CYB561 mRNA表达阳性HCC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复发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更差(均P<0.05).IHC结果显示,CYB561蛋白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38%(35/61)和21.31%(13/61),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24,P<0.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YB561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OS差于表达阴性患者(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B561蛋白阳性表达是HCC患者术后OS的危险因素[HR=3.308,95%CI为(1.344,8.144),P=0.009].结论 CYB561在HCC中呈阳性表达且提示更差的生存预后,可作为HCC的潜在预后生物学标志物.

    肝细胞癌细胞色素b561免疫组织化学预后生存分析

    肝泡型包虫病根治性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的影响因素:回顾性队列研究

    马智智明王文涛
    916-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根治性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textbook outcomes,TO)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至2022年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甘孜分院确诊的427例HAE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regression,LASSO)筛选TO达成的潜在影响因素(预测模型A),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TO的影响因素(预测模型B),进一步构建列线图并进行验证与比较.结果 共纳入427例成功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的HAE患者,其中实现TO患者174例(40.7%).相较于非TO组,TO组患者的P 1+2期[62.6%(109/174)vs 42.3%(140/253)]、N0 期[77.0%(134/174)vs 63.6%(161/253)]、病灶直径≤ 10 cm[77.0%(134/174)vs 64.8%(164/253)]、白蛋白-胆红素指数(albumin Bilirubin index,ALBI)≤-2.6[70.1%(122/174)vs 59.3%(150/253)]及小肝切除[71.8%(125/174)vs 50.2%(127/253)]比例高,前白蛋白(181 mg/L vs 169 mg/L)和白蛋白(39 g/L vs 38 g/L)水平高,术后住院时间短(15 d vs 19 d),住院费用低(51 727元vs 62 715元),P<0.05.LASSO回归分析结果(预测模型A)表明,P分期、病灶直径、ALBI和切肝方式为HAE术后达成TO的潜在影响因素(P<0.05),P 1+2期者的TO率高于P 3+4期者,病灶直径≤10cm者的TO率高于病灶直径>10cm者,ALBI≤-2.6者的TO率高于ALBI>-2.6者,小肝切除者的TO率高于大肝切除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模型B),P 1+2期者的TO率高于P 3+4期者(OR=1.800,P=0.025),小肝切除者的TO率高于大肝切除者(OR=1.974,P<0.001).预测模型A的准确性及稳定性高于预测模型B(AUC:0.754 vs 0.712;C-index:0.756 vs 0.707).结论 在接受根治性切除的HAE患者中,实现TO的比例未达到一半,致力于实现TO不仅能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还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基于P分期、病灶直径、ALBI、切肝方式建立的TO预测模型优于仅基于P分期和切肝方式的预测模型.

    肝泡型包虫病教科书式结局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

    广告目次

    923页

    悬浮培养构建源于胃癌患者的类器官及鉴定

    骆伟苏圆辉于澄柴长鹏...
    924-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悬浮培养构建源于胃癌患者类器官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21年7-12月期间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切除的3例胃癌患者的新鲜胃癌组织,将新鲜组织经混合消化酶消化后制成细胞悬液,将此细胞悬液接种于超低吸附板中悬浮培养类器官,待类器官生长到一定大小后进行传代、冻存,然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胃癌类器官的形成过程,再通过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类器官与原发肿瘤的一致性.结果 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成功培养出可传代、冻存的类器官.在倒置显微镜下见类器官初始时(培养至第5天时)呈球形结构,至第10天时见类器官逐渐呈短棒状结构,至第15天时出现分枝样改变,至第20天时形成不规则的腺管样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与原发胃癌组织的结构高度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类器官及它对应的原发胃癌组织中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p53、Ki67表达情况基本相同,即在类器官及原发胃癌组织中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p53均呈阳性表达,Ki67均呈高比例(阳性率约为70%)表达.结论 本研究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采用悬浮培养可以构建出在组织和细胞层面与原发胃癌组织基本一致的类器官.

    胃癌类器官悬浮培养鉴定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腹壁切口疝中的应用:48例患者的临床经验总结

    彭雪峰杨华李慧宋应寒...
    928-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三维可视化(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3DV)技术在复杂腹壁缺损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复杂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3DV技术重建并用Medraw软件分析腹壁缺损面积,据此进行腹壁缺损分类和分区,计算疝囊/腹腔容积比,预估补片大小,记录术后24 h及48 h时的腹腔内压力值以及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48例复杂腹壁切口疝患者,其中正中线腹壁切口疝30例,其他部位18例.中型疝13例、大型疝19例、巨大疝16例.48例患者通过3DV技术测量的腹壁缺损面积为(92.11±60.25)cm2,疝囊/腹腔容积比为(7.7±5.2)%,术中实际测量的腹壁缺损面积为(89.20±57.38)cm2,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3DV技术测量和术中实际测量的腹壁缺损面积值呈正相关(r=0.959,P<0.001).手术时间为(73.5±8.2)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1.66±15.32)h,术后 24 h 和 48 h 时的腹腔内压力分别为(13.50±2.12)mmHg、(11.39±1.42)mmHg,住院时间为(7.12±1.21)d.48例患者中术后共有7例(14.6%)患者发生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非计划再次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2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均未见远期疝复发.结论 从本组资料分析结果看,应用3DV技术评估复杂腹壁切口疝可以辅助疝外科医师作出正确抉择,安全而有效.

    三维可视化技术复杂腹壁切口疝

    TEP日间手术使用中医针法镇痛的效果分析研究

    张燕刘航方向
    933-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使用中医针法镇痛的应用效果,以期减少镇痛药物在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 extraperitoneal inguinal hernia repair,TEP)后的使用.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疝与腹壁外科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拟行单侧TEP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中医针法镇痛组、中医针法镇痛加西药镇痛组(简称中西医镇痛组)和西药镇痛组3组,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术后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术后恢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镇痛后各时相(术后6h、次日晨、48h、72h及96 h)的NRS评分、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及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针法镇痛组及中西医镇痛组镇痛后的NRS评分均低于西药镇痛组(P<0.05),且术后恢复情况均优于西药镇痛组(P<0.05),上述结果在中医针法镇痛组和中西医镇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P术后使用中医针法镇痛,镇痛效果确切,术后恢复情况较单纯口服药物镇痛好,也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腹股沟疝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镇痛中医针法镇痛

    穿刺上腹部皮下组织内甲状旁腺移植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分析

    马利娜冯苏秦瑞浩奚海林...
    940-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穿刺上腹部皮下组织内甲状旁腺移植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行穿刺上腹部皮下组织内甲状旁腺移植治疗的SHP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指术前1 d)及术后第1天时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钙离子浓度、碱性磷酸酶水平、磷离子浓度的变化及术后随访结果.数据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检验水准α=0.01.结果 共收集到21例行甲状旁腺全切除联合穿刺上腹部皮下组织内甲状旁腺移植患者,其中女9例、男12例;年龄32~71岁、中位年龄48岁;透析时间(8.62±2.27)年;合并高血压12例、贫血9例、骨痛17例、皮肤瘙痒11例.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时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钙离子浓度和磷离子浓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5.99±3.50)ng/L 比(1 893.23±539.30)ng/L,P<0.001;(2.24±0.35)mmol/L比(2.52±0.31)mmol/L,P=0.003;(1.76±0.38)mmol/L 比(2.25±0.71)mmol/L,P=0.006],碱性磷酸酶水平尽管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9.32±89.32)U/L比(321.78±151.01)U/L,P=0.016].术前12例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术后有6例好转且减少了降压药的使用,9例伴贫血患者有3例在出院前改善,17例伴骨痛患者出院前明显缓解,11例伴有皮肤瘙痒患者有9例在出院前缓解.术后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21例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在术后12个月内均降至正常水平,其中术后第3个月时有3例、术后第6个月时有16例、术后第12个月时有2例恢复至正常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时间为(5.86±2.70)个月.随访过程中患者生存状态良好,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无复发.结论 从本组病例分析结果看,对SHPT患者采用穿刺上腹部皮下组织内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安全及有效.

    穿刺上腹部皮下组织甲状旁腺移植甲状旁腺切除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