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严律南

月刊

1007-9424

zgpwzz@vip.163.com

028-85422072

610041

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主要刊登普外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临床成果,以及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研究、实验研究成果与进展,主要设有基础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交流、新术式及新技术介绍、论著摘要、腹部影像、讲座、继续教育问答、综述等栏目,并且根据普外专业特点每期就某一热点问题开设述评、专家论坛等栏目进行重点讨论。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俄罗斯文摘(AJ)、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国内CMB、CMCC、《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的胃壁厚度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袁培文洪健王辉Fidele Kakule Kitaghenda...
    1093-1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测量肥胖患者的胃壁厚度并探讨它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3年2-8月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使用组织测量装置在8g/mm2的压缩压力下于3个预定位置(胃窦、胃体和胃底)测量LSG术后切除的胃组织标本的胃壁厚度,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胃壁厚度的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研究条件的232例患者,男 49 例,女 183 例;术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 28.2~61.8 kg/m2、(38.4±5.3)kg/m2,BMI≥40kg/m2者82例、<40 kg/m2者150例.232例患者的胃窦、胃体及胃底的胃壁厚度分别为(3.04±0.38)mm、(2.26±0.51)mm、(1.63±0.32)mm.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窦处的胃壁厚度与患者性别有关,即女性相较于男性胃窦处的胃壁厚度更薄(标准系数β=-0.152,t=-2.167,P=0.031);而胃底处的胃壁厚度与患者的BMI有关,即BMI越高胃底处的胃壁厚度越厚(标准系数β=0.153,t=2.281,P=0.023).结论 从本研究结果看,胃壁厚度与胃壁的解剖位置有关,在LSG术中针对男性和BMI更高的肥胖患在不同的切缘线解剖位置选择钉仓的大小和高度不同.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胃壁厚度

    广告目次

    1098页

    奶酪或茶摄入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因果关联: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陈鑫明赵平武何运胜黄坤...
    1099-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奶酪或茶摄入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发生风险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联.方法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将奶酪或茶摄入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作为工具变量,采用MR Egger、加权中位数法(weighted median,WM)和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随机效应模型和IVW固定效应模型两种方法分析奶酪或茶摄入对GERD发生风险的因果效应,并以MR Egger法进行多效性分析和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结果 奶酪摄入可减少GERD的发生[IVW随机效应模型β=-1.010,95%CI为(0.265,0.502),P<0.05],茶摄入可导致GERD的发生[IVW随机效应模型β=0.288,95%CI为(1.062,1.673),P<0.05].结论 奶酪摄入对减少GERD发生风险之间可能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茶摄入对增加GERD发生风险之间可能存在正向因果关系.

    奶酪孟德尔随机化胃食管反流病因果推断

    经括约肌间入路的联合虚实结合挂线法治疗后位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及复发因素分析

    吕少海范学贺刘新
    1105-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括约肌间入路联合虚实结合挂线法治疗后位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及复发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67例后位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即采用经括约肌间入路的联合虚实结合挂线法治疗组(简称观察组,n=88)和切割挂线引流术治疗组(简称对照组,n=79).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术前和术后1、2和3个月瘘道内口高度和肛管直肠压力.根据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50)和未复发组(n=117),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肛瘘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复发曲线.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3个月的肛门静息压和肛门最大缩榨压较高,内口高度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性别、出院后定期至医院换药、肛瘘手术史、内口明确及治疗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院后未定期至医院换药、有肛瘘手术史、内口不明确及切割挂线引流术是后位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累积未复发率分别为84.58%和67.7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括约肌间入路联合虚实结合挂线法治疗后位高位复杂性肛瘘在肛门功能保护和促进创面愈合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出院后未定期到医院换药、有肛瘘手术史、内口不明确及切割挂线引流术是后位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应引起重视.

    经括约肌间入路虚实结合挂线后位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术后复发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24年第9期封面简介

    1111页

    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术后24 h乳酸变化趋势对感染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王丽杰周倩云
    1112-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术后24 h乳酸水平变化趋势对感染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67例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组(n=117)和重度组(n=50),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后24 h内乳酸水平.另外,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n=119)和有并发症组(n=48),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构建联合模型,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评估术后24 h乳酸水平的变化与感染并发症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术后24 h乳酸水平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感染并发症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log-binomial模型分析并发症种类对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乳酸水平之间的风险效应.结果 轻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术后8、16及24 h的乳酸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轻中度组患者的乳酸水平均低于重度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轻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的乳酸水平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在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乳酸水平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模型显示术后24h乳酸水平每纵向增加1 mmol/L,感染并发症的风险增加4%;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术后24 h乳酸水平在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感染并发症中以4.22 mmol/L为剂量-反应关系改变的截点值;log-binomial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乳酸≥4.22 mmol/L时,有并发症组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腹腔感染的风险最高,调整因素前后的风险比(95%CI)分别是无并发症组的2.09(1.25,2.64)、2.16(1.28,2.05)和2.20(1.32,2.63)倍,不同乳酸水平的风险比显著性调整前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术后24 h乳酸水平升高与感染并发症密切相关,对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感染并发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上消化道溃疡穿孔乳酸感染并发症

    术前PIV和HALP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微卫星状态的预测价值

    高梦臻李卓峰侯义振董胜利...
    1119-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术前泛免疫炎症值(pan-immune-inflammation value,PIV)和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评分(hemoglobin,albumin,lymphocyte and platelet score,HALP)与肿瘤病理特征和微卫星状态的关系,分析HALP及PIV对微卫星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2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56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术前相关化验指标计算出HALP及PIV,再以两指标计算值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相应的高HALP组/低HALP组和高PIV组/低PIV组,分析HALP和PIV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同时根据微卫星稳定性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ndard,MSS)组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组,比较2组HALP和PIV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HALP及PIV对微卫星状态的预测价值.结果 高PIV组和低PIV组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HALP、T分期和微卫星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PIV多见于右侧结肠癌和MSI-H患者,且肿瘤较大、T分期高.高HALP组和低HALP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肿瘤直径、肿瘤部位、PIV、T分期和微卫星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HALP多见于女性、右侧结肠癌及MSI-H患者,且BMI较低、肿瘤较大、T分期高.MSS组和MSI-H组的HALP及PI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H的患者倾向于低HALP、高PIV;HALP和PIV预测结直肠癌MSI-H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 9和0.851 6,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6.84分和507.04,敏感度分别为1.000和0.923,特异度分别为0.643和0.817.结论 低HALP和高PIV多见于右侧结肠癌及MSI-H的患者,患者的营养免疫状况较差,炎症较重,并且肿瘤更大,浸润程度更深,并且对MSI-H具有预测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助制定临床治疗方案.

    结直肠癌泛免疫炎症值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评分微卫星状态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附3例患者临床病理分析

    杨迷玲王立峰徐小艳姜黄...
    1125-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monomorphic epitheliotropic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MEIT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MEI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例患者中,1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3例患者病变均位于小肠;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2例患者出现肠梗阻、肠穿孔,1例患者伴出汗、发冷等症状且伴轻度贫血.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接受化疗,2例行骨髓学检查均未见侵犯;术后随访,2例死亡,1例存活.光镜下组织病理学特点: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肠壁全层,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小至中等大小,核圆形,染色质致密,核仁不明显;黏膜表面可见溃疡,小肠绒毛结构破坏,可见"亲上皮现象"、肿瘤性坏死及较多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D3、CD7、CD8、CD56及T细胞胞浆内抗原均呈阳性表达,颗粒酶B和穿孔素部分阳性表达,CD20、CD79α、CD5、Pax-5、CD30及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均阴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约70%~90%.原位杂交检测Epstein-Barr病毒编码的小RNA均阴性.结论 MEITL是肠道罕见的高度侵袭性的T细胞淋巴瘤,大多发生于小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明确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分子检测结果.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行全腔内治疗的感染性胸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报道

    唐世豪李艺媛刘洋赵纪春...
    1130-1132页

    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全腔内治疗

    胆总管结石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漏诊胆管癌:1例报道

    李国胡斌张宇王登映...
    1133-1134页

    胆总管结石胆管炎胆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