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阿司匹林用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推荐声明解读

    李明艳史威力段红艳
    1277-1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4月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基于最新循证研究结果更新并发布了《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推荐声明》,不推荐≥60 岁的成年人启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对于 10 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 40~59 岁成年人应该基于医患共同决策,权衡潜在益处和危害后进行个体化决策.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该最新推荐予以解读,为我国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

    心血管疾病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成年人指南

    《肺癌筛查: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推荐声明》现状与最新指南解读

    李迎晨赵明芳吴瑛
    1283-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以及提高总体生存率至关重要.10 余年来,肺癌筛查指南不断根据最新证据进行更新.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在2021年版肺癌筛查推荐中全面更新了肺癌筛查的相关推荐意见,并通过一项系统性回顾和协作建模研究,全面评估了肺癌筛查益处和危害的平衡,并对使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进行肺癌筛查的测试性能进行了仔细考量,提供了关于肺癌筛查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最佳筛查时间间隔以及不同筛查策略的相对益处和风险的最新信息,更新了肺癌筛查的相关推荐意见.本文旨在对该推荐更新情况进行解读,结合国内外的肺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相关报道、现行指南或专家共识更新概要以及筛查现状,为我国肺癌筛查提供参考建议.

    肺肿瘤筛查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吸烟指南

    基于疾病协同理论的慢性病共病影响因素与管理策略

    徐志杰钱熠严明陆益婷...
    1288-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病共病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与治疗负担,日益成为公共卫生与初级保健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有关如何应对共病挑战的认识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关注到社会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聚集和发展产生潜在影响.疾病协同理论为探索多种疾病的聚集及其与社会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从社会和环境层面分析慢性病共病的交互作用和帮助弱势人群改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对该理论的介绍和研究较为匮乏.本文重点梳理了疾病协同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点,回顾了国外学者提出的经典模型,结合既往研究分析常见的疾病协同因素,并为我国全科医生改进慢性病共病的管理质量提出建议和对策.

    慢性病共病疾病协同理论影响因素管理策略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及共病模式变化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

    徐莉葛晶于鹏虞莹...
    1296-1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了解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共病患病谱的变化趋势,对基层卫生工作十分重要.目的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共病模式.方法 选取CHARLS数据集中 2011 年(第 1 期)和 2015 年(第 3 期)年龄≥60 岁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体检数据、调查问卷数据、自我报告的疾病情况,进行慢性病患病率、共病患病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变化情况.采用潜类别分析(LCA),分析老年共病的常见集群,分析其对生活活动[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的影响.结果 2011 年 7 290 例、2015 年 9 845 例≥60 岁老年人被纳入本研究.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在2011年和2015年分别为85.96%、92.24%,2015年≥60岁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较2011年升高(χ2=109.65、P<0.05).除疼痛和口腔疾病外,2015 年各种慢性病患病率均较 2011 年升高(P<0.05).结合自我报告的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超重或肥胖患病率从 2011 年的 39.53%增至 2015 年的 42.88%(χ2=35.12、P<0.01),腹型肥胖患病率从 2011 年的 45.37%增至 2015 年的 47.99%(χ2=18.09、P<0.01).结合自我报告的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发现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患病率从 2011 年的 52.75%增至 2015 年的 60.49%(χ2=64.39、P<0.01),且是该人群慢性病共病的主要形式.LCA将老年人群分为 5 类共病模式,其中"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共病"模式的ADL评分高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骨关节疾病共病""呼吸系统疾病共病""非特异性共病"模式.结论 结合CHARLS数据库 2011 年和 2015 年数据来看,我国≥60 岁的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较高(2011 年为 85.96%,2015年为 92.24%),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以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最为常见,且存在大量未知晓的情况,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共病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最大.

    慢性病共病共病现象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患病率

    中国老年多重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田纬陶梦梦李坤坤曹文君...
    1303-1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多重慢性病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我国目前有关生命质量的研究多集中在特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而有关多重慢性病的生命质量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多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多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 年数据,选取年龄≥55 周岁且关键变量值完整的3 361 例多重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欧洲五维度三水平健康评定(EQ-5D-3L)量表评估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采用年龄调整合并症指数计算十年生存率;使用Mann-Whitney或Kruskal-Wallis检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多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为 0.888(0.709,0.964)分,"困难"比例最高的维度为疼痛/不适[2 430 例(72.30%)],"严重困难"比例最高的维度为行动能力[593 例(17.64%)].十年生存率测算结果显示,十年生存率最高为90.15%,仅有2.44%(82/3 361)的患者达到;大部分患者[848例(25.23%)]的十年生存率为 21.36%,有 43.59%(1 465/3 361)的患者十年生存率接近于 0.Tobi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上学历、不吸烟是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保护因素;女性、>60 岁、丧偶、自评健康状况为不好、不饮酒、夜间睡眠时长不足或过长、未进行中等强度活动、患病数量≥4种、门诊次数≥3次是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我国老年多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较差,应重点关注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夜间睡眠时长、体力活动、患病数量等因素.应加强对老年多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进一步提高该人群的生命质量.

    多重慢性病慢性病共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EQ-5D-3LTobit模型

    三级医院全科医学科中年住院患者慢性病共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康静张赐张正义
    1310-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病共病患者中中年人约占 40%以上,且仍呈上升趋势,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其过早死亡.然而,目前中年慢性病共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目的 分析中年慢性病共病住院患者的疾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类患者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07-01-2023-02-28 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患者共 5 931 例,纳入其中中年(45~59 岁)患者 1 650 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统计慢性病共病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不同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1 650 例就诊全科医学科的中年患者中,患 0、1、≥2 种慢性病患者分别有 79 例(4.8%)、359 例(21.8%)、1 212 例(73.4%).患 0、1、≥2 种慢性病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入院途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患病率居前 3 位的分别是:心脏疾病(66.1%,1 091/1 650)、高血压(41.1%,678/1 650)、脑血管病(20.7%,342/1 650).发生慢性病共病前3位的慢性病为糖尿病或血糖升高(97.3%,215/221)、高血压(98.5%,668/678)、血脂异常(96.1%,246/256).1 650 例全科医学科住院的中年患者中,2 种慢性病共病的患者为 581 例(35.2%),3 种慢性病共病的患者为 455 例(27.6%).2 种慢性病共病组合发生率居前 3 位的分别是心脏疾病+高血压(22.7%,132/581)、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13.1%,76/581)、心脏疾病+脑血管病(8.4%,49/581);3 种慢性病共病发生率居前 3 位的分别是高血压+心脏疾病+脑血管病(14.5%,66/455)、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病或血糖升高(10.5%,48/455)、高血压+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7.9%,36/4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为汉族(OR=26.778,95%CI=3.120~229.793)、回族(OR=46.143,95%CI=3.456~616.090)、东乡族(OR=52.966,95%CI=2.502~1 121.195)是中年住院患者患1种慢性病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50~54岁(OR=0.461,95%CI=0.266~0.801),民族为汉族(OR=3.783,95%CI=1.433~9.983)、回族(OR=6.055,95%CI=1.107~33.126),职业为农民(OR=0.460,95%CI=0.252~0.839)是中年住院患者患≥2 种慢性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三级医院全科医学科中年住院患者占比约 1/3,并且绝大部分为慢性病共病状态,全科医学科在注重老年人慢性病的同时,更应注重中年人的慢性病管理,提升临床上对该人群的认识,完善全科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建立更全面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同时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慢性病共病现象,回族或汉族居民也更容易出现慢性病共病,在筛查管理时应重点关注.

    慢性病慢性病共病全科医学中年人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心房颤动筛查方式在社区老年人中的效果研究

    石玉霜王惠华李艳陆萍...
    1316-1319,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老年人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高危人群,提高社区老年人群房颤的筛查效率有助于降低房颤相关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目的 比较不同的房颤筛查方式在老年人群中的筛查效率.方法 于 2022 年 7 月—2023年 1 月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香山、黄山、罗山 3 个居委会的老年人 1 300 例,先后使用触诊桡动脉脉搏、具有房颤检测功能的电子血压计、单导联心电记录仪进行房颤筛查,三者任一项阳性即为房颤阳性,最后由心电图室医生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判读(诊断金标准).绘制不同筛查方法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评估其筛查价值;采用趋势性χ2 检验分析房颤卒中评分(CHA2DS2-VASc评分)与房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 300 人中共检出房颤 93 人,其中无症状者 57 人;触诊脉搏阳性 375 人,具有房颤检测功能的电子血压计阳性 331 人,单导联心电记录仪检测阳性 128 人.触诊脉搏、具有房颤检测功能的电子血压计、单导联心电记录仪诊断社区老年人房颤价值的AUC分别为 0.750(95%CI=0.697~0.803,P<0.01)、0.832(95%CI=0.790~0.874,P<0.01)、0.939(95%CI=0.906~0.973,P<0.01).随着CHA2DS2-VASc评分增加,老年人房颤发生率逐渐增多(χ2趋势=197.46,P<0.01).结论 运用便携式单导联心电仪筛查房颤便捷、高效、准确,可推广用于社区老年人房颤的筛查.

    心房颤动老年人社区触诊血压计心电记录仪CHA2DS2-VASc评分筛查

    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风险的阈值研究

    卢然吴春艳许海娜安苗苗...
    1320-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颈动脉斑块是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早期预测信号,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联系已被公认,但目前对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尚无明确的定论.目的 分析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在参考范围对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风险影响,确定其风险阈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2023 年 6 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正常Hcy绝经后中老年女性1 465例(Hcy<15 μmol/L).收集研究对象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和颈动脉超声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cy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利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确定正常Hcy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风险的Hcy截断值.结果 1 465例研究对象中有颈动脉斑块 644 例(43.96%).斑块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cy均高于非斑块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斑块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0,95%CI=1.070~1.130)、收缩压(OR=1.021,95%CI=1.012~1.03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232,95%CI=1.077~1.41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568,95%CI=0.387~0.835)和Hcy(OR=1.142,95%CI=1.080~1.207)是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cy≥11.87 μmol/L是预测正常Hcy绝经后中老年女性患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截断值,ROC曲线下面积为 0.605,特异度为 75.8%,灵敏度为 40.4%.结论 Hcy是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且Hcy≥11.87 μmol/L是预测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在Hcy正常水平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截断值.这一阈值可为临床评估绝经后中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风险提供重要参考.

    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绝经后女性同型半胱氨酸阈值

    肌少症指数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谢翼徐俊马胥方琴俪超...
    1326-1330,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不良给公共卫生带来巨大压力,积极寻找简便、易操作的临床指标来筛选预后不良的高危人群已成为热点.目的 分析肌少症指数(SI)对老年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 2021 年 7 月—2022 年 6 月在常州市金坛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AIS患者 280 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3 分)和预后良好组(≤2 分),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及入院和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老年AIS患者预后的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预测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 212 例,预后不良组 68 例.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糖尿病史、既往脑卒中史、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白蛋白(ALB)、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I与老年AIS患者mRS评分(rs=-0.195,P=0.001)、入院NIHSS评分(rs=-0.163,P=0.006)、出院NIHSS评分呈负相关(rs=-0.20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是影响老年AI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59,95%CI=0.927~0.992,P=0.015).ROC曲线分析显示,SI预测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4(95%CI=0.619~0.769),灵敏度为 69.3%,特异度为 64.7%,截断值为 63.46;根据SI的四分位数将入组患者分为Q1、Q2、Q3、Q4 组,每组 70 例,Q1、Q2、Q3、Q4 组年龄、心房颤动史、既往脑卒中史、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mRS评分、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组的SI明显减低,SI是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缺血性卒中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肌少症指数预后回顾性研究Logistic模型

    体检人群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尚金梦邓笑伟
    1331-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PRISm)是指一秒率(FEV1/FVC)正常但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减少的非阻塞性肺功能异常.PRISm人群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前期人群之一.但我国体检人群PRISm的发生率、特征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目的 分析体检人群PRISm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 2017-2019 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体检者 970 名.收集该人群一般资料、体格检查结果,测量肺功能: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FEV1、6 秒用力呼气量(FEV6)、FEV1/FVC、最大呼气流速(PEF)、呼出 2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25)、呼出 50%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50)、呼出 7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75),以"%pre"表示有关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依据FEV1/FVC、FEV1%pre分组,即FEV1/FVC<0.7,为气流阻塞组(61 名);FEV1/FVC≥0.7,FEV1%pre<0.8,为PRISm组(111名);FEV1/FVC≥0.7,FEV1%pre≥0.8,为肺功能正常组(798名).计算体检人群中PRISm发生率,比较不同肺功能组基本特征及肺功能指标特点,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肺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结果 970名体检人群中PRISm发生率为11.4%(111/970),气流阻塞发生率为6.3%(61/970).PRISm组、气流阻塞组大于 60 岁人群占比均大于肺功能正常组,41~60 岁年龄段人群占比均小于肺功能正常组(P=0.019).PRISm组吸烟者占比大于肺功能正常组(P<0.001).PRISm组人群高血压占比大于肺功能正常组(P=0.03).肺功能正常组VC%pre、FVC%pre、FEV1%pre、FEV6%pre、PEF%pre、FEF25%pre、FEF50%pre、FEF75%pre高于PRISm组、气流阻塞组(P<0.001);PRISm组VC%pre、FVC%pre、FEV6%pre、PEF%pre、FEF25%pre、FEF50%pre、FEF75%pre高于气流阻塞组(P<0.05).肺功能正常组、PRISm组FEV1/FVC高于气流阻塞组(P<0.001).以不同肺功能分组为因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 岁(OR=0.951,95%CI=0.602~1.504,P=0.002)、吸烟史(OR=2.201,95%CI=1.519~3.187,P<0.001)、高血压史(OR=1.673,95%CI=1.106~3.187,P=0.015)是体检人群肺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体检人群中PRISm普遍存在,对于年龄>60岁、有吸烟史、高血压人群应重点关注肺功能变化情况,及早进行干预可能减缓COPD发展的进程.

    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肺功能体检人群体格检查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