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环境因素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

    李世瑞张振香王文娜张杰...
    3535-3539,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身体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提高居家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帮助其尽快回归社会尤为关键.目前较少关注脑卒中环境因素对康复自我效能的影响.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现况,探讨不同环境因素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 2019 年 12 月—2020 年 9 月选取郑州市 4 个社区的脑卒中患者 262 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采用改良版Rankin量表评估脑卒中患者身体功能状况,采用脑卒中环境量表评估脑卒中环境现状,采用中文版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评估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水平.利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各环境因素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的影响.结果 发放问卷 285 份,回收有效问卷 262 份,有效回收率为 91.93%.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得分为(76.1±26.3)分;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度环境、建成环境和沟通交流环境共解释康复自我效能总变异的30.9%(P<0.05).结论 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接受度环境、建成环境和沟通交流环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应重视脑卒中患者环境建设,探索积极脑卒中环境建设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进行有效引导,增强康复自我效能,改善预后,帮助其尽快回归社会.

    卒中环境康复自我效能横断面研究

    社区老年人抑郁和认知状况与营养代谢的关联性研究

    郁海东潘苗苗顾红琴刘涛...
    3540-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关注.相比于临床症状显著的生理性疾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常被忽视,潜在的抑郁状态和慢性病的高发共同导致了老年生活质量的下降.此外,老年人中更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也极大影响了其脑健康状态,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目的 研究社区老年人抑郁和认知状况及其是否与营养代谢状况相关.方法 于 2020 年 4-8 月选取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健康体检的社区老年人共 3 767 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BMI和腰臀比等资料,进行简易智力状况量表(MMSE)、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简易营养评估量表(MN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的评估,依据GDS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3 分)、潜在抑郁组(4~7 分)、抑郁组(≥8 分),并通过临床代谢相关指标进行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评估和 10 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的3 767例老年人中男1 502例,女2 265例;不同组别的年龄、MNA得分、MMSE得分、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人数构成比、10 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MMSE维度中的复述能力维度得分外,GDS得分与MMSE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MNA得分、ADL得分均与MMSE得分呈正相关(P<0.05),血葡萄糖(GLU)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与MMSE中即刻回忆能力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老年人的抑郁状况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而更好的营养状况与更好的认知表现有关,关注并改善老年人的代谢健康能够更好地提升其心理状态和精神健康.

    抑郁症认知功能营养状况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医院,社区相关性分析

    影像学和组织学诊断胆石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致性研究

    胡一帆陈妙洋熊清芳钟艳丹...
    3546-3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工作中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其诊断,目前尚缺乏以组织学为"金标准"评估影像学诊断方法效能的研究.目的 研究影像学和组织学诊断NAFLD的一致性,并分析胆石症(GD)患者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2022 年 7 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且进行术中肝组织活检的 53 例G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BMI、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及组织学结果,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影像学和组织学诊断NAFLD的一致性,依据组织学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NAFLD组(n=15)和非NAFLD组(n=3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GD患者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 GD患者中NAFLD影像学检出率 20.7%(11/53),低于组织学检出率 28.3%(15/53)(Kappa=0.404,P=0.001),影像学检查诊断NAFLD的灵敏度为 60.0%(9/15),特异度为 94.7%(36/38),漏诊率为 40.0%(6/15).15 例组织学表现NAFLD的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8 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7 例,无NASH相关肝硬化患者,NASH亚组纤维化比例(5/7)高于NAFL亚组(1/8)(P=0.041).NAFLD组和非NAFLD组的BMI、SBP、空腹血糖(FPG)、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500,95%CI=1.084~2.075,P=0.014)和FPG(OR=2.163,95%CI=1.246~3.756,P=0.006)是GD患者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结论 与组织学诊断比较,影像学诊断NAFLD漏诊率较高,以影像学诊断为流行病学调查手段可能低估NAFLD的发病率;高BMI和高FPG是GD合并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织学影像诊断一致性

    慢性病患者云随访服务体验量表的研制及其信效度检验

    韩帅朱雪娇舒洁陈国伶...
    3552-3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随访是慢性病患者疾病管理的必要步骤,云随访作为新型的随访形式可能有助于提高随访质量,但目前缺乏从患者角度出发的云随访服务质量评价工具.目的 研制慢性病患者云随访服务体验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旨在为云随访服务质量的评价提供工具.方法 以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为指导,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函询及预调查形成量表;于 2022 年 8-10 月在杭州市某三甲医院和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慢性病患者(n=480)进行调查,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结果 形成的慢性病患者云随访服务体验量表包含5个维度、37个条目,从患者的感受和期望两个方面进行评定.量表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2,折半信度为0.732,重测信度为0.844.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 0.980;量表和满意度评分相关系数为 0.754(P<0.01);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量表拟合度良好;量表各条目的载荷系数为0.514~0.988(P<0.001),各维度组合信度为0.947~0.987,平均提取方差值(AVE)为0.693~0.947;维度之间相关系数均小于所对应的AVE平方根.结论 本研究研制的慢性病患者云随访服务体验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慢性病患者云随访服务体验的评估.

    慢性病随访服务质量服务体验量表

    主动健康导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实施状况研究

    黎婉钰张含之金花于德华...
    3560-3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高发率使得健康管理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居民健康的"主战场",在健康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健康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主动性尚不明确的问题.目的 了解目前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的实施状况,讨论提升主动健康导向的健康管理的实施策略.方法 于 2023 年 2-5 月,通过对上海市 33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查,了解其健康管理的开展、对疾病高危因素的评估及疾病筛查、实施健康教育及信息传播、健康管理资源的协调及功能服务、健康管理线上服务及健康状况监测情况,并对机构负责人实施困难及建议访谈.结果 参与机构均开展针对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管理,93.9%(31/33)覆盖重点人群,72.7%(24/31)涉及康复人群,54.6%(18/31)包括健康人群.81.8%(27/33)的机构应用健康数据平台,主要功能包括签约管理、健康档案管理、数据查询和健康指标管理.97.0%(32/33)的机构开展疾病高危因素评估和筛查,以及随访、诊疗和管理.绝大多数机构通过多种平台开展健康教育和信息传播活动.87.9%(29/33)的机构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健康管理项目,提供多样化的功能服务.63.6%(21/33)的机构提供线上服务,42.4%(14/33)配备健康监测设备.管理者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基层医务人员在实施主动健康导向的健康管理方面有显著优势,但也面临缺乏政策和财政支持的困难.结论 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主动健康导向的健康管理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需针对存在的挑战采取综合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人口健康管理主动健康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海

    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建议

    陈凯悦李祥龙冯钰珩励晓红...
    3567-3573,3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2型糖尿病是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前期人群是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对其进行适当干预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但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效果不佳.目的 了解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系统且可操作的糖尿病前期健康管理措施及相关策略建议.方法 于 2023 年 3-4 月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相关的文献,并基于多方视角于 2023 年 4-5 月在上海市社区、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 20 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卫生行政人员、临床内分泌科医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管理工作人员、糖尿病患者或前期人群及其家属、存在糖尿病危险因素者进行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现状、有关态度及看法等观点、服务接受程度等问题的访谈,基于文献和访谈形成的问题集进行鱼骨图分析,梳理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相关问题之间的层次并绘制鱼骨图.结果 最终纳入 14 篇相关文献,总结基于文献和访谈归纳出的 22 条当前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得出患者方面、干预范围、服务能力和信息系统4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疾病风险认知水平、自我管理技能水平、经费预算、工作经验、工作量、服务可及性、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水平和信息共享范围 8 个影响因素.结论 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社区健康管理的重要对象,政策变迁过程反映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重视加强,但多方证据证明其目前仍是薄弱环节.针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等管理能力,基于医联体建设优化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形成集筛查、管理、干预于一体的更具可行性的连续性糖尿病前期健康管理模式.

    糖尿病前期健康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解决策略

    国内外儿童整合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概念与框架的研究进展

    刘长明张智张勇赵茜...
    3574-3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儿童医疗资源和健康管理服务需求长期失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突出.如何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存量的儿童医疗资源下实现整合和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归纳及分析了有关儿童整合型健康管理服务的概念和框架,包括儿童健康评估、早期干预、长期随访和案例研究与实践经验 4 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总结了可实施的儿童整合型健康服务模式,通过本综述认为整合型健康管理服务具有广泛的潜力和应用前景,能为儿童提供个性化及高效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新途径.

    儿童健康人口健康管理整合型服务概念与框架研究进展

    国际全科前沿——数字医疗:新模型助力识别老年人意外住院风险

    前插1页

    科技创新应对健康挑战

    刘珏梁万年
    前插2-前插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健康挑战日益复杂.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性健康问题的出现,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明显增加,影响更加深远;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健康,还通过改变生态系统和病媒生物分布等方式间接增加传染病暴发风险;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使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持续攀升,共病等复杂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给医疗卫生健康系统和社会服务保障系统均带来了巨大挑战.而科技创新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精准医学到人工智能(AI),科技的进步正重塑健康管理范式.科技创新不仅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引擎,更是应对未来健康问题的关键.未来应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创新医防协同及医防融合机制、加强科技攻关与创新、AI赋能基层能力提升,以更好地应对健康挑战,增进人类福祉.

    人口健康管理科技创新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