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丁荣晶刘园园...
    253-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床上,心血管疾病患者广泛存在精神心理问题,两者相互影响,加重疾病状态.双心医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强调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的专家们经查阅文献、开展研讨,制定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以完善并提高我国双心医学诊治能力,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双心门诊,不断健全我国双心医疗服务体系.

    双心医学双心疾病心脏病学心理学门诊医疗设施共识指南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邓煜璇黄学君江妍霞
    262-267,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造成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降低血糖,还可以阻止糖尿病肾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多项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对于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临床疗效,应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患者药物安全性.本文综述了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旨在深入了解二甲双胍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糖尿病肾病二甲双胍药物治疗安全性作用机制综述

    代谢综合征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李雅萍李霞
    268-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期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MetS)患者有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向痴呆进展的趋势,而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最重要的分型.本文回顾总结既往研究中MetS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与AD发病的相关性,指出有较多证据支持MetS作为整体及其组分中的高血压、高血糖是AD的危险因素,而胰岛素抵抗、神经慢性炎症、脂肪因子紊乱等在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尚缺乏可有效延缓或逆转AD病理进展的治疗方案,期待以相对可治MetS为干预靶标,为早期防治AD综合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证据.

    代谢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高血糖症认知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腹部血脂异常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朱春临高洁
    273-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和代谢综合征(MetS)因对心血管造成不利影响而备受关注.CMD是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潜在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MetS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CMD和MetS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了解两种疾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于制订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综述二者的发展历程、MetS各组分与CMD之间的关系、疾病诊疗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冠状动脉心脏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代谢综合征综述述评

    绝经还是年龄增长的影响?——一项针对中年女性冠心病高危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杨慕坤贾潇湘任正洪顾蓓...
    280-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绝经将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和远期并发症(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其中冠心病是健康的头号杀手.目的 探讨绝经状态改变以及年龄增长对中年女性冠心病常见高危因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8 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体检中心规律体检的45~54岁未绝经健康女性556名,根据相关标准剔除89名,最终纳入467名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3年随访期间内是否绝经,将研究对象分为未绝经组(176名)和绝经组(291名),监测两组女性BMI、腰围、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随访前后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绝经状态与年龄对中年女性冠心病高危因素(CIMT增厚、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467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7.6±2.3)岁;与基线相比,研究对象3年后腰围、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升高,空腹血糖(FBG)水平降低(P<0.05).组间比较:3 年后,两组女性腰围、BMI、TG、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组女性UA、TC、LDL-C水平高于未绝经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女性 3 年后腰围较基线水平均增加(P<0.05).未绝经组女性在 3 年后的UA、TC、TG水平高于基线(P<0.05).绝经组女性在 3 年后的UA、TC、TG、LDL-C水平均高于基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 岁是中年女性CIMT增厚的高危因素(OR=2.475,95%CI=1.049~5.838,P=0.038).结论 中年女性腰围和TG的变化主要受到年龄增长的影响,LDL-C的变化主要受到绝经状态的影响,TC和UA的变化同时受到绝经状态和年龄增长的影响.中年女性年龄≥50 岁是CIMT增厚的高危因素,绝经后UA、TC、LDL-C等代谢指标的变化先于CIMT的变化.

    冠心病绝经年龄肥胖中年女性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队列研究

    血清白介素6、空腹血糖水平与冠心病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

    林小梅祖姆热提·阿布都克依木马春晖徐梦鸽...
    286-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冠心病(CHD)是全世界的主要公共卫生负担之一.虽然已经制订了相应治疗策略,但CHD仍然是全球人口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CHD诊断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增强CT,然而基层医院设备不足,早期诊断及对预后的判断相对困难,故寻找相对简便、易获得的实验室指标,有利于为基层医生诊治CHD提供依据.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 6(IL-6)、空腹血糖(FPG)水平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临床分型、病变支数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纳入 2020 年 9-11 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依据Gensini积分评分标准,将患者得分结果按中位数分为轻度狭窄组(A组,Gensini积分≤33.25 分,n=40)和中重度狭窄组(B组,Gensini积分>33.25 分,n=40).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按照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n=28)、双支病变组(n=21)及多支病变组(病变支数≥3,n=31).根据患者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n=34)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n=46).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索血清IL-6、FPG与患者相关资料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究CHD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绘制IL-6 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A组IL-6、FPG水平低于B组,多支病变组IL-6 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FPG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IL-6、FPG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6水平与临床分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性别、三酰甘油(TG)、FPG有相关性,FPG水平与临床分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年龄、IL-6 水平有相关性(P<0.05).按IL-6 中位表达水平(45.8 ng/L)将患者分为IL-6>45.8 ng/L组(n=39)和IL-6≤45.8 ng/L组(n=41),FPG以参考值上限(6.1 mmol/L)作为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FPG>6.1 mmol/L组(n=36)和FPG≤6.1 mmol/L组(n=44).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IL-6>45.8 ng/L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IL-6≤45.8 ng/L组(76.9%与 36.6%;χ2=16.075,P<0.001)、FPG>6.1 mmol/L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FPG≤6.1 mmol/L组(69.4%与45.5%;χ2=4.292,P=0.03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IL-6是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HR=2.396,95%CI=1.203~6.054,P<0.05).IL-6预测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95%CI=0.658~0.880),最佳截断值为 40.97 ng/L,灵敏度为 0.867,特异度为 0.683.结论 血清IL-6、FPG水平与CHD及其不良预后相关,血清IL-6 是CHD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冠心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白介素6空腹血糖影响因素分析预后

    我国中老年人群血清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吴瑞鹏彭成袁丙坤章梦君...
    293-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我国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逐年攀升,血清尿酸(SU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UHR)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但在中老年人群中,关于UHR与MS关联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中国中老年人群UHR与MS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UHR对MS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采用 2015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公开数据,纳入 9 233 名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体格检查指标和血生化检查指标.计算研究对象UHR.依据是否患有MS将研究对象分为非MS组(n=7 006)与MS组(n=2 227),同时按UHR四分位数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Q1 组(UHR≤7.32%,n=2 308)、Q2 组(7.32%<UHR≤9.45%,n=2 307)、Q3 组(9.45%<UHR≤12.20%,n=2 310)、Q4 组(UHR>12.20%,n=2 308).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UHR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UHR与MS的关系.分别绘制总体和不同性别研究对象UHR预测MS发生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0.3±9.6)岁,MS组女性比例、年龄、城镇比例、高血压史比例、糖尿病史比例、血脂异常史比例、服用降脂药比例、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SUA、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MI、腰围(WC)、UHR高于非MS组,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非MS组,两组受教育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UHR水平的上升,Q1~Q4 组MS、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TG血症、低HDL-C血症检出率呈上升趋势(P趋势<0.01);Q1~Q4组BMI、WC、SBP、DBP、TG、HDL-C、LDL-C、TC、FPG、eGFR、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HR与TG、FPG、DBP、SBP、BMI、WC均呈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按性别分层后,男性、女性UHR与TG、FPG、DBP、SBP、BMI、WC均呈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1 组相比,男性Q4 组(OR=3.385,95%CI=1.778~6.444,P<0.01)和女性Q4组(OR=2.886,95%CI=1.991~4.184,P<0.01)MS患病风险增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UHR预测MS的AUC为 0.735(95%CI=0.723~0.746),男性群体UHR预测MS的AUC为 0.773(95%CI=0.757~0.790),女性群体UHR预测MS的AUC为 0.750(95%CI=0.735~0.766).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群UHR水平与MS呈正向关联,UHR与MS及其组分密切相关,UHR可能是MS的危险因素且对中老年群体MS发生风险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代谢综合征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年人老年人预测

    长链非编码RNA NEAT1、miRNA-182-5p与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贺佳李永平魏枫刘美岚...
    300-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随着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威胁全民健康,目前非编码RNA与内分泌代谢相关疾病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其中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体(lncRNA NEAT1)及微小RNA(miRNA)-182-5p在 2 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中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T2DM合并MAFLD患者lncRNA NEAT1、miRNA-182-5p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6月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同时纳入 49 名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测定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采集外周血,测定lncRNA NEAT1、miRNA-182-5p.将T2DM患者其分为T2DM合并非MAFLD组(n=82)与T2DM合并MAFLD组(n=154).进一步根据肝纤维化指数(FIB-4)将T2DM合并MAFLD组分为肝纤维化低危亚组(n=55)、肝纤维化中危亚组(n=69)、肝纤维化高危亚组(n=30).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肝纤维化高危亚组lncRNA NEAT1、miRNA-182-5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合并MAFLD患者肝纤维化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健康对照组年龄、颈围(N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于T2DM合并MAFLD组、T2DM合并非MAFLD组,白蛋白(Alb)高于T2DM合并MAFLD组、T2DM合并非MAFLD组(P<0.05);T2DM合并MAFLD组BMI、腰围(WC)、VFA、SFA、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血尿酸(SUA)、lncRNA NEAT1高于健康对照组、T2DM合并非MAFLD组,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健康对照组、T2DM合并非MAFLD组,总胆固醇(TC)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T2DM合并非MAFLD组HOMA-IR、lncRNA NEAT1高于健康对照组,miRNA-182-5p高于健康对照组、T2DM合并MAFLD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低于健康对照组、T2DM合并MAFLD组(P<0.05).肝纤维化低危亚组VFA、SFA、AST、lncRNA NEAT1 低于肝纤维化中危亚组、肝纤维化高危亚组,PLT、miRNA-182-5p高于肝纤维化中危亚组、肝纤维化高危亚组,BMI、WC、NC低于肝纤维化高危亚组,TC高于肝纤维化高危亚组(P<0.05);肝纤维化中危亚组PLT、miRNA-182-5p高于肝纤维化高危亚组,AST、lncRNA NEAT1 低于肝纤维化高危亚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纤维化高危亚组患者lncRNA NEAT1 与miRNA-182-5p呈负相关(rs=-0.438,P<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NEAT1(OR=1.326,95%CI=1.087~1.616)、VFA(OR=1.019,95%CI=1.006~1.033)、miRNA-182-5p(OR=0.083,95%CI=0.027~0.257)、PLT(OR=0.956,95%CI=0.942~0.970)、AST(OR=1.048,95%CI=1.022~1.075)是T2DM合并MAFLD患者肝纤维化风险的影响因素.结论 外周血lncRNA NEAT1、miRNA-182-5p与T2DM合并MAFLD患者并发肝纤维化密切相关,为该病的早期预测及诊治提供依据.

    2型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核富集转录体1微小RNA-182-5p肝纤维化影响因素分析

    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范彩霞李娇魏延津郭德群...
    308-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心房颤动发病率高,是引起脑卒中、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适当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核心.华法林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抗凝药物,但其治疗窗较窄,固定剂量的华法林在治疗初期很容易导致过度或抗凝治疗不足,既往华法林抗凝过度的临床研究较少.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发生抗凝过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 2017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华法林 2.5 mg/d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 552 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心房颤动类型(非瓣膜型/瓣膜型)、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转氨酶异常、心力衰竭)、联合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数量、联用抗菌药物、联用胺碘酮),收集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收集患者治疗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用药 7 d后INR.根据华法林治疗 7 d后INR是否>3.0将患者分为抗凝过度组(INR>3.0,n=122)和未抗凝过度组(INR≤3.0,n=430),比较两组患者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抗凝过度组患者年龄,女性、瓣膜型心房颤动、低蛋白血症、转氨酶异常比例,联合用药数量,联用胺碘酮比例,AST高于未抗凝过度组;体质量、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Alb、ALT低于未抗凝过度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 岁(OR=1.954,95%CI=1.243~3.073,P=0.004)、体质量≤63 kg(OR=2.967,95%CI=1.841~4.783,P<0.001)、联 合 用 药 数 量>5 种(OR=1.976,95%CI=1.175~3.323,P=0.010)、Scr≥91 μmol/L(OR=2.087,95%CI=1.222~3.561,P=0.007)是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OR=0.424,95%CI=0.191~0.939,P=0.034)是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65 岁、体质量≤63 kg、联合用药数量>5 种、Scr≥91 μmol/L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保护因素.对于高龄、低体质量、多种药物联合使用、Scr水平升高的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应密切监测INR水平.

    心房颤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抗凝过度危险因素Logistic模型

    轻度老年认知障碍的非药物整合式干预:单个案研究

    王英董之晓杨克虎
    315-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认知障碍可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抑郁、孤独感,以及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的下降.目的 探讨非药物整合式干预对轻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抑郁、孤独感、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 基于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研发了认知功能训练、身体运动、情绪管理、社会连结、健康生活习惯 5 个维度的非药物整合式干预方案,采用A-B-A单个案受试者设计,于 2021 年 6-12 月展开对 3 名确诊为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进行为期 3 个月,1 次/周,60 min/次的干预.于基线、干预 3 个月后、干预结束后 3 个月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简版生活质量量表(SF-12)、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中文版孤独量表(DJGLS)从认知功能、自我效能感、生活质量、抑郁情绪、孤独感 5 个维度评估 3 名老年人各量表得分并分析其变化.并在干预结束后 3 个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从认知功能、生活质量、抑郁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维度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纳入研究的 3 名老年人年龄为 74、70、73 岁,均已婚、与配偶和孙辈共同居住.3 名老年人的MoCA基线得分为 21、22、24 分,干预 3 个月后为 28、26、27 分,干预结束后 3 个月为 25、19、23 分;GSES基线得分为 25、30、27 分,干预 3 个月后为 29、29、30 分,干预结束后 3 个月为 28、31、28 分.SF-12 基线时得分为69、32、51 分,干预 3 个月后为 81、81、83 分,干预结束后 3 个月为 78、38、59 分.GDS-15 基线得分为 4、8、2分,干预 3 个月后为 2、6、1 分,干预结束后 3 个月为 1、8、4 分.DJGLS基线得分为 8、7、8 分,干预 3 个月后为5、5、4 分,干预结束后 3 个月为 5、5、7 分.半结构访谈资料表明,受试者在认知功能、生活质量、抑郁情绪、孤独感、自我效能感 5 个维度均有改善.结论 对于患有轻度老年认知障碍的受试老年人而言,从认知功能训练、身体运动、情绪调节、社会连结、健康生活习惯 5 个维度开展非药物整合式的干预是有意义的,轻度老年认知障碍老年人的MoCA、SF-12、GDS-15、DJGLS得分在干预 3 个月后均有改善,GSES得分在干预后效果不理想,所有维度得分在干预结束后 3 个月呈递减趋势.

    非药物整合式干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生活质量抑郁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