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7~45岁肥胖门诊患者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参考方程研究

    张家鸣王欣宇王道荣孙晓芳...
    330-33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目前6分钟步行试验(6MWT)已经被广泛用于评估肥胖人群的运动能力,并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国外已有研究提出了其他人群的6MWT距离参考方程,但中国17~45岁且BMI≥30 kg/m2肥胖受试者的6MWT距离参考方程研究较少。目的 为17~45岁门诊肥胖受试者制订6MWT距离参考方程,并评估其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美国胸科学会指南,前瞻性选取2022年6月—2023年9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肥胖门诊部就诊的143名年龄17~45岁且BMI≥30 kg/m2的成年人(71名男性和72名女性),进行人体测量和6MWT。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模型建立6MWT距离参考方程,将新建立的6MWT距离参考方程与现有的预测方程进行比较。结果 143名受试者的平均6MWT距离为(506。1±49。8)m,其中男性平均6MWT距离为(515。7±50。1)m,大于女性的平均6MWT距离(496。6±47。9)m(P<0。05)。在年龄段17~23岁、24~30岁、31~37岁以及38~45岁中,男性与女性6MWT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受试者的体质量、BMI、最大心率(HRmax)、心率差(ΔHR)、腰围、舒张压差(ΔDBP)、Borg量表评分差(ΔBorg)与6MWT距离相关(P<0。05),女性受试者的体质量、BMI、腰围与6MWT距离相关(P<0。05)。以步进的方法将潜在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最终建立6MWT距离参考公式:男性y=494。463+1。414×ΔHR-3。903×BMI+0。874×HRmax,R2=0。429,女性y=670。448+0。299×ΔHR-4。342×BMI-0。195×HRmax,R2=0。312。结论 17~45岁门诊肥胖受试者中,男性的平均6MWT距离长于女性,且在不同年龄段均有显著差异。男性的体质量、BMI、HRmax、ΔHR、腰围、ΔDBP、ΔBorg与6MWT距离相关,女性的体质量、BMI、腰围、ΔSBP与6MWT距离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男性和女性分别建立了预测6MWT距离的参考方程,这些公式可能为评估个体的体能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肥胖症步行试验距离方程17~45岁6分钟步行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最大脂肪氧化强度运动改善超重或肥胖人群身体成分、心肺耐力和脂质代谢的Meta分析

    卢冬磊谭思洁杨风英
    335-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研究证实,超重或肥胖人群体质(体成分、心肺耐力、脂质代谢)与肥胖密切相关,并可能存在双向关联。最大脂肪氧化强度(FATmax)运动作为一种新型运动干预手段,可有效促进体质改善,但改善效果的量化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目的 系统评价FATmax运动对超重或肥胖人群体质相关指标的干预效果。方法 检索PubmMed、Web of Science、EBSCO、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FATmax运动对超重或肥胖患者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2001年1月—2024年1月。基于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Meta分析由RevMan 5。4软件完成。结果 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试验,包含568例超重或肥胖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ATmax运动干预组身体成分[BMI:WMD=-1。82,P<0。01;体脂百分比(BFR):WMD=-2。86,P<0。01;腰臀比(WHR):WMD=-0。04,P<0。01]、心肺耐力[最大摄氧量(VO2max):WMD=3。34,P<0。01],除总胆固醇(TC)外脂质代谢状况[三酰甘油(TG):WMD=-0。24,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WMD=0。14,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WMD=-0。27,P<0。05]显著改善。经亚组分析得出最佳干预方案为:干预周期≥12周,3~5次/周的训练,60 min/次的跑步,以优化身体成分;而提升VO2max的最佳方案为5次/周、<60 min/次的组合运动。在脂质代谢方面,对TG的改善最佳方案为3次/周、60 min/次的跑步;对HDL-C的最佳改善方案为4次/周、60 min/次的组合运动;对LDL-C则是4次/周、>60 min/次的组合运动。结论 FATmax运动可显著改善超重或肥胖患者BMI、BFR、WHR、VO2max、TG、HDL-C、LDL-C结局指标,但对TC并无改善作用。

    最大脂肪氧化强度超重肥胖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血脂

    维生素D治疗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疗效研究

    牛国辉谢加阳朱登纳崔博...
    346-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除了某些有明确病因的代谢性疾病导致的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康复治疗是GDD的主要治疗方式;维生素D通过影响神经营养因子在调节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但目前关于补充维生素D对GDD患儿临床疗效的研究开展较少。目的 探讨补充不同剂量的维生素D对GDD患儿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0年9月—2022年6月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首次住院就诊的120例GD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化的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38例)、400 U组(37例)和1200 U组(35例)。常规组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400 U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400 U/d维生素D;1200 U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口服1200 U/d维生素D。收集3组患儿的性别、就诊年龄等基本资料;于入院时(治疗前)及第3个疗程末(治疗后)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评估适应能力、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5个能区的发育商(DQ)];记录发生在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次数,并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组患儿性别、居住地、出生季节、分娩方式、就诊年龄、出生体质量、出生胎龄、主要就诊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儿25(OH)D水平、Gesell量表各能区D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00 U组患儿血25(OH)D水平、Gesell量表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DQ值高于常规组(P<0。05)。第1、2疗程期间,3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疗程期间,1200 U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及400 U组(P<0。05)。结论 补充1200 U维生素D对GDD患儿的康复疗效有益,且能减少康复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儿童发育障碍,广泛性全面性发育迟缓维生素DGesell量表不良事件康复治疗神经保护

    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比值对快进展型中枢性性早熟的预测价值研究

    袁淑娴林一凡赵艺璇魏怡...
    352-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中枢性性早熟(CPP)是儿童内分泌常见疾病,近年来呈逐年增加趋势,依据青春期发育进程可分为快进展型中枢性性早熟(RP-CPP)和缓慢进展型中枢性性早熟(SP-CPP)。RP-CPP具有极大危害,其与SP-CPP在早期临床鉴别中存在困难,主要依靠随访中青春期发育进程及骨龄进展情况进行判断,目前缺乏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来预测RP-CPP。目的 探讨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比值对RP-CP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10岁CPP女童(n=380),依据青春期发育进程等指标分为RP-CPP组(n=130)及SP-CPP组(n=250),对两组间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行RP-CPP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LH/FSH比值对RP-CPP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RP-CPP组女童的身高、体质量、BM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龄与实际年龄差值、双侧卵巢体积、LH基础值、雌二醇水平、LH基础值/FSH基础值、LH峰值/FSH峰值均高于SP-CP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H基础值(OR=0。882,95%CI=0。686~0。986,P=0。035)及LH峰值/FSH峰值(OR=0。492,95%CI=0。336~0。723,P<0。001)是CPP患者进展为RP-CPP的影响因素。LH基础值/FSH基础值、LH峰值/FSH峰值均与身高、IGF-1、LH基础值、雌二醇水平、LH峰值、卵巢容积及骨龄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LH基础值/FSH基础值、LH峰值/FSH峰值较其他指标对RP-CPP的预测价值更高,LH基础值/FSH基础值为0。63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258[灵敏度为43。1%,特异度为82。7%,ROC曲线下面积(AUC)=0。644],LH峰值/FSH峰值为1。39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276(灵敏度为74。6%,特异度53。0%,AUC=0。655),二者联合的预测模型优于单一指标预测模型(AUC=0。668)。对未进行临床干预患儿随访6个月后的基础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分析,随访6个月后RP-CPP组的身高增长、ΔLH、ΔFSH、骨龄增长及卵巢容积增长均多于SP-CPP组(P<0。05)。结论 LH基础值/FSH基础值及LH峰值/FSH峰值是RP-CPP的早期预测指标,当LH/FSH基础值≥0。63或LH峰值/FSH峰值≥1。39时,需考虑RP-CPP的可能性,并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优于单一指标,可作为临床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的辅助参考指标。

    中枢性性早熟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青春期发育女童病例对照研究

    童年逆境与成年期高血压患病的研究进展

    姜申吴静周佳丽蒋德楠...
    358-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童年逆境(ACEs)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18岁以前)的各种创伤事件或情况。长期并持续的ACEs可能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终身影响。目前,欧美地区的多项研究证实了ACEs可增加个体成年期高血压的患病风险,然而不同分型的ACEs与成年期高血压的关联仍存在争议。本文对不同分型的ACEs与成年期高血压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童年期不同分型逆境对成年期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及其发生、发展机制,归纳总结两者间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展望,为改善儿童早期发展环境、预防其成年期高血压研究提供依据。

    童年不良经历童年逆境成年期高血压高血压疾病负担综述

    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马晓燕崔恩慈薛群刘荣...
    365-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降压用药不仅要考虑患者血压特征,也要考虑患者合并症情况。现阶段,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比较缺乏。目的 调查安徽省界首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血压患者服药现状,描述患者服药行为与患者特征之间的关联,探索患者用药调整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基层高血压患者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7—8月从安徽省界首市随机抽取48个行政村,通过面对面调查法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特征和服药数据,参照《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将问卷中患者提到的降压药分为如下5类:A类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B类为β受体阻滞剂,C类为钙通道阻滞剂(CCB),D类为利尿剂,E类为单片复方制剂。通过科大讯飞智能语音血压计的后台获取患者上传的近1年血压数据,分析不同特征患者的服药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用药调整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联合用药是指服用复方制剂或2种以上降压药,用药调整是指患者过去服用其他降压药。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高血压患者3005例,其中男1291例(43。0%)、女1714例(57。0%),平均年龄为(65。5±9。8)岁,高血压服药率为79。1%,联合用药率为40。2%。2376例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中,不同类型降压药服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部分患者存在联合用药):E类(39。6%)、C类(35。1%)、D类(20。3%)、A类(20。1%)、B类(3。7%);服用最多的降压药为复方利血平(33。7%)。对于年均血压≥160/100 mmHg的患者,仍有12。2% 和4。9% 未服用降压药。患者联合用药以E类降压药为主。年均"舒张压≥100 mmHg"且"患合并症"的患者,调整后A类和C类降压药的服用率增加相对较多,年均"收缩压≥160 mmHg"且"未患合并症"的患者,调整后E类降压药的服用率增加相对较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服药年数长(OR=1。042,95%CI=1。031~1。053,P<0。00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OR=1。488,95%CI=1。195~1。853,P<0。001)、合并高脂血症(OR=1。267,95%CI=1。052~1。525,P=0。013)、合并心血管疾病(OR=1。394,95%CI=1。166~1。667,P<0。001)、合并脑血管疾病(OR=1。258,95%CI=1。040~1。522,P=0。018)是患者用药调整的促进因素,高龄(OR=0。980,95%CI=0。971~0。990,P<0。001)是用药调整的抑制因素。结论 界首市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较高,主要服用E类和C类降压药。服药年数长、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合并高脂血症、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是患者用药调整的促进因素,高龄是用药调整的抑制因素。

    高血压抗高血压药合并症联合用药农村地区界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不同剂量替格瑞洛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

    汪雁博苏利芳刘畅畅周庆...
    372-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治疗的基础。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是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案,与氯吡格雷相比,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并改善预后。但是尚缺乏在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中应用减量替格瑞洛的研究。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SM)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剂量替格瑞洛治疗STEM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五科行PPCI并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应用替格瑞洛的维持剂量将患者分为减量组(60例:替格瑞洛60 mg/次,2次/d)和标准组(180例:替格瑞洛90 mg/次,2次/d)。采用PSM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匹配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入院时Killip分级和介入治疗相关参数等,最终减量组和标准组各纳入54例患者。分别于出院1、3、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功能相关参数和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PSM后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介入治疗参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量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R)低于标准组(P<0。05)。出院时,减量组患者MPV高于标准组,PDW低于标准组(P<0。05)。出院1个月时,两组患者PLT、MPV、PDW、PA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时,减量组患者PDW高于标准组(P<0。05)。出院6个月时,减量组患者MPV高于标准组(P<0。05)。减量组患者出院前后PLT、PAR比较,标准组患者出院前后PLT、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量组、标准组患者出院时MPV高于基线,减量组患者出院时PDW低于基线,标准组患者出院时PAR低于基线(P<0。05)。减量组患者出院1、3、6个月MPV低于出院时,PDW高于出院时(P<0。05);标准组患者1、3、6个月PAR低于基线,高于出院时(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接受PPCI的STEMI患者中替格瑞洛60 mg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格瑞洛血小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倾向性评分匹配

    新型抗凝药Ⅺ因子抑制剂监测方法及逆转策略研究进展

    陈越秀姚媛媛孙大伟王颖...
    379-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Ⅺ因子(F Ⅺ)在血栓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而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较为有限。这种作用差异为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即靶向F Ⅺ可能是一种更为安全的抗凝策略。目前,越来越多的F Ⅺ抑制剂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尽管这些抑制剂展现出巨大的临床潜力,但其监测和逆转策略尚未明确,这给实验室监测和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在F Ⅺ的生理功能和F Ⅺ抑制剂在研药物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F Ⅺ抑制剂的实验室检测抗凝活性证据,结合遗传性Ⅺ因子缺乏患者的治疗方案总结了F Ⅺ抑制剂的逆转方法,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及逆转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抗凝药因子Ⅺ血栓性疾病抗凝治疗药物监测逆转

    国际全科前沿——初级保健中的胸痛

    前插1页

    需要给每个人贴上疾病的标签吗?

    杨辉
    前插2-前插3页

    全科医学全科医生疾病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