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小学生高度近视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基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陈胜蓝郑永韬胡旺成倪作为...
    1115-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中小学生由于学习压力、电子产品普及以及不良用眼习惯,视力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成为近视的高发群体,高度近视作为近视的严重阶段,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现有诸多研究对近视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但鲜有研究针对性阐明风险因素与高度近视发生的复杂非线性关系,本研究结合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开发一个中小学生高度近视风险预测模型,通过早期识别高风险个体,延缓或阻止高度近视的发展,实现近视的三级预防,对中小学生的学业和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目的 探究中小学生高度近视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中小学生高度近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于 2023 年选取杭州市 12 所学校中度近视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队列,按照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方案,对纳入研究的中小学生开展近视状况监测,研究期间进展为高度近视的中小学生作为高度近视发生组,其余未进展为高度近视的中小学生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开展视力保健行为进行调查。采用Lasso回归筛选特征变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中小学生高度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列线图对风险预测模型可视化,同时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Calibration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最后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进一步明确年龄与高度近视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12 所中小学校共纳入 2 468 名学生,未进展为高度近视的学生 1 293 名,中度近视进展为高度近视的学生 1 175 名,高度近视发生率为 47。61%(1 175/2 468)。两组学生年龄、年级、BMI、每日入睡时间、地区、户外活动时间、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课后作业时间、家用台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筛选出 8 个特征变量:年级、BMI、每日入睡时间、地区、户外活动时间、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课后作业时间、家用台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年级(OR=2。612,95%CI=2。185~3。127),超重或肥胖(OR=2。140,95%CI=1。458~3。169)、偏瘦(OR=1。807,95%CI=1。430~2。290),每日入睡时间在 22:00 之后(OR=1。408,95%CI=1。188~1。670),户外活动时间 1~2 h/d(OR=1。371,95%CI=1。122~1。675)、<1 h/d(OR=1。648,95%CI=1。342~2。027),电子产品使用时间>2 h/d(OR=1。440,95%CI=1。119~1。856),课后作业时间 1~2 h/d(OR=1。461,95%CI=1。126~1。899)、>2 h/d(OR=1。534,95%CI=1。218~1。935)为中小学生高度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高中年级(OR=0。560,95%CI=0。419~0。743)为中小学生高度近视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年级、BMI、每日入睡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课后作业时间等 6 个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 0。840(95%CI=0。825~0。855),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一致性、应用性,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 13~15 岁为高度近视的高发年龄段。结论 中小学生高度近视发生率较高,风险预测模型为高度近视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应在初中年级加强近视防控措施,改善学生的视力保健行为,降低高度近视的发生。

    近视学生高度近视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限制性立方样条预测模型

    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中的诊断性能研究

    贾硕程功关蕾冯盼盼...
    112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患者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合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关,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作为可定量检测CMD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诊断性能研究较少。目的 评估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在PCI后合并CMD患者的诊断性能。方法 纳入 2020 年 11 月—2021 年 11 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因冠心病行PCI后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住院患者 32 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通过温度/压力导丝测算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筛选出FFR>0。8 且术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的患者共 20 例,共 60 条血管纳入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IMR与CFR的相关性。以IMR为金标准,绘制CFR诊断CM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20 例CMD患者纳入研究,男 15 例,女 5 例,患者平均年龄(64。2±9。3)岁。纳入的 60 条血管中有 21 条为左前降支,17条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22条为右冠状动脉。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R与CFR呈负相关(r=-0。526,P<0。001)。CFR诊断CMD的AUC为 0。840(95%CI=0。716~0。964),截断值为 1。985。结论 SPECT在PCI后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可作为诊断PCI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患者是否存在CMD的有效工具。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临床诊断价值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建立中药材自动识别的人工智能模型及应用程序

    王甘红张子豪奚美娟夏开建...
    1128-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传统中药材检测手段依赖主观经验,难以满足中药材在准确分类与鉴别方面的需求。目的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开发一款能够自动识别163种中药材的人工智能模型及电脑端应用程序。方法 2020年1月—2024 年 6 月,采集了两个中药材数据集进行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验证和测试,共包含 163 种中药材。通过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精确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F1 分数等指标来衡量CNN模型的性能。在模型训练完成后,基于PyQt5技术开发了一款应用程序,供临床便携使用。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276 767张图像,开发了EfficientNetB0、ResNet50、MobileNetV3、VGG19 和ResNet18 5 种模型,通过性能比较,EfficientNet_B0 模型在验证集上取得了最高的准确率(99。0%)和AUC(0。994 2),被选为最佳模型。在测试集上,最佳模型对所有中药类别识别的准确率为 99。0%、灵敏度为 99。0%、特异度为 100。0%、AUC为 1。0,展现出良好的性能。结论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开发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 163 种中药材,借助其高灵敏度的识别能力,为医师对中药材的鉴别提供有力辅助。

    中药材模式识别,自动中药药材学应用程序人工智能PyQt5卷积神经网络

    心肌活性检测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运重建中的应用现状

    苏利芳汪雁博姜云发刘畅畅...
    1137-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心肌病(ICM)是引起射血分数减低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尽管治疗手段在不断提高,但是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血运重建是ICM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法,由于ICM患者多为老年人、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且冠状动脉病变重,血运重建的风险较高,目前对于ICM患者是否血运重建及血运重建的方式仍存在争议。心肌活性对ICM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并为选择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但是其对ICM患者血运重建的指导价值仍有待进一步验证。现对ICM患者目前治疗现状、心肌活性评估的常用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心肌活性评估指导血运重建的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ICM的治疗提供参考。

    缺血性心肌病血运重建心肌活性研究进展

    去泛素化修饰在衰老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徐林慧李鹏飞吴苗苗康丽华...
    1143-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去泛素化修饰是由去泛素化酶(DUBs)介导的一类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其主要机制是DUBs与泛素化靶蛋白相互作用,切割或去除靶蛋白的泛素链,进而恢复蛋白的表达水平和功能活性。本文系统性地综述了去泛素化修饰在衰老相关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了DUBs的种类、DUBs在细胞衰老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机制对衰老相关疾病的调控,并总结了针对DUBs小分子药物开发以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本文表明,随着机体的衰老,蛋白更新功能减慢、氧化损伤等因素导致泛素化蛋白累积等,进而细胞出现功能障碍。DUBs通过调节衰老细胞的蛋白质稳态、线粒体功能、细胞周期等机制,在衰老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且复杂的调控作用。

    衰老衰老相关疾病去泛素化修饰去泛素酶类蛋白质质量控制线粒体功能

    外泌体微小RNA参与糖尿病足溃疡修复的研究进展

    岑妮秒韦云师黄丽娜吴标良...
    1156-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足溃疡(DFU)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是一种难愈合创面,其愈合延迟过程主要是有新血管再生障碍、持续的创面炎症反应、创面再上皮化障碍及成纤维细胞增殖异常。外泌体微小RNA(miRNA)作为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可调控影响DFU愈合的多种靶基因转录翻译。本文旨在简要综述外泌体miRNA对新血管再生、炎症反应、创面再上皮化功能以及成纤维细胞增殖功能在DFU修复中的调控作用,以期为DFU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糖尿病足溃疡外泌体微小核糖核酸综述

    国际全科前沿——中医药在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中的新探索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