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月刊

1002-9931

qnyj@vip.sina.com(学术版),qn_chengcai@sina.com(成才版)

010-68722794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研究/Journal China Youth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高水准、新视野、现实感和权威性受到青年读者、学人和青年工作者的喜爱,《中国青年研究》的被转载、摘登量的排名一直名列全国青年与青年研究类期刊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年文化认同生成机制研究——基于《黑神话:悟空》青年游戏玩家的扎根理论分析

    陈逸轩秦宗财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游戏是培育新时代青年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文章以《黑神话:悟空》为例,借助扎根理论范式发掘青年玩家在与数字游戏接触后文化认同生成的内在机理,并建构了相关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数字游戏的文化内核与文化表征作为文化基础,从根基上决定着青年玩家的文化认同生成效果;在游戏涵化过程中,数字游戏凭借程序修辞机制激发青年玩家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自信;最终,青年玩家的文化认同表现在于文化认知、情感共鸣以及行为实践方面的转变.与此同时,青年玩家之间的经历差异作为调节因素,引发了其最终文化认同的差异化表现.

    数字游戏青年玩家文化认同扎根理论

    类情感联结:算法僚机下用户-平台关系的另一种诠释——基于对"小红书"用户的深度访谈

    吴洁
    101-10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暗含情感等人格化特质,这为智能时代用尸-平台关系研 究提供了新切入点;且较之平台、算法视角,用户阐释相对更具理论挖掘空间.文章基于深度访谈,以嵌入年轻人日常生活与消费方式的小红书为个案,通过平台用户自我阐释,管窥用户对具备情感属性的算法及其中介下的自我与平台关系的认知、体验与行为反馈,并对由此形成的用户-平台关系展开系统性经验诠释.研究发现:平台用户在算法面前表现出相当的自反性,在此前提下,用户-平台关系呈现为以算法为"僚机"双向互动的"类情感"亲密联结,这在数字媒介情感实践意义上可被解构为主动选择和协商调适两个层面,理性主导的自我否思始终贯穿其中;用户-平台互动实践在交流意义上表现为一种跨越实体区隔的迭代发展过程,兼具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用户-平台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理性与情感协同驱动的内在平衡."类情感"联结与"基于亲密性的共生关系"共同构成了当下人-机关系的新面向——基于情感的共生性联结,这其中,算法基于僚机等人格化属性,通过对用户-平台关系实践的深度介入与形塑,重建了个体互动边界,协助书写了生命体-技术物的连接对话方式,这未尝不是一种现代性的表现.

    算法用户-平台关系类情感小红书

    多元主体视角下农村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维度、归因特征与支持向度

    王志丰谭敏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业成就是影响农村学生学习过程和教育结局的核心问题.对全国多地农村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访谈分析发现,各利益攸关主体一般将农村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于五个主要维度:禀赋遗传驱力、学习调节驱力、学习投入驱力、学校环境驱力和家庭引导驱力.不同主体之间和不同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共识和分歧,凸显出自我概念与社会环境认知相互交织的特点.农村多主体的学业归因普遍具有个体归因优先于情境归因的趋向,大多持有自致努力胜于先赋背景的朴素教育认同,但不同身份主体存在归因分歧,同一责任主体内部存在结构性分层,农村地区的天赋学术观也对学业成就的多主体干预有潜在影响.提高农村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在于引导各主体正确认知引发学业问题的自致性因素与先赋性因素,推动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合力,建立健全多主体协同的学业支持体系.

    农村学生学业成就多主体归因先赋性因素自致性因素

    《中国青年研究》投稿须知(2024)

    119页

    《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度优秀论文评选结果揭晓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