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月刊

1002-9931

qnyj@vip.sina.com(学术版),qn_chengcai@sina.com(成才版)

010-68722794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研究/Journal China Youth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高水准、新视野、现实感和权威性受到青年读者、学人和青年工作者的喜爱,《中国青年研究》的被转载、摘登量的排名一直名列全国青年与青年研究类期刊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晚期现代性青年的境遇及其社会心态

    于志强
    4-1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为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形成奋斗青年的时代形象,但是在日常的社会观察中却可以看到社会变迁中的奋斗青年较为明显地展现出泛抑郁的社会心态.文章以晚期现代性为理论视角,发现生活变动的本体焦虑、生产效率的成功塑造、家庭义务的沉重负担、公德式微的社会迷失,致使青年在个体、职场、家庭、社会等维度发生着现代性抑郁.在外部渠道不足的条件下,中国青年从自我视角出发,通过重塑自我行动和重构家庭模式,不仅阻隔了泛抑郁心态向抑郁症的转变,也展现了晚期现代性中行动者的主体性、家庭重构的个体性与情感性.

    抑郁症青年市场经济晚期现代性家庭团结

    "转场之殇":大学生抑郁体验的发生机制

    闫紫菱张广利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抑郁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12名步入大学后罹患抑郁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试图以场域转变为视角探究大学生在从中学到大学教育场域过渡的过程中抑郁体验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从中学向大学"转场"的过程中,经历了场域内管理制度松散化与个体能动性预期的张力,在内卷文化的多维延续下个体发展趋于失衡,社交关系呈现个体化倾向且社会支持度降低.在"转场"带来外在环境的急剧变化之下,大学生个体出现惯习的断裂,由此萌发诸多不适体验.能动与结构互动的失败具身化到大学生的身体、精神、行为层面,促发其抑郁问题.对此,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帮助大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与融入.

    大学生抑郁体验发生机制场域转变

    健康网络使用:家庭对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累积保护作用

    张衍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使用父母和子女匹配数据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关系、父母满意子女成绩和了解子女日常生活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高保护家庭因素.然而,56.57%的青少年缺乏这些因素.家庭累积保护对网络沉迷的影响呈"线性模式",家庭保护因素每增加一个,网络沉迷的发生率将降低1.832倍.对于高网络使用组,家庭累积保护的直接作用最大,约为间接效应的4倍.在信息时代,家庭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网络成瘾健康上网累积生态风险家庭系统理论

    青年流动人口二代的社会融入:内涵、特征、困境及应对

    宋月萍刘志强唐士茹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迁徙中国"时代大背景下,本文聚焦父辈从农村流入城市而自身出生或成长于城市的青年流动人口二代群体,关注他们的社会融入.与流动人口一代相比,青年流动人口二代社会融入的内涵有所变化,并呈现出以下特征:经济融入水平提升但与城市户籍居民仍有明显差距;生活融入意愿强烈且实际互动也更加频繁;文化接纳能力更强同时仍重视家乡文化;外乡-本地双重身份认同并存亦有双重身份共缺.尽管青年流动人口二代的社会融入水平明显提升,但往往仍面临着"融入城市不易""离开城市困难""双重意义的边缘"等困境.从教育和就业两方面入手,强调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纾解青年流动人口二代群体社会融入困境的可能有效方式.

    青年流动人口二代社会融入内涵及特征困境及应对

    数字身份:青年群体虚拟生存符号的构建与审思

    阎国华韩硕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型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与应用普及,人们的虚拟生存持续深化,其中青年群体尤为活跃,不断构建自己的数字身份.这种由使用者借助数字技术自主创造,经由不断营造和累积,在虚拟生活自我展现和互动交流中得以表现,反映其在虚拟空间称谓、行为、兴趣、特长及影响力等信息的符号集合,被称作"数字身份".数字身份生动彰显了青年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媒介化和网络化虚拟生存样态,有助于青年群体自我表达与身份确证,发挥他们对于网络建设的积极效能,但同时也会因身份背离、现实矮化、数字反噬与链接失衡等问题引发深层次问题与挑战.面对数字身份的辩证性意义,应从引导数字身份积极复归、推动技术应用创新优化、强化网络空间约束治理和统筹线上线下互动机制等方面综合施策来加以应对.

    数字身份构建逻辑虚拟生存符号数字化生存

    无家何以育:破解青年低生育率的家庭路径

    黎娟娟黎文华
    52-5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是影响青年生育的关键因素,生育的社会性和长期性决定了青年生育离不开家庭,家庭诸功能为青年生育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社会结构转型、家庭结构变迁、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家庭功能弱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年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传统家文化的影响和当前的现实环境,为通过家庭功能重建推动青年生育意愿转变的以家庭作为破解青年生育问题的路径提供了可能.未来建议通过倡导家庭价值回归、出台家庭支持政策、完善青年生育支持网络等对策,推动和引导青年群体转变生育观念,进而提升青年群体生育率.

    青年低生育率家庭

    为何生育支持政策要以支持家庭为中心?——基于对大众生育观的主题分析

    马雪杨王增文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单纯地放松生育数量限制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能否打破低生育困境?生育的私人和家务属性使生育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大众生育观和大众认同性.大众生育观的内核是什么?生育支持政策应如何与之形成积极共生?文章以2020-2023年所获113份定性证据为基础,阐述大众生育观的内核是围绕家庭完整、家庭责任和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展开的,现代生育制度的核心仍是家庭制度.因此,生育支持政策应以支持家庭建立和维持的全周期为中心,释放生育潜力、激发生育动力.

    生育观家庭中心积极共生生育政策

    从"游走"到"入乡":数字游民的乡村嵌入与重塑——基于浙江省A县的经验考察

    王云龙
    68-7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实证考察,针对数字游民回嵌乡村的动因、在地实践的过程及其表征结果展开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游民基于时空脱域的工作特质、自由写意的生活方式和闲适质朴的价值理念,脱离城市返回乡村,以获取身心的自由.在从"游走"到"入乡"的转变中,数字游民主动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乡土发展愿景相绑定,并通过主体、技术与关系三重嵌入机制成为推动乡村建设的地方性力量.同时,数字游民的嵌入实践也激发着乡村文化图景、治理效能、产业资源的重塑与再造,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全新的呈现方式和创新路径.

    数字游民离城返乡乡村嵌入空间重塑

    互联网平台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与青年发展"双向奔赴"——基于百余名洄游青年的调查分析

    廉思孙琪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对百余名洄游青年的深度访谈,以电商P平台为例,探讨互联网平台助力青年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方式及路径.在对洄游青年的帮扶支持中,平台从增强能力本领和提升内生动力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在能力本领上,平台赋予三项"生存技能包"以提高个体可行能力:低成本进入市场能力、产宣销整合变现能力、隐性知识显性化能力.在内生动力上,平台通过三个维度助推"反向流动力":展现青年就业创业的另一种可能;增强青年返乡的认同感和互助力;建立起青年与家乡的深度情感连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必须重新认识平台的价值和功能.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程加速,互联网平台全面发力,有力促进了乡村市场各种新企业、新零售、新技术的诞生与应用,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新布局,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推动了青年返乡后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洄游青年互联网平台可行能力内生动力

    流动的"灵韵":当代青年的城市漫游与生活共同体建构

    曹国东毛瑀涵
    85-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citywalk"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新风尚,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意图重建都市生活共同体的行为实践.文章结合本雅明对城市现代性的论述,以城市漫游者的自我和他者实践为基础,深度剖析青年漫游者的漫步行为、发生过程及其文化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加速社会和城市空间流动性表征,当代青年将漫游作为一种社交仪式和情感再生产过程,在身体节奏修复和街道游荡中重新感知城市时空结构,维系社会关系,主动构建起富有生态性的都市生活共同体,从而激发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也要辩证看待青年漫游现象,警惕消费主义的吞噬,鼓励青年群体真正深入城市生活,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青年文化城市漫游文化想象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