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周晓燕

双月刊

2095-9796

zqxb@vip.163.com

010-88567282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青年理论与实践的权威性刊物。本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立足中国青年理论与实践,以青年问题、青年工作及青年最关心的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文化教育等为主题,汇萃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服务于国内各级青年政策的制定与青年工作者、修正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员工。近年来,学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转载率连年达到40%,获得学术界评定的多个奖项,相关媒体作了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历程与经验

    刘萍田克勤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便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的发展历程中,党始终坚持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努力把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性,不断优化教育环节,显著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持续推进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既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证,更是引领新时代青年全面成长、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新人

    青年发展视角下的"间隔期"

    张良驯
    10页

    青年职场"Gap day"现象探究

    张良驯付成梅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职场"Gap day"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青年职场"Gap day"现象的典型特征是:通过语言上的拼贴与再造,表达部分职业青年的困顿疲倦情绪;通过行为上的放空与逃离,排解青年在工作中积攒的情绪和压力;通过价值上的戏谑与自嘲,赋予青年的短暂休息以正向意义.青年职场"Gap day"现象的深层原因是:青年在高压生存环境中的"弹性姿态"、在加速社会运行中的"精神逃离"和在社会时钟齿轮下的"自我审视".对青年职场"Gap day"现象的有效治理,既要着眼于青年发展,运用公共政策实现青年发展的普遍性诉求,又要立足于青年就业,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青年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Gapday青年现象青年就业青年职业发展

    生命时间的多力合成:中国青年间隔期的"时间需求"与反抗

    黄亦宽郑作彧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践行"间隔期"的青年虽然受到了大众的持续关注,但也常常因背反"生命时间结构"而遭到非议和劝阻.本文旨在剖析青年在践行间隔期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阻力,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青年克服此类阻力的方式.为此,笔者采用叙事访谈的方法,以24位中国青年在间隔期内的经历与感受作为主要材料,通过剖析间隔者在"个体""群体"和"系统"三个层次上的境遇和努力,说明其在时间生态系统中必然会面对的"时间需求"矛盾及其应对矛盾的方式,揭示"生命时间的多力合成"过程,以此深化时间结构的理论意涵.

    间隔期时间需求生命时间生态学生命时间的多力合成

    人工智能与青年发展

    肖峰
    36页

    大模型时代的青年发展

    肖峰来宁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模型发展深刻变革着人类社会,尤其对青年的发展产生了多重影响,包括造就学习型青年、催生创业型青年、锻造抗风险型青年等,同时也可能会给青年发展带来无节制生成内容的误导、过度的大模型依赖、未来"双重"失业压力更为突出、潜在的自我怀疑等负面影响.面对大模型时代所引发的根本性变革,需要充分利用大模型时代对青年发展的正向塑造作用,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要更加注重培养青年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提高青年的大模型素养,促进青年在大模型时代更好地发展自己.

    大模型青年发展人工智能青年就业

    人工智能时代青年社会注意力风险及其治理

    张瑜李俊贤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对其社会注意力的分配反向建构着其自我理解和社会觉知,因此必须全面把握人工智能时代青年社会注意力分配的存在论变革及其风险.脱域加速与数字在场的本体变革、内容海量与结构复杂的数据变革、流量驱动与算法规训的机制变革,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时代青年社会注意力分配的新情境,导致了较为普遍的注意力分散、短缺和失衡.这一新注意力结构和运作方式有可能会引发青年的自我认同风险、社会交往风险和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对此,不仅需要在个体层面提升青年媒介素养,还应当进行交往共同体建设、数字治理制度化建设等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总体性筹划.

    人工智能青年社会注意力风险治理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及其当代启示

    陈洪玲衣鸿飞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做好青年工作,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团结青年、教育青年和动员青年的过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加强青年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关心爱护青年与创新工作方法相结合、坚持学习革命理论与参加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投身革命实践与深入工农群众相结合,不断探索前进,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青年工作经验,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新时代,青年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青年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满足青年切实需求;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培养,坚定青年理想信念;重视社会实践锻炼,坚持群众路线.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青年运动

    高校共青团B站用户情感交互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全国85所高校为例

    黄艳曾馨静李卫东
    6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共青团B站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情感交流、情感建立、情感互动的场域.但现有研究仍缺乏对高校共青团B站用户情感交互意愿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的深入探索.本研究以刺激—有机体—反应(SOR)理论框架和信息生态理论为基础,探究了"信息生态系统(S)—用户情感卷入(O)—用户情感交互意愿(R)"的影响机理以及用户情感卷入影响其情感交互意愿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共青团B站构建的信息生态系统对用户情感卷入有显著正向影响;情感卷入对情感交互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情感卷入在信息生态系统与情感交互意愿的关系中起着显著中介作用;数字素养在情感卷入与情感交互意愿的关系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高校共青团高校共青团B站用户情感交互意愿信息生态系统情感卷入

    弹幕空间青年爱国情感的激发与展现——基于B站"爆款"短视频及其弹幕的分析

    刘亚琼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弹幕空间已成为激发青年爱国情感的新场域.在B站,青年易感于中华悠久历史、优秀传统文化、革命英烈事迹、艰苦奋斗创业和重大发展成就等主题叙事.不同爱国故事借助弹幕互动激发情感的过程各有特点,由记忆的唤醒、惊艳的开篇、悲壮的致敬、共鸣的泪点、震撼的成就带来情绪高潮,进而展现出不同类型的爱国情感,包括慷慨和豪迈、喜爱和骄傲、敬佩和热血、悲情和感动、兴奋和自豪.由此,弹幕空间创设出新颖的爱国情感生成机制:凭借提供时空共在感、圈内人身份、情感共鸣的条件,构建虚拟群体;通过群体互动,使爱国情感萌发唤醒、同化强化、升腾升华;进而形成群体团结、爱国符号和群体道德,将短暂的集体兴奋转化为长期的爱国情感.

    爱国情感B站弹幕青年互动仪式链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