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肖序常

月刊

1671-2552

dzhtb@263.net

010-58584211,58584206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地质通报/Journal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 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服务为宗旨,力求全面展示和及时报道地质大调查全新领域——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灾害预警工程、技术发展工程、数字国土,以及相关地质科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发现、新方法。辟有“专题报告”、“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法与应用”、“快报”、“学术讨论”、“特稿·专论”、“综述与进展”、“知识经纬”、“动态与信息”、“编读往来”等栏目,内容涉及基础地质、经济地质、海洋地质、能源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信息、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专业领域。本刊着力突出报道的时效性与动态性,更注重成果的原创性与前瞻性。刊物特色:报道简洁、精练、取材广泛、严谨,信息量大,刊期短。读者对象:从事地质调查、地质科学研究的科研、教学、生产人员,也包括对地质学及其连缘学科感兴趣的广大工程技术、科技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球系统科学基本原理与应用展望

    张万益杜璨胡雅璐刘江涛...
    1277-1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应时代之需产生的科学,它革新了地球科学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工作范式.自地球系统科学产生以来,围绕其是否是一门科学、具有何种应用前景等一直存在争议.从地球系统科学的主要理论与基本原理视角出发,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内涵、理论体系及与地球科学之间的关系等本质特征进行剖析,并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方法技术进行了总结.针对解决的不同问题,提出了地球系统科学在地球深部过程、岩石圈与外部圈层交互作用、外部圈层交互作用 3 个领域的应用展望.分析认为,地球系统科学既是基于地球科学与系统论的科学观,又是一套量化研究各圈层交互作用的先进工作方法体系,是揭示地球圈层交互奥秘、解决地球宜居性的钥匙.

    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科学源汇系统生态修复地球深部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关联演化认知

    王军孙雨芹赵财胜杨智威...
    1289-1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演化机制.通过解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涵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体,旨在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要素的演化路径,通过对历史阶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时期的启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下研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关联演化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视角下的生态保护修复转型思考

    王军孙雨芹杨智威彭建...
    1297-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动态演变的耦合系统.本文明晰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视角下生态保护修复的认知内涵,梳理了人地关系、社会-生态系统发展框架等耦合方法理论,分析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要素关联的系统性不足、空间尺度统筹的联动性不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性不足等.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耦合视角下生态保护修复转型的路径和策略,包括强化系统目标进行模式与格局优化、跨层级联动统筹、高质量协同匹配等,以期为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转型策略

    地球系统科学视角下美国湿地保护修复的经验及启示——以大沼泽地综合修复计划为例

    胡雅璐张万益王泉袁建国...
    1305-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作为地球上初级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正在遭遇全球性的退化危机.近几十年来,美国在地球系统科学指导下建立了全面的湿地保护法律体系、科学的生态系统修复理念、多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修复模式,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以美国大沼泽地综合修复计划为例,对其生态修复工作模式进行了综述,通过系统对比研究,发现中国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存在管理机制待完善、理念科学性不足、调查监测体系待加强等.建议设立国家湿地生态修复大科学计划,聚焦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水文条件等关键问题,建设全国湿地监测网络,建立综合调查、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动态调整的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模式.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地球系统科学美国大沼泽地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的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分区与策略

    孙雨芹王军杨智威
    1315-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是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关键桥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出发,开展生态修复分区研究,是新时期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和协调区域间发展的重要前提.以赤水河流域为研究区,以 409 个街道(镇)为评价单元,分析 2010-2020 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及二者耦合协调程度.其中,高阶耦合(n=61)、高阶失调(n=140)、低阶失调(n=63)和低阶耦合(n=145)的供给变化量(z-score标准化)分别为 1.7±2.1、-0.9±2.2、5.9±6.4 和-0.1±0.5,需求变化量(z-score标准化)分别为 0.6±1.1、2.1±2.4、0.7±2.4 和-0.5±0.4.结合各区供需变化量本文提出了生态保育型、重点修复型、生态连通型、价值转化型等赤水河流域差异化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策略,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关系生态修复分区生态修复策略赤水河流域

    基于地球关键带类型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

    黄培真赵华甫吴克宁钱家乘...
    1325-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关键带类型单元反映自然本底特征,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以土地覆盖、地形、土壤为构成要素,划分县域地球关键带类型,并结合InVEST模型和Conefor2.6 模型评估区域生态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识别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结果显示:①西峡县地球关键带类型可划分为一级类型 8 种,二级类型 19 种,一级类中阔叶林丘陵地类型为主要类型,二级类中阔叶林丘陵地淋溶土为主要类型;②高生态重要性等级地球关键带集中在中部和北部分布,约占县域的 9.3%.生态敏感性等级高的地球关键带单元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区;③按生态等级将地球关键带单元分为底线型、紧张型、缓冲型和一般型4 类,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分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育区、重点生态保护区、一般生态保护区和其他区域.

    西峡县地球关键带类型生态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生态修复

    县域尺度地球关键带分类框架与实证——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

    李潇吴克宁刘亚男钱家乘...
    1336-1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关键带分类有助于认知关键带的空间布局,了解其发生和演化的区域差异性,并可以作为观测和调查关键带的基础.为了延续大尺度地球关键带分类,在分析关键带组成要素的基础上,采用多层级划分法构建了一套小尺度关键带分类的框架,并在GIS中以图层叠置法对河南省西峡县做了实证研究.建立了一套涵盖分类原则、分类指标的多层级地球关键带分类框架,并将西峡县地球关键带划分为 28 个一级类型单元,246 个二级类型单元和 722 个三级类型单元.这种划分可以提高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整体认知,对小尺度地球关键带的科学研究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地球关键带类型单元县域西峡县河南

    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水文过程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云强张少康张萍萍杨阳...
    1346-1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关键带是 21 世纪地球科学的前沿和重点领域之一.黄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10%,中国的黄土高原是典型的地球关键带之一.土壤水文过程驱动着黄土高原关键带不同尺度的系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决定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的演化方向与可持续性.基于地球关键带"4M"研究框架,综述了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水文过程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梳理了不同尺度土壤水文过程的观测方法与技术、模型模拟与填图、深层土壤干化管理等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围绕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水资源优化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水文过程的优化管理对策和建议,展望了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水文过程研究的未来趋势.以期深化黄土高原关键带研究的科学认知,促进地球关键带科学的发展,为黄土高原自然资源优化管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地球关键带黄土高原土壤水文过程优化管理生态系统服务

    "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韧性发展

    刘玲娜雷涯邻张万益付婧锐...
    1361-1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赖高碳发展模式的资源型城市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过程面临诸多风险.通过提升城市韧性将减排压力转化为城市内部减排动力,更好处理"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间的协同关系,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将城市韧性作为资源型城市应对"双碳"目标的实际响应,通过构建资源型城市韧性评估体系,在量化评估 2010-2019 年中国 30 个资源型城市韧性水平的差异基础上,比较了碳排放变化与资源型城市韧性二者间变化关系,主要结果如下:①2010-2019 年中国 30 个资源型城市韧性水平均有提升,但差距在不断扩大;在空间演变方面,资源型城市韧性水平整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2013 年之后的表现更明显;从城市内部韧性系统看,经济韧性与生态韧性的协调度较高,为"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韧性提升的良好基础;②资源型城市韧性与碳排放的比较研究表明,二者绝对值变化趋势均呈上升状态,增长速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虽然尚未实现"碳达峰",但城市韧性的增加速率远高于碳排放增速,城市韧性有望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基于上述内容,提出构建"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韧性评估体系与保障政策体系建设相关建议.

    资源型城市城市韧性"双碳"目标协调度

    中国过去2000年耕地的时空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策略

    王发浩张凯歌方修琦陈常松...
    1373-1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中国历史时期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策略,可为当前及未来国土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之处.本研究集成过去 2000 年中国农耕区分布和耕地空间重建成果,概括了过去 2000 年间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针对不同历史时期耕地扩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探讨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策略.主要结论如下:①过去 2000 年中国耕地面积在波动中增加,公元初至公元 8 世纪维持在 3.33×107 ha上下,11 世纪末接近 5.33×107 ha,17 世纪初超 6.67×107 ha,清末(1910 年)达 9.33×107 ha,1980 年后逾 13.33×107 ha.②过去 2000 年中国农耕区经历了 3 次扩展:西汉时期耕地扩展至长江以北,唐宋时期长江以南地区的耕地开发奠定了现代中国耕地分布的主体格局,清以来耕地变化以平原地区垦殖加深,以及对山地、边疆地区的开垦为主要特征.③中国历史上因地制宜地主动对耕地进行适应性改造,涵盖水利、农具等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作物选种等田间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是维系中国历史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过去2000年中国耕地时空特征可持续利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