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

杜建伟

月刊

1009-9727

ctmffff@vip.163.com;ctmffff@163.com

0898-65377298、65326675

570203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44号

中国热带医学/Journal China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 中国热带医学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国内外”的办刊方针,突出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特色,促进有关学科发展。介绍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并力求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严谨的技术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竭诚为全国医疗、卫生、医药、环保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尤其是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同志们服务。栏目设置:述评、 论著、疾病控制、临床诊治、传统医学、检验技术、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研究进展、理论探讨、科技信息、媒介防制、营养与食品等。报道内容: 主要报道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病因不明疾病的防治研究,如各种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性病、皮肤病、艾滋病、营养缺乏或过多病、物理病、职业卫生、中毒、贫血、社区卫生、环境卫生等。其 它: 本刊被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 被国际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和Global Health等 收录;2003年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和国家<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与国内外90余种期刊交换。2006年 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登革热防控研究新进展

    陈晓光
    1161-1162页

    登革热登革病毒登革热疫苗伊蚊

    WHO登革热疫苗基本立场解读

    殷大鹏盖相臻陈碧玉谢淑云...
    1163-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登革热疫苗基本立场文件,重点关注了登革热疫苗(TAK-003)。文件中建议在登革热高强度传播地区将此疫苗纳入常规免疫计划,优先为6~16岁儿童接种疫苗,应在与登革热相关住院病例的高峰年龄发病前1~2年接种,采用2剂间隔至少3个月的疫苗接种方案。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有症状的HIV感染者等特定人群,文件不推荐该疫苗接种。文件还指出,TAK-003疫苗在血清阳性人群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该疫苗可能不会对血清阴性疫苗接种者中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3和DENV4提供保护,并且根据目前可用的数据,如果血清阴性的人接触DENV3和DENV4,则不能排除发生严重登革热的潜在风险。此外,文件提到,会根据传播强度和接种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具体的成本效益需要在不同强度的传播环境中进行评估。目前尚无关于加强针使用的数据,因此不推荐接种加强针。最后,文件指出TAK-003疫苗与黄热疫苗、甲肝疫苗可同时接种,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疫苗同时接种的研究正在进行,这为未来登革热疫苗的接种策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世界卫生组织登革热疫苗预防接种

    基于Ⅰ型登革病毒全球统一基因分型协同监测策略的纳米孔测序溯源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胡敏玲张晓晴郭祥刘晓华...
    1166-1172,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全球统一DENV-1基因分型协同监测策略构建纳米孔测序溯源技术体系,并初步应用于患者血清样本测试。方法 基于全球DENV整合序列资源数据库GISDD v1。2。1中DENV-1全基因组序列集,利用MEGA 7。0、primer-BLAST、MPprimer和GISDDrPrimer软件筛选、设计和评价特异性的靶向多重PCR引物对;提取血清样本RNA和逆转录;16对引物分配至2个引物池,多重PCR扩增靶标基因组序列;使用磁珠纯化,根据SQK-LSK109试剂盒操作流程构建文库,使用MinION测序;分析测序数据并组装基因组,以GISDD基因分型平台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设计并鉴定了16对与GISDD所收录基因组序列具有高覆盖度的DENV-1引物,建立了DENV-1特异性多重PCR靶向纳米孔高通量测序技术体系。初步应用于13例广州登革热患者血清样本的全基因组检测,读长(reads)平均长度中值为1668。00 bp,测序平均质量中值为9。30,比对率中值为97。90%,比对上参考基因组NV46的平均长度中值为1677。90 bp,基因组平均深度中值为12886。40×。进一步基于GISDD基因分型和溯源分析发现,9个隶属DENV-1基因分支1E1、3个为1L1、1个为5C1。结论 纳米孔测序DENV-1全基因组检测体系稳定可靠,可获得高质量DENV-1全基因组序列,为登革热疫情暴发中DENV-1基因组的快速侦检与溯源追踪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案,为建立登革热的全球协同监测控制体系奠定技术基础。

    登革病毒纳米孔测序全基因组基因分型

    基于ARIMA模型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措施对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的影响

    贾豫晨李宁郑尔达邬志薇...
    1173-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云南省登革热的流行特征,探索云南省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期间采取的防控措施是否对登革热的流行情况产生影响,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云南省2013—2023年登革热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选取2013—2019年登革热病例数据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2020—2022年登革热发病数,将预测值和真实值进行比较。结果 2013—2023年云南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8131例,其中本地病例24209例,境外输入病例392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35/10万。每年仅有1个发病高峰,主要分布在7—11月。云南省各州市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年均发病率最高的4个州市分别为西双版纳州(117。34/10万)、德宏州(56。93/10万)、临沧市(8。44/10万)、普洱市(3。12/10万)。男女比例为1。19∶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20~50岁;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商业服务、家务及待业。通过SPSS软件拟合2013—2019年的登革热病例数据建立ARIMA(0,0,1)(1,2,0)12模型,模型拟合效果好。使用模型对2020—2022年云南省各月份登革热发病人数进行预测,只有少部分真实值处于预测值的95%置信区间内。结论 新冠疫情的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登革热的报告发病数,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和调整,需对登革热的防控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实施更为精准的防控策略。

    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重庆市2023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与媒介应急监测

    涂涛田陶晓颖肖汉森邵正蓉...
    1180-1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收集2023年重庆市暴发登革热本地疫情相关信息,分析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媒介应急监测情况,为有效防制登革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模块收集2023年重庆市登革热病例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法和双层叠帐法开展媒介伊蚊应急监测,评价伊蚊应急控制效果;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3年重庆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19例,其中输入病例92例,本地病例27例;境外主要输入来源地为东南亚,境内输入主要来自云南省;重庆市本地疫情中,合川区和江北区为聚集疫情,病例数为15例(55。56%)、5例(18。52%);病例多出现在8—10月,9月为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高峰期;感染人群职业多为家务待业;本地病例登革病毒血清型主要是Ⅰ型和Ⅱ型。发生登革热本地疫情后,经整合形成26个疫点核心区。所有疫点核心区首次应急监测的平均BI值为16。51,平均帐诱指数为4。72只/(顶·h)。首次调查BI和帐诱指数达标率均较低,分别为7。69%、30。77%;第14天,两者达标率均高于95%。结论 重庆市登革热防控应重点关注国内外人口流动,在8—10月期间应加强境外的东南亚国家,境内云南来渝、返渝人员的卫生检疫工作,进一步加强媒介伊蚊监测预警、孳生地治理及成蚊杀灭工作,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发生和发展。

    登革热流行特征媒介监测

    登革热传播模型的控制策略优化研究

    王立颖李伟昊李明发孟纬纬...
    1186-1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登革热干预措施和控制策略的成本效益关系,探讨不同场景下最具经济效益的登革热控制策略及实施方案,为登革热防控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登革热传播动力学模型,对宣传教育、预防性灭蚊、清理孳生地、应急性灭蚊和隔离治疗5种干预措施进行量化分析。设置登革热综合控制策略,使用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搜索各种控制策略在不同场景下的最优参数取值,即最佳实施方案。使用成本效益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CER)、增量成本效益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指标,衡量不同场景下各控制策略之间的成本效益关系,探索经济有效的登革热控制策略。结果 在评估的干预措施中,成本效益从低到高依次是隔离治疗、宣传教育、清理孳生地、预防性灭蚊和应急性灭蚊。对于不同的干预场景,组合使用宣传教育、清理孳生地、应急性灭蚊和隔离治疗的控制策略最具成本效益。当隔离治疗的最高覆盖率为70%时,其余干预措施在干预第二年以约20%的覆盖率或作用强度实施可以在5年实现疫情的消除。结论 相关部门应提前防控,提高登革热患者的隔离治疗覆盖率,同时,加强登革热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防控计划,在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实施综合控制策略,以实现对登革热疫情的快速控制。

    登革热传播动力学模型干预措施策略优化

    广东省2023年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研究

    邓惠段金花李乐扬梁雪莹...
    1194-1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广东省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应对登革热媒介伊蚊抗性发展,提高登革热蚊媒防制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诊断剂量方法,通过成蚊接触筒法测定不同监测点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比较分析广东省2023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成蚊的抗药性结果。结果 2023年,17个地市共49个监测点测定白纹伊蚊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85。71%为抗性种群,14。29%为可能抗性种群。17个地市共45个监测点测定了白纹伊蚊成蚊对残杀威、噁虫威2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6。67%为抗性种群,53。33%为可能抗性种群,40。00%为敏感种群。7个地市共38个监测点测定了白纹伊蚊成蚊对马拉硫磷、杀螟硫磷2种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92。11%为抗性种群,5。26%为可能抗性种群,2。63%为敏感种群。结论 在2023年广东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点中,白纹伊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了抗性,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了普遍抗性,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少部分产生抗性。蚊媒防制工作应坚持以环境治理、蚊媒孳生地处置为主,科学选择和使用杀虫剂。在化学杀灭成蚊时,应减少使用单剂的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采用复配、轮换等策略应对和延缓蚊虫抗性发展,提高防制效率。

    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接触筒法

    南昌市2018—2023年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分析

    付仁龙杨树陶卉英马红梅...
    1200-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南昌市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季节性消长规律,为指导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监测伊蚊幼蚊密度,双层叠帐法监测伊蚊成蚊密度,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x2检验分析不同时间BI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时间、生境间帐诱指数或BI的差异,并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结果 2018—2023年平均BI为4。08,年均BI整体呈下降趋势(x2=189。809,P<0。001),2019年最高,2022年最低。平均帐诱指数为1。17只/(顶·h),全市BI和帐诱指数季节性消长明显,均呈单峰型,峰值均在7月,分别为5。63和1。83只/(顶·h),10月最低,分别为2。28和0。51只/(顶·h);居民区生境BI和帐诱指数均高于公园、工地和医院三类生境;不同生境不同月份BI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6—8月,但不同生境不同年份的BI走势各有不同;2018-2023年有30。56%(11/36)的监测月份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其中2018年6月的BI值达到登革热暴发风险阈值。结论 南昌市媒介伊蚊密度年度消长趋势呈下降态势,但仍存在登革热本地传播流行风险,应持续加强外环境孳生地综合治理,加强登革热媒介伊蚊的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因病原的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布雷图指数帐诱指数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2013—2023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李海艳王卫常巍李园园...
    1205-1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充分了解与分析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登革热的流行规律,为防控西双版纳州等云南省边境地区的登革热本地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系统分析西双版纳州勐腊县2013—2023年间登革热疫情的时间、地域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2013—2023年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220例,其中本地病例2850例,占88。51%;输入病例370例(境外输入197例,境内输入173例),占11。49%。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集中在7—10月,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特征,以8—10月高发,主要分布于勐腊镇和磨憨镇。2013—2023年本地病例的男女比例为1。17∶1;20~50岁年龄组的病例占66。91%,2013—2023年勐腊县本地病例各年龄组登革热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2。711,P<0。05);本地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农民43。79%(1248/2850)、学生11。19%(319/2850)和商业服务者7。54%(215/2850),其中2023年不同职业登革热病例数均高于其他年份。2013—2023年输入病例的男女比例为1。52∶1;20~50岁年龄组的病例占82。70%,2013—2023年勐腊县输入登革热发病率在各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947,P<0。05);输入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农民126例(34。05%)、商业服务者61例(16。49%)和学生27例(7。30%)。2023年达到10年来输入病例数的峰值,为163例(占输入总数的44。05%)。2013—2023年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显示5月媒介密度开始上升,BI在5~15之间;7—9月媒介密度达高峰,BI在10~40,大多数BI在20~40;10月和11月逐步下降,BI为5~20。结论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登革热疫情由输入病例引起本地暴发,具有显著地方性和季节性特征,境外输入主要源于东南亚国家。勐腊县应继续保持警惕,加强跨境传播的监测,并且全面落实病例监测以及防蚊灭蚊等预防措施,在疫情暴发初期,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防止疫情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防控措施

    深圳市2023年一起工地暴发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和经验

    何建良刘阳张韶华李扬...
    1211-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总结分析一起工地登革热疫点蚊虫处置案例,探讨有害生物防制(pest control operations,PCO)公司在建筑工地登革热疫情灭蚊处置中应采取的方法与策略。方法 采用查阅病例数据、蚊媒监测数据、现场处置记录等相关资料的方法,对2023年深圳市南山区前海某建筑工地登革热疫情蚊媒处置过程进行调查、总结和分析。结果 针对本起疫情主要开展4个阶段防制,第一阶段为全面应急控制阶段,每天处置2次,每天出动人员最多达50人,使用药物52 L;第二阶段为巩固消杀阶段,每周处置2次,每次出动4人,使用药物4。5 L;第三阶段为应急预防消杀阶段,每天处置1次,每次出动6人,使用药物8L;第四阶段为收尾阶段,每天处置方法同第二阶段。采用的方法主要为超低容量喷雾与滞留喷洒结合灭成蚊,兼用热烟雾机对建筑内环境灭蚊,并全面清理孳生地。防控开始7d后,工地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指数都降为0,无后续病例发生,防控成效显著。结论 工地疫点由于环境复杂,为防制带来较大困难,PCO应急队伍应采取适合的防控策略开展处置。

    工地登革热疫情灭蚊疫情处置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