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

杜建伟

月刊

1009-9727

ctmffff@vip.163.com;ctmffff@163.com

0898-65377298、65326675

570203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44号

中国热带医学/Journal China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 中国热带医学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国内外”的办刊方针,突出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特色,促进有关学科发展。介绍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并力求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严谨的技术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竭诚为全国医疗、卫生、医药、环保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尤其是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同志们服务。栏目设置:述评、 论著、疾病控制、临床诊治、传统医学、检验技术、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研究进展、理论探讨、科技信息、媒介防制、营养与食品等。报道内容: 主要报道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病因不明疾病的防治研究,如各种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性病、皮肤病、艾滋病、营养缺乏或过多病、物理病、职业卫生、中毒、贫血、社区卫生、环境卫生等。其 它: 本刊被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 被国际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和Global Health等 收录;2003年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和国家<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与国内外90余种期刊交换。2006年 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广西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念珠菌感染预后及其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吴玉婷陆贝贝阳世雄韦吴迪...
    1217-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预测影响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合并念珠菌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早期识别高危患者的预测指标.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9年6月在广西某传染病医院住院的HIV/AIDS合并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患者不同的预后结局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按死亡∶生存=1∶3的比例随机选择病例构建模型.将数据按7∶3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构建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综合评估模型性能选择最优模型作为最终的预测模型.最后使用SHAP值解释模型的特征,分析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了3098例HIV/AIDS合并念珠菌感染患者.从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HIV/AIDS合并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呈线性平稳下降趋势(P=0.043).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后得到1620例病例数据构建6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其中XG-Boost模型的性能表现最优[训练/测试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8/0.85,灵敏度为0.93/0.75,特异度为0.93/0.84].呼吸衰竭、尿素和乳酸脱氢酶水平被认为是影响患者预后结局的三大因素.结论 XGBoost模型在预测HIV/AIDS合并念珠菌感染患者的预后结局方面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该模型可为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提供预警,协助临床医生采取个性化治疗措施,对指导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念珠菌感染机器学习预测模型XGBoost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导致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模型的研究

    杨亮牛珍马芷璇吴小杰...
    1225-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脱髓鞘性视神经炎(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DON)动物模型,为DON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通过灌胃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幼虫的方法感染Balb/c小鼠;接着用神经行为学和视觉评分来评估小鼠神经功能学变化,视觉动作电位和视网膜电图检测小鼠视觉通路的变化,组织病理学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视网膜和视神经髓鞘形态功能性变化,RT-qPCR和Western Blot来检测视网膜节细胞标志物Brn-3a和视神经髓鞘标志物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Balb/c小鼠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第21天,其体质量明显下降,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视觉评分均显著降低;同时,视觉动作电位和视网膜电图检测结果表明视神经和视网膜的视路传导功能受损;另外,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固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到视网膜节细胞和视神经髓鞘出现明显损伤;最后,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标志物Brn-3a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MBP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Balb/c小鼠可损伤其视网膜和视神经,进而导致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发生,其可作为一种新的DON动物模型.

    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广州管圆线虫Balb/c小鼠动物模型

    二种吸虫尾蚴生物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刘柳周长海诸廷俊钱门宝...
    1233-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江西省纹沼螺吸虫类尾蚴及逸出特征,为吸虫类尾蚴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3年9—11月,从江西省信丰县某一鱼塘内分三次采集纹沼螺,采用尾蚴逸出法鉴定尾蚴感染情况;每天6:00—18:00,连续2 d,每间隔2 h在恒温状态下记录纹沼螺中尾蚴溢出数量,显微镜下观察溢出尾蚴形态特征.分别提取不同尾蚴DNA,采用PCR法扩增吸虫尾蚴内转录间隔区2(ITS2),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序列经Blast比对,以华支睾吸虫为外群,使用MEGA 7.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ITS2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确定逸出尾蚴种类.结果 共采集纹沼螺1982只,逸出2种尾蚴,总阳性率为1.21%(24/1982).尾蚴a呈纺锤形,前端钝圆,后端略尖,该尾蚴在8:00—12:00无尾蚴逸出,12:00后少量逸出,逸出率在16:00后逐渐增高,18:00达到峰值,且18:00—次日6:00大量逸出;尾蚴b分体、尾两部分,尾部长于体部,末端分叉,活动时呈"人"或"Y"字形.8:00—12:00尾蚴逸出率逐渐增高,12:00达到峰值,12:00之后逐渐回落,16:00后几乎无尾蚴逸出,夜间不逸出,该尾蚴逸出率可能与光照有关.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尾蚴a ITS2基因与Lecithodendrium linstowi ITS2基因同源性最高,为92.43%.尾蚴b ITS2基因与Holostepha-nus dubinini ITS2基因同源性最高,为99.35%.结论 江西省纹沼螺可感染不同种类尾蚴,不同尾蚴的逸出规律及生物学特征存在较为明显差异,分子生物学结果分析尾蚴a可能为枝腺属吸虫,尾蚴b可能为日本全冠吸虫.通过了解尾蚴的生物学特征,对不同种类尾蚴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对吸虫防控具有潜在价值.

    纹沼螺尾蚴生物学特征种类鉴定

    广西来宾市2017—2023年101例粪类圆线虫感染的诊断和分析

    韦新艳陆燕韦凤妮阮贵香...
    1238-1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来宾市2017—2023年诊断的101例粪类圆线虫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粪类圆线虫病防治提供资料.方法 收集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2017—2023年确诊感染粪类圆线虫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和临床症状及贫血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1例粪类圆线虫感染病例中男性79例,女性22例,男女性比为3.6∶1.患者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以务农为主,且文化程度较低,年龄(65.32±12.48)岁,>60岁老年患者67例.首发有消化道腹痛、黑便和血性腹泻症状分别有16、12和6例,合并肺部感染、高血压、痛风和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和恶性肿瘤分别29、25、18、13和12例.实验室检查显示,出现贫血、大便隐血阳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分别59、63和51例.结论 来宾市兴宾区的粪类圆线虫感染患者多发于文化程度低的农村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粪类圆线虫患者中仅部分出现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但大部分患者合并有肺部感染、高血压、痛风性、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合并感染有加快和加剧疾病进程的风险,应加强当地粪类圆线虫的防控.

    粪类圆线虫贫血消化道症状农村地区

    海南省Y群脑膜炎奈瑟菌流行病学、分子特征及药敏性分析

    王少玲黄雅靖李丹丹吴庆梓...
    1241-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海南省Y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流行病学、分子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Y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海口市2022年5月发现的2例流脑病例患者血液标本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生化和普通聚合酶链反应种属鉴定,将得到的Nm用玻片凝集法和荧光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血清分群和基因分群;用二代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7株Nm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用E-test试纸条法进行13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例患者都是青少年.从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中共获得7株Nm分离株,其中2株来自患者,5株来自密切接触者.7株Nm血清分群结果与基因分群结果一致,均是Y群Nm.所有分离株基因序列GC含量在51.84%~51.86%,序列型是ST-1655型,属于ST-23克隆群.外膜蛋白porA(P1.5-1,10-1)、porB(3-117)和fetA(F4-1)基因分型结果均一致.7株Nm的耐药相关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氯霉素、阿奇霉素、米诺环素、利福平、环丙沙星、萘啶酸、左氧氟沙星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结论 海南省已发现ST-1655型血清Y群Nm感染病例,应加强该地区流脑菌群监测,推广流脑ACWY群四价疫苗接种,防止Y群流脑发病和死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奈瑟菌Y血清群序列型克隆群药物敏感性

    既往血吸虫病患者Th17/Treg失衡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的意义

    王华兵朱红张瑕马奎...
    1246-1250,1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湖北省重点区域既往血吸虫病患者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平衡与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等水平表达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有效评估血吸虫病病情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法,抽取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既往血吸虫病患者15例为病例组(P组);抽取2023年在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体检且匹配的健康者15例作为对照组(C组).比较2组受试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外周血Th17、Treg含量及Th17/Treg比值,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等水平表达.采用t检验对病例组与对照组在Th17/Treg平衡与相关细胞因子IL-17等方面水平表达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2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75.24±12.73)、(61.96±11.82)U/L]较对照组[(18.42±1.21)、(16.35±0.92)U/L]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Th17百分率高于对照组,病例组Th17/Treg比值较对照组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reg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外周血IL-1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2、TNF-α、IL-10、TGF-β1等表达水平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外周血Th17(%)、细胞因子IL-17水平均与ALT、AST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受炎性反应、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影响,本研究既往血吸虫病患者体内呈现出Th17/Treg比值增加,Th17/Treg失衡现象,细胞因子IL-17水平表达异常.检测Th17/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表达可能为血吸虫病临床病情评估与对症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血吸虫病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白细胞介素17免疫平衡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趋势

    杨海花李梦学李缘李健健...
    1251-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不同人群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以下简称为CD4细胞)动态变化情况,旨在了解不同人群抗病毒治疗后CD4细胞的变化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云南省某医院2018—2019年2年间接受治疗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了系统筛选,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患者60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抗病毒治疗的基线以及6、12、18、24个月的CD4细胞计数水平进行分析,以HIV感染者/AIDS患者基线采血时间为起点,最后随访时间为终点.结果 605例患者中,年龄≤30岁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细胞水平高于>30岁的患者;未婚的患者CD4细胞水平高于其他婚姻状况的患者;使用A组、C组和E组治疗方案的患者CD4细胞水平比B组、D组患者高.患者在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开始的6个月内CD4细胞计数增长较快,基线CD4细胞≤200个/µL的患者治疗2年后CD4细胞仍未达到正常水平,基线CD4细胞>200个/µL的患者ART后CD4细胞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治疗2年后达到正常水平.结论 ART早期为CD4细胞的快速增长期,越早进行ART,CD4细胞水平恢复越快,HIV感染者/AIDS患者免疫功能恢复越好.因此我们应加大监测检测力度,越早发现感染者将越容易进行免疫功能重建,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死亡风险,延长患者寿命.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CD4细胞

    湖北省2017—2023年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郑武赵丁源张薇汤恒...
    1256-1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湖北省2017—2023年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7—2023年现住址为湖北省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以确诊日期至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间隔≤30 d为及时治疗,>30 d为非及时治疗,计算历年治疗及时率,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4.9.0.0对历年治疗及时率进行时间趋势回归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s,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评价各区间的全局平均变化趋势;采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对患者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治疗及时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21332例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中,男性患者占81.52%;确诊时中位年龄43(28,56)岁,确诊后≤30 d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从2017年的45.12%上升到2023年的67.61%,2017—2023年全省治疗及时率呈上升趋势(AAPC=6.90).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确诊后治疗及时性更高(HR=1.15,95%CI:1.1~1.21);与≥50岁病例相比,年龄越小,治疗及时性越低,25~<50岁、15~<25、0~<15的HR(95%CI)分别为0.79(0.76~0.83)、0.67(0.63~0.72)、0.55(0.33~0.91);非汉族的治疗及时性低(HR=0.91,95%CI:0.83~0.99);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治疗及时性低,HR(95%CI)分别为0.92(0.88~0.97)、0.97(0.92~1.02);已婚或有配偶、离异或丧偶的病例治疗及时性低,HR(95%CI)分别为0.89(0.86~0.94)、0.80(0.76~0.85);羁押场所的病例治疗及时性低(HR=0.37,95%CI:0.29~0.47),咨询检测、其他来源的病例治疗及时性高,HR(95%CI)分别为1.09(1.04~1.15)、1.07(1~1.15);首次CD4+T淋巴细胞越低,治疗及时性越高.结论 湖北省2017—2023年接受治疗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治疗及时性逐年提高,性别、确诊时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感染途径、样本来源、首次CD4+T淋巴细胞情况,是治疗及时性的影响因素.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及时性

    河南省34株堪萨斯分枝杆菌分子分型及耐药性研究

    王少华常文静索文帅苏茹月...
    1262-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堪萨斯分枝杆菌分离株分型及药物敏感性结果,为堪萨斯分枝杆菌病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河南省各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2019—2022年初步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培养物,进行菌种鉴定.以获得的34株堪萨斯分枝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板法检测11种药物的敏感性,并用PCR-限制性内切酶谱方法进行分型.结果 34株堪萨斯分枝杆菌对阿米卡星、利奈唑胺和利福布汀3种药物为全敏感;阿米卡星、利奈唑胺和利福布汀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2 mg/L和4 mg/L,1 mg/L和1 mg/L,0.25 mg/L和0.25 mg/L.堪萨斯分枝杆菌对克拉霉素、利福平、米诺环素、莫西沙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94%、8.82%、2.94%、5.88%和11.76%;克拉霉素、利福平、米诺环素、莫西沙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MIC50和MIC90分别为1 mg/L和1 mg/L,0.5 mg/L和1 mg/L,1 mg/L和2 mg/L,0.25 mg/L和0.25 mg/L,0.25/4.75 mg/L和8/152 mg/L.堪萨斯分枝杆菌对多西环素、乙胺丁醇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比较高,分别为94.12%、50.00%和44.12%.34株堪萨斯分枝杆菌对11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同时耐2种以上药物者共有25株(73.53%),耐4种以上药物者共有4株(11.76%).经PCR-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34株堪萨斯分枝杆菌都属于亚型Ⅰ.结论 克拉霉素、利福平、阿米卡星、利奈唑胺、米诺环素、莫西沙星、利福布汀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药物在体外对河南省分离的堪萨斯分枝杆菌临床株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河南省临床分离堪萨斯分枝杆菌主要由亚型Ⅰ组成.

    堪萨斯分枝杆菌耐药基因型PCR-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

    室外SO2和NO2暴露与中学生结核潜伏感染风险的关联研究

    李忠奇王展卢鹏宁静娴...
    1268-1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室外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和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2)暴露与中学生结核潜伏感染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 收集2018—2021年中国东部6个地级市68所中学接受新生入学体检的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结核潜伏感染检测的结果,其中,结核潜伏感染采用结核菌素纯化蛋白衍生物的方法进行检测.此外,还收集了2015—2021年这6个城市室外空气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因素的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来评估SO2和NO2暴露对中学生结核潜伏感染风险的影响,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 共有198275名学生纳入了最终的分析,其中11721名学生被诊断为结核潜伏感染.与非结核潜伏感染组相比,结核潜伏感染组男性和汉族的占比更高,并且具有较大的年龄和更高的体质量指数(P均<0.001).SO2浓度每增加10个单位,结核潜伏感染风险在滞后1年、2年和3年的时间下分别增加12.22%(95%CI:4.47~20.54)、23.25%(95%CI:16.13~30.81)和22.77%(95%CI:16.78~29.07);而NO2浓度每增加10个单位,结核潜伏感染风险分别对应地增加22.20%(95%CI:17.23~27.38)、27.22%(95%CI:21.41~33.31)和32.05%(95%CI:25.76~38.65).此外,SO2和NO2浓度与结核潜伏感染风险之间的正向关联在敏感性分析中是稳健的,并且在男性学生和女性学生中依然显著.结论 室外空气污染物SO2和NO2暴露与中学生结核潜伏感染风险呈正相关.考虑到很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高结核潜伏感染率和严重室外空气污染的双重挑战,降低室外空气污染物浓度将有助于降低这些国家的结核病负担.

    结核病潜伏感染空气污染时间序列分析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