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

杜建伟

月刊

1009-9727

ctmffff@vip.163.com;ctmffff@163.com

0898-65377298、65326675

570203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44号

中国热带医学/Journal China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 中国热带医学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国内外”的办刊方针,突出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特色,促进有关学科发展。介绍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并力求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严谨的技术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竭诚为全国医疗、卫生、医药、环保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尤其是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同志们服务。栏目设置:述评、 论著、疾病控制、临床诊治、传统医学、检验技术、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研究进展、理论探讨、科技信息、媒介防制、营养与食品等。报道内容: 主要报道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病因不明疾病的防治研究,如各种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性病、皮肤病、艾滋病、营养缺乏或过多病、物理病、职业卫生、中毒、贫血、社区卫生、环境卫生等。其 它: 本刊被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 被国际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和Global Health等 收录;2003年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和国家<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与国内外90余种期刊交换。2006年 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李静王唐陈汝燕许峰...
    295-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规范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幼虫浸渍法检测白纹伊蚊幼虫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使用SPSS 18.0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及杀虫剂对幼蚊半数致死浓度(LC50);用成蚊接触筒法检测白纹伊蚊成蚊在常用杀虫剂诊断剂量时24h死亡率,评价抗药性水平.结果 2018和2019年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呈现中度和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5.03和65.96倍;对溴氰菊酯呈现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7.25和211.75倍;对氯菊酯呈现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为46.17和243.36倍;2018-2019、2021和2023年对双硫磷呈现中度和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9.55、23.94、53.48和22.12倍;2021和2023年对倍硫磷呈现中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0.04和12.54倍.2021和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成蚊对0.03%溴氰菊酯、0.07%高效氯氟氰菊酯、0.4%氯菊酯和0.08%高效氯氰菊酯均呈现抗性,死亡率在17.20%~49.67%;对0.7%高效氯氟氰菊酯和0.2%杀螟硫磷均产生可能抗性,死亡率分别为97.48%和83.74%;对0.05%残杀威表现为敏感,死亡率100.00%.结论 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对菊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均呈现不同程度抗药性.建议加强白纹伊蚊抗药性动态监测,采取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科学合理地选用卫生杀虫剂,延缓和降低抗药性产生.

    白纹伊蚊幼虫成蚊杀虫剂抗药性

    Sigma因子基因表达与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关系探讨

    江丽娜高丽王志锐王秀月...
    299-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调控基因Sigma因子(sigA-sigM)在katG突变导致的异烟肼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中的表达调控是否与异烟肼耐药相关,为研究异烟肼耐药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20-2022年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耐药检测期间收集的初治患者菌株共95株,其中katG基因未突变的全敏菌株30例,katG突变导致的异烟肼耐药菌株共65例,包括11例单耐异烟肼菌株,24株异烟肼多耐药菌株(同时耐异烟肼和链霉素),30例异烟肼耐多药菌株(同时耐异烟肼、链霉素和利福平).在异烟肼含药培养基上收集菌株后,提取菌株RNA,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Sigma因子的相对表达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个Sigma因子在不同异烟肼耐药表型菌株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sigA、sigC、sigF、sigG、sigH、sigI、sigJ、sigK、sigL的基因表达量在单耐异烟肼组中的表达量高于全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68、5.701、6.865、4.021、5.126、2.670、5.983、4.701、5.490,P均<0.001).多耐药组中sigA、sigC、sigE、sigF、sigG、sigH、si-gI、sigJ、sigK、sigL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全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17、-4.670、-4.667、-5.456、-4.083、-5.393、-4.712、-6.971、-8.206、-5.211,P均<0.001).耐多药组中sigC、sigD、sigE、sigF、sigG、sigH、sigI、sigJ、sigK、sigL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全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37、-4.003、-5.216、-7.328、-7.730、-5.658、-4.440、-6.036、-4.862、-4.312,P均<0.001).sigB、sigF、sigG在异烟肼单耐药、异烟肼耐多药和异烟肼多耐药3组之间的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Z=10.139、7.735、14.532,P均<0.001).sigF、sigG、sigI、sigJ、sigL在异烟肼耐药组中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10、45.673、57.661、42.896、26.363,P均<0.001).结论 sigF、sigG、sigI、sigJ、sigL与katG突变导致的异烟肼耐药相关.

    Sigma因子耐药结核表达

    海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脱失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冯玉婷许玉军朱考考张雯婷...
    304-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海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参加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在治与脱失的现状,分析治疗脱失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抗病毒治疗子模块中海南省2005-2022年启动ART治疗的HIV感染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4 286例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脱失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4 286例研究对象中,男性3718例(86.7%),性别比为6.55:1;未婚者占58.4%;年龄为(39.68±13.17)岁;同性性传播占49.8%;WHO临床分期Ⅰ期占84.3%;治疗方案含依非韦伦(efavirenz,EFV)方案占71.7%.共随访19 677.44人年,总体脱失率为0.80/100人年,开始抗病毒治疗第1年内脱失率为21.10/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开始治疗时间为 2016-2022年(AHR=2.40,95%CI:1.40~4.10),最近一次HIV病毒载量(virus load,VL)检测值20~<1 000 copies/mL(AHR=3.69,95%CI:2.08~6.54),最近一次VL检测值≥1 000 copies/mL(AHR=15.98,95%CI:9.46~27.01),最近一次VL未检测(AHR=92.90,95%CI:57.68~149.62),确诊到治疗的时间间隔 1~12月(AHR=1.62,95%CI:1.12~2.36),间隔大于 12月(AHR=1.68,95%CI:1.07~2.62)是使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脱失风险增加的因素.治疗方案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Lpv/r)(AHR=0.34,95%CI:0.18~0.66)、含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hibitors,INSTIs)方案(AHR=0.24,95%CI:0.09~0.58)是使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脱失的风险降低的因素.结论 海南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出现脱失与确诊到治疗的时间间隔长、治疗方案、HIV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异常有关.应针对影响抗病毒治疗脱失的因素采取个案化的措施,同时提升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治疗管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脱失影响因素

    深圳市3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原学和基因组学分析

    陈清凉赵凌国王银秋余光清...
    309-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深圳市3例人感染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分离株进行病原学及基因组学分析,为预防与控制Ss感染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对3家医院共3名重症患者的3份血平板培养可疑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和实时荧光PCR鉴定,获得3株猪链球菌血清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S2)阳性菌株.取阳性纯培养物进行药敏试验、提取核酸用于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包括物种鉴定、耐药基因比对、多位点序列分型、毒力基因比对和基于coregene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3例患者的血平板分离株均鉴定为Ss,VITEK 2生化结果鉴定为SS2,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结果为Ss.Ss通用基因gdh及血清型2型cps2基因实时荧光PCR结果均为阳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株菌均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对四环素药敏试验表现出差异.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3株菌物种鉴定均为Ss,包括1株ST7型和2株ST1型.基于VFDB数据库毒力基因预测结果显示,3株菌均为mrp、sly和cps阳性,显示出高毒力株基因特征.基于coregene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3株菌处于不同进化分支,且ST1型的2株菌进化距离较近.结论 从3名重症患者中均检出SS2,3株菌均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在基因组学上均携带有高毒力株所具有的毒力基因,同时在多位点序列分型和系统进化树上表现出差异,表明在深圳地区存在不同基因型的高致病性SS2输入且已引起散发病例,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猪链球菌耐药分析基因组学分析系统进化树

    海南地区某门诊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感染及基因分型

    吴捷林丽华王碧王皇玉...
    315-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海南省性病门诊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分型进行初步研究,了解泌尿生殖道CT感染人群的流行特点和型别特征,为制定科学防护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2年就诊于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性病门诊的5 551份男性尿道拭子标本和女性宫颈拭子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 CT 感染情况,取部分 CT阳性者的DNA进行巢式PCR扩增OMPL基因,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上传至BLAST网站查找序列的相似性,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基因型.结果 5 551例感染者有846例CT感染阳性,阳性感染率为15.2%.其中男性CT-DNA阳性检出率为18.6%,女性为13.4%,男性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各年龄段CT-DNA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0岁的CT-DNA阳性率最高为58.0%,50岁及以上CT-DNA的阳性率最低为1.0%;不同季节间CT-DNA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最高为36.4%,冬季最低为9.6%.取海南地区部分标本进行CT-OMPL基因VS1~VS2核苷酸序列分型,共测得6个基因型,包括D、E、G、F、J和K型,其中F型为主要流行优势型.结论 海南地区CT感染与性别、年龄和季节有关,基因感染型呈现多元化,F型为主要流行优势型.在今后的性病防治工作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育龄期男女生殖道CT感染的筛查力度,提高生育率.

    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OMPL基因分型研究

    非标记定量方法研究糖尿病患者血清差异蛋白

    刘雅雯冯里茹胡绪乔洪文旭...
    320-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非标记定量技术研究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蛋白,筛选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方法 收集2023年深圳市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各3例,应用免疫亲和层析和纳升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线性离子阱三合一质谱法,利用分级(fraction,FC)和不分级(no fraction,NF)2种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蛋白质组进行非标记定量分析,质谱数据经MaxQuant1.6.1.0进行检索,对分级方法鉴定的差异蛋白质进行GO(gene oncology)功能聚类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结果 未分级方法鉴定可信蛋白251种,筛选差异蛋白17种;分级方法鉴定可信蛋白494种,筛选差异蛋白74种.其中7种蛋白在2种方法中变化趋势完全一致.有5种蛋白下调,分别是妊娠区带蛋白(pregnancy zone protein,PZP)、碳酸酐酶1(carbonic anhydrase 1,CAH1)、甘露糖结合蛋白 C(mannoee-binding protein C,MBL2)、纤维蛋白原a链(fibrinogen alpha chain,FIBA)和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T);2种蛋白上调,分别是脂蛋白a[apolipoprotein(a),LPA]和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4(complementfac-tor H-relatedprotein4,CFH4).GO分析显示差异蛋白的分子功能主要集中在糖胺聚糖结合、肝素结合等过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补体和级联凝血、细胞黏附、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上.结论 基于分级的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可有效分析糖尿病患者血清蛋白的差异表达,为筛选大规模队列疾病血清样本的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非标记定量糖尿病血清蛋白组学分级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泌体miR-335-5p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王玲曹信宇商伟芳丁秀婷...
    326-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泌体microRNA(miR)-335-5p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期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更多临床信息.方法 于2019年2-8月期间从秦皇岛医院体检门诊和肝病科招募了 6例健康对照、8例代偿期肝硬化(compensated cirrhosis,CLC)和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ed cirrhosis,DLC)作为发现队列,采集血清样本用于外泌体提取和miRNA微阵列分析.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5月在医院肝病科接受诊治的229例CHB肝硬化患者作为验证队列,包括94例CLC和135例DLC患者.提取并鉴定外泌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检测血清外泌体miR-335-5p表达水平.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血清钠与MELD联合公式(MELD-Na)评分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结果 发现队列中,DLC组miR-335-5p较对照组和CLC组均下调(P<0.05).验证队列中,DLC组患者外泌体miR-335-5p水平低于CLC组(P<0.001).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肝硬化患者外泌体miR-335-5p表达MELD、MELD-Na均呈负相关(P<0.05).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外泌体miR-335-5p 表达与 MELD(β=-0.103,95%CI:-3.692~-1.149,P<0.001)和 MELD-Na(β=-0.109,95%CI:-4.007~-1.270,P<0.001)仍呈负相关.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外泌体miR-335-5p用于鉴别诊断DL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95%CI:0.867~0.944),对应截断值为0.158,特异度为87.2%,灵敏度83.7%.结论 外泌体miR-335-5p低表达与CHB患者肝硬化程度加重有关,可能作为DLC早期诊断的有用生物标志物.

    外泌体miR-335-5p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严重程度

    名词术语的使用规范

    《中国热带医学》编辑部
    332页

    上海市青浦区2011-2022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现状及影响因素

    呼景飞周鸿让周喆王玉峰...
    33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22年上海市青浦区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结核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2022年上海市青浦区肺结核患者病案信息,描述就诊延迟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趋势性x2检验进行率的时间趋势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1-2022年青浦区肺结核患者3 488例,就诊延迟1 438例,就诊延迟天数M(P25,P75)为10(2,24)d,就诊延迟率为41.23%.2011-2022年每年的就诊延迟率在33.88%~50.45%,不同年份就诊延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355,P<0.001),且2020-2022年间就诊延迟率呈上升趋势(x2趋势=13.29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男性、年龄<25岁、户籍为本地、发现方式为健康体检相比,女性(OR=1.21,95%CI:1.04~1.41)、45~<65 岁(OR=1.36,95%CI:1.06~1.75)、市内流动(OR=1.35,95%CI:1.09~1.68)、省间/境外流动(OR=1.50,95%CI:1.23~1.83)、直接就诊(OR=3.52,95%CI:2.27~5.47)、转诊(OR=2.07,95%CI:1.31~3.25)、推介(OR=2.16,95%CI:1.36~3.44)、追踪(OR=3.07,95%CI:1.74~5.44)的肺结核患者更容易发生就诊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痰检阳性相比,痰检阴性(OR=0.76,95%CI:0.59~0.97)的肺结核患者较不容易发生就诊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青浦区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现象较为普遍,应针对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进一步改善就诊延迟情况.

    结核就诊延迟影响因素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天姿王瑞晨付士红李樊...
    340-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方法 基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通过筛选引物探针组合,优化双重微滴式数字PCR反应退火温度及引物探针浓度比,建立双重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反应体系,对其他病毒进行检测,对临床样本进行验证,对建立的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及重复性进行分析.结果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最佳引物和探针浓度分别为800 nmol/L和250 nmol/L,最佳退火温度是56℃;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为0.99,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高,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最低检测下限为2.97拷贝/μL,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最低检测下限为2.73拷贝/μL;重复性好,变异系数小,检测结果稳定;特异性强,未发现与单纯疱疹病毒Ⅱ型、EB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人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71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人类核酸有交叉反应.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方法灵敏性强、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可为不同场景下2种病毒的快速定量检测提供解决方案.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双重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