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

杜建伟

月刊

1009-9727

ctmffff@vip.163.com;ctmffff@163.com

0898-65377298、65326675

570203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44号

中国热带医学/Journal China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 中国热带医学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国内外”的办刊方针,突出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特色,促进有关学科发展。介绍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并力求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严谨的技术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竭诚为全国医疗、卫生、医药、环保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尤其是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同志们服务。栏目设置:述评、 论著、疾病控制、临床诊治、传统医学、检验技术、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研究进展、理论探讨、科技信息、媒介防制、营养与食品等。报道内容: 主要报道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病因不明疾病的防治研究,如各种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性病、皮肤病、艾滋病、营养缺乏或过多病、物理病、职业卫生、中毒、贫血、社区卫生、环境卫生等。其 它: 本刊被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 被国际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和Global Health等 收录;2003年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和国家<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与国内外90余种期刊交换。2006年 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登革热预防控制任重道远吗?

    靳妍孙定炜罗会明
    893-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登革热流行范围逐渐扩大、感染发病多、危害大.在我国,登革热仍是输入性病例为主或因输入导致本地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尚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影响登革热流行的因素与媒介分布变迁、气候变化及人口流动有关.预防控制登革热最关键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环境综合治理,控制蚊媒,清除蚊媒孳生地.登革热是一种环境病、社区病,应以"全健康(One Health)"为理念,需要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动员全社会,人人动手,清除孳生地.预防控制登革热是可行的,但要消除危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登革热蚊媒传染病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

    登革热媒介伊蚊传病机制及"蚊虫岛"理论的提出与应用

    任东升
    896-899,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登革热防控是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的现实需求,控制策略需要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因为城市环境中蚊虫生境的多态性,白纹伊蚊在城市环境中不均一存在,这种不均一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蚊密度不均一,不同生境蚊密度高低不同;二是媒介效能不均一,即使同一个城市,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媒介效能具有明显差异.媒介效能高的白纹伊蚊在城市中的分布就像是海中小岛,称之为"蚊虫岛".识别这些"蚊虫岛"的分布和范围,在登革热暴发时,结合媒介伊蚊日活动节律和创新超低容量喷雾技术,针对"蚊虫岛"采取重点区域灭蚊策略,可在减少杀虫剂喷洒的同时,提高灭蚊效率,快速控制登革热疫情.

    登革热白纹伊蚊媒介效能蚊虫岛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中国登革热变化趋势:重症合并率与临床表现Meta分析

    欧阳晗淇赵紫玉洪丽白丽...
    900-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成人和儿童重症登革热(severe dengue,SD)的变化趋势,并比较2类人群间临床表现差异,为优化登革热防控策略和减少重症病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copus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登革热临床或感染相关文献,根据预设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 4.2.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7 148条记录,最终纳入成人30项研究和儿童12项研究,涉及8个省份.成人登革热重症合并率从1978-1995年的6.6%降至2014-2023年的0.9%,儿童从1980-1995年的15.8%大幅降至2014-2019年的0.5%.成人主要临床表现合并率为发热99.2%、肌肉疼痛55.6%、头痛52.0%、皮疹45.5%、疲乏34.4%;儿童主要临床表现合并率为发热97.6%、头痛38.8%、纳差31.9%、皮疹30.5%、淋巴结肿大20.5%.结论 近年来,成人和儿童登革热重症合并率均显著下降,表明我国登革热防控策略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人突出临床表现为器官损害,儿童突出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未来应加强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以进一步降低登革热的临床危害.

    登革热重症登革热临床表现Meta分析中国

    白纹伊蚊唾液蛋白rAlb-34k2-1诱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对BMDM细胞中DENV-2复制的影响

    覃燕春李莹胡欢周璐...
    907-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体外探究白纹伊蚊唾液蛋白rAlb-34k2-1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对2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type 2,DENV-2)感染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的影响.方法 采用CCK-8法分析rAlb-34k2-1蛋白对免疫/未免疫小鼠脾细胞的特异性增殖反应;制备荷载蚊唾液蛋白rAlb-34k2-1、rAalb_CTL1蛋白(蚊唾液C型凝集素蛋白)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与免疫/未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取细胞培养上清处理DENV-2感染的BMDM细胞,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RT-PCR)检测DENV-2的核酸变化,分析rAlb-34k2-1蛋白诱导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对BMDM内DENV-2复制的影响.将免疫/未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与rAlb-34k2-1蛋白预处理的感染BMDM进行共培养,通过qRT-PCR检测培养48、72 h后DENV-2 E基因的表达,分析免疫/未免疫小鼠淋巴细胞对预处理的BMDM中DENV-2复制的影响.结果 小鼠脾细胞体外特异性增殖实验显示,与未免疫组比较,rAlb-34k2-1蛋白能导致免疫小鼠脾细胞特异性增殖,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SI)>2,P<0.000 1;荷载rAalb_CTL1蛋白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未影响BMDM细胞中DENV-2的复制,荷载rAlb-34k2-1蛋白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可抑制BMDM中DENV-2复制(2-ΔΔCT<0.5,P<0.05);与免疫/未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rAlb-34k2-1预处理的BMDM中DENV-2复制无差异.结论 rAlb-34k2-1蛋白诱导的小鼠T淋巴细胞应答上清可抑制BMDM细胞中DENV-2的复制,为探究蚊唾液蛋白诱导免疫效应在蚊媒病毒致病中的作用提供前期实验基础.

    rAlb-34k2-1蛋白2型登革病毒细胞免疫应答

    中国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也臧传慧潘晓公茂庆...
    914-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白纹伊蚊是中国登革热的本土主要传播媒介,了解白纹伊蚊的种群空间遗传结构、迁移和基因流动,对于有效防控病媒传播疾病至关重要.方法 于2023年6-9月在中国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8个不同地理地点采集蚊虫并进行形态学鉴定.从单只雌蚊中提取基因组DNA,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使用BioEdit、DnaSP version 6、Arlequin 3.5、Mega 11等软件评估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相关种群特征.结果 3个气候区的8个白纹伊蚊种群共成功测序233个样本,获得了632 bp的基因片段序列,有19个可变位点,无插入和缺失突变.共检测到21个单倍型,H4是3种气候类型的优势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d)为0.191(北京种群)~0.887(西双版纳种群),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Pi)为0.000 51(北京种群)~0.002 98(西双版纳种群),提示白纹伊蚊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遗传分化指数为0.026~0.641,其中,温带地区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遗传分化较高.分子变异分析支持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60.45%).结论 热带地区的生态和气候环境使白纹伊蚊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人类活动加剧了不同气候区传播登革热的风险.

    白纹伊蚊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种群遗传中国

    中国登革热发病趋势与时空分布特征

    赵锦周银柱陈水连邱劲松...
    920-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资料,分析中国登革热发病趋势与时空分布特征,为登革热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3年中国登革热发病率和月发病数信息,按疫情严重程度及媒介伊蚊分布状况对各省份进行分类,对中国登革热发病趋势、季节性分布、空间聚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23年平均每年发病率排前5位的省份分别为云南(6.16/10万)、广东(1.70/10万)、海南(1.13/10万)、福建(1.13/10万)和重庆(0.74/10万).2015-2019年中国登革热发病率平均每年升高70.79%[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70.79,P=0.045].Ⅰ类地区中,广西、海南发病率具有线性回归趋势,平均每年升高844.73%(AAPC=844.73,P=0.021)、516.51%(AAPC=516.51,P=0.013).Ⅱ类地区中,除上海外,其他省份发病率均具备线性回归趋势,其中江西平均每年上升幅度最高(610.16%)(AAPC=610.16,P=0.021),其次为重庆(345.12%)(AAPC=345.12,P=0.038).Ⅲ类地区中,河北、山西、辽宁发病率具有线性回归趋势,平均每年升高80.67%(AAPC=80.67,P=0.028)、202.31%(AAPC=202.31,P=0.001)、70.19%(AAPC=70.19,P=0.031).登革热的流行在2021年无明显季节性,2022年表现为严格的季节性,其余年份均表现为很强的季节性.流行高峰日多集中于每年的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流行高峰期主要集中于8-11月.2015-2018年发病率在全国范围无空间聚集性,2019年发病率在全国具有空间聚集性.2015-2019年、2023年全国无高—低聚集区,2018年(福建、海南)、2019年(广西)出现高—高聚集区.结论 我国登革热防控形势严峻,登革热高风险流行区将不再局限于Ⅰ类省份,高流行地区将有向Ⅱ类省份扩张的风险.

    登革热发病趋势季节分布空间聚集性

    我国2019-2023年登革热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李卓威黄晓霞田婷婷李阿茜...
    925-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2019-2023年登革热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Joinpoint回归、SaTScan及ArcGIS等软件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NNDRS)中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时间、空间和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2019-2023年共报告病例43 095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61/10万,年报告发病率波动显著(AAPC=-3.16%,95%CI:-54.16%~91.47%),主要集中在2019年和2023年,约占近5年总报告病例数的96.83%.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30~<40岁年龄组病例占22.6%.全年均有病例发生,6月份开始快速上升,高峰期集中在8-10月份,为34 780例(RR=12.44,LLR=29 262.52,P<0.05).疫情特征以输入引发本地传播为主,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地区(占86.56%),其中柬埔寨3 284例(占46.11%)、缅甸1 851例(占25.99%)为病例主要来源国家.不同年份有显著不同,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发生本地传播疫情风险高,高发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东,疫情高峰期持续时间受本地传播疫情早期及时性发现影响,疫情峰值与有防控措施落实有效性有关,疫情规模受境外输入压力和本地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能力影响.结论 随着全球登革热传播日益上升的趋势,我国发生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情风险增加,宜加强早期疫情主动监测和做好本地传播疫情发生后预防控制方案、人员、技术和物质的准备,因地制宜探索跨境流动人员的管理,及时进行风险评估,有效降低输入引发本地传播疫情风险.

    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时空分析境外输入中国

    海南省不同地形白纹伊蚊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遗传多样性

    潘晓臧传慧张也公茂庆...
    931-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海南省平原、丘陵、山地地区白纹伊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海南省不同地形区白纹伊蚊种群遗传结构.方法 于海南省三亚和海口的平原地区,儋州和屯昌的丘陵,白沙的山区采集白纹伊蚊,单只蚊子提取DNA,储存于-80℃冰箱中备用,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Ⅰ gene,mtDNA-COⅠ)并测序,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上进行比对,DnaSP v6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PopART 1.7绘制单倍型网络图,Arlequin 3.5计算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值,分析种群间的差异.结果 5个地区白纹伊蚊种群mtDNA-COⅠ测序共获得414条序列,长度均为663 bp,全部序列有5个突变位点,G+C含量为32.86%,A+T含量为 67.14%,符合线粒体DNA的特征,与其他种群相比,平原地区的三亚和丘陵地区的儋州、屯昌种群核苷酸多样性较高,平均核苷酸差异数较高,单倍型分析共获得6个单倍型,单倍型H02为优势单倍型,三亚和屯昌种群单倍型数量最多,平原地区海口和三亚种群有独享的单倍型,丘陵和山地白纹伊蚊种群单倍型数量较少,中性结果和错配分布图显示所有地区白纹伊蚊种群近期均有种群扩张.AMOVA值显示种群间差异大于种群内差异.结论 mtDNA-COⅠ基因可以作为研究白纹伊蚊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志,平原地区的三亚种群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丘陵地区的2个种群遗传多样性也较高,但单倍型数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三亚和丘陵地区的儋州种群较高.

    白纹伊蚊mtDNA-COⅠ基因遗传多样性

    海南省2008-2023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

    陈菁菁孟纬纬贾鹏本邱丽...
    936-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海南省2008-2023年报告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完善登革热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23年海南省报告登革热病例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选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本地病例和输入性病例的相关性,运用ArcGIS 10.8和R 4.3.0进行图形的制作,并采用SaTScan 10.1.3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海南省2008-2023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810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64例,本地病例646例.2008-2023年646例本地病例报告于6-12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9-10月为高发月份,主要分布于海口市(41.18%)和乐东黎族自治县(39.32%);2019和2023年发生了2次登革热较大规模暴发,本地病例数分别达到302和328例(共占本地病例总数97.52%);本地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1.57∶1;25~<65岁年龄组的病例占69.50%;本地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家务及待业(17.65%)、民工(17.34%)和商业服务(13.78%).2008-2023 年共报告 164 例输入性病例,各月份均有报告,高发月份为6-11月,占输入性病例总数的82.32%.共报告境内输入病例66 例,来源于广东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外输入98例,主要来源于泰国和柬埔寨;输入性病例数男女性别比为1.65∶1;25~<55岁年龄组的病例占68.29%;输入性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商业服务(33.54%)、家务及待业(10.37%)和农民(9.76%).2008-2013年期间海南省报告境内输入性病例年份为2014年、2018年、2019年和2023年,与2008-2013年海南省本地病例报告年份基本相同,且本地病例与境内输入性病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892,P<0.001),与境外输入性病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时空扫描分析结果共探测出5个聚集区,聚集时间集中在2019年和2023年的9-10月.结论 海南省登革热疫情多发,主要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未形成地方性流行,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境外输入性病例主要来源于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境内输入性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本地病例主要分布于沿海市县.

    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时空扫描海南省

    福建省2009-2023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

    谢忠杭吴生根祝寒松黄文龙...
    942-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9-2023年福建省登革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探索高发人群和热点区域,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9-2023年福建省登革热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各县(区)发病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2009-2023年福建省登革热共报告发病3 586例,年均发病率为0.61/10万,疫情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Z=18.35,P<0.001).其中本地病例2 362例、输入病例1 224例,本地/输入比为1.93∶1(2 362∶1 224).本地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市、莆田市和南平市,合计占87.81%(2 074/2 362);输入病例主要分布在泉州市、福州市和厦门市,合计占72.55%(888/1 224).本地/输入比,福州市、南平市和莆田市分别为6.20∶1(1 557∶251)、3.92∶1(145∶37)、3.32∶1(372∶11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本地疫情空间分布呈聚类模式,有12个发病热点区域,均为福州市所辖县区.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境外输入以7-9月(占45.73%,519/1 135)为主,省外输入以8-11月(占93.25%,83/89)为主,本地病例以8-10月(占97.50%,2 303/2 362)为主.本地病例男女性别比0.88∶1,输入病例3.04∶1;本地病例发病年龄M(P25,P75)为48(32,62)岁,输入病例发病年龄M(P25,P75)为35(28,44)岁.结论 2009-2023年福建省登革热疫情呈持续上升态势,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应在高发季节针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加强防控措施.

    登革热流行特征热点分析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