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

杜建伟

月刊

1009-9727

ctmffff@vip.163.com;ctmffff@163.com

0898-65377298、65326675

570203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44号

中国热带医学/Journal China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 中国热带医学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国内外”的办刊方针,突出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特色,促进有关学科发展。介绍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并力求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严谨的技术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竭诚为全国医疗、卫生、医药、环保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尤其是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同志们服务。栏目设置:述评、 论著、疾病控制、临床诊治、传统医学、检验技术、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研究进展、理论探讨、科技信息、媒介防制、营养与食品等。报道内容: 主要报道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病因不明疾病的防治研究,如各种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性病、皮肤病、艾滋病、营养缺乏或过多病、物理病、职业卫生、中毒、贫血、社区卫生、环境卫生等。其 它: 本刊被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 被国际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和Global Health等 收录;2003年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和国家<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与国内外90余种期刊交换。2006年 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口市2017-2022年伊蚊幼虫密度与气象因素关联研究

    陆晶晶林怡李卫霞李慧慧...
    948-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海南省海口市气象因素对伊蚊幼虫密度的影响,研究其滞后效应,为登革热病媒监测及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海口市2017-2022年伊蚊幼虫监测数据和气象因子数据,采用X11模型分解分析伊蚊幼虫密度时间序列呈现的季节性及趋势性基本特征,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法分析伊蚊幼虫密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伊蚊幼虫密度的滞后非线性效应,利用最长滞后时间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的显著性检验和赤池信息准则最小原则以确定模型最佳参数.结果 伊蚊幼虫密度的时间序列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及下降趋势.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结果显示:与降雨量中位数120 mm相比,随着月平均降雨量的增加,伊蚊幼虫密度的相对危险度先增后减,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平均降雨量最长滞后时间为1个月,降雨量为119.89~562.14 mm对伊蚊密度有滞后效应(P<0.05),在397.98 mm时相对危险度值最高(RR=1.57,95%CI:1.11~2.20).与气温中位数25.35℃相比,随月平均气温上升对伊蚊幼虫密度相对危险度增加,呈"J"型.平均气温最长滞后时间为1个月,在25.35~30.10℃之间对伊蚊幼虫密度有滞后效应(P<0.05),在30.10℃时达到峰值(RR=2.24,95%CI:1.24~4.05).结论 高降雨量和高温均对伊蚊幼虫密度具有危险效应,且存在1个月的滞后效应.及时掌握气象因素对伊蚊幼虫密度的影响,可为登革热媒介防控和登革热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

    伊蚊幼虫密度平均降雨量平均气温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海口市

    广州市2019-2023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

    张微刘文辉甄若楠鲁影...
    955-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广州市2019-2023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9-2023年报告地为广东省广州市的登革热病例资料,采用横断面分析方法描述三间分布,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9-2023年,广州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 518例,其中本地3 101例(88.15%),输入417例(11.85%),年均发病率在0.09/10万~17.59/10万之间.各月份均有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5-11月为报告高峰(374例,占89.69%).本地病例最早出现在5月,末例病例报告时间为12月,发病高峰集中在8-11月(2 960例,占95.45%).全市11个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数前3位的为白云区、越秀区和荔湾区.男性病例占53.52%,女性占46.48%.年龄主要集中于20~<60岁(2 547例,占72.40%).职业居前3位的分别为商业服务(784例)、家务及待业(738例)和离退人员(596例).本地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平均为4.06 d,输入病例为4.60 d.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占88.10%(311/353),其中柬埔寨输入最多.省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云南省,省内其他地区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佛山市.结论 近年来广州市登革热发病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具有明显的输入性和季节性,相关部门应关注重点防控人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蚊媒密度,严防疫情扩散.

    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本地病例输入病例三间分布

    深圳市1起建筑工地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郑磊谷素英倪秀贤彭清琴...
    961-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深圳市一起建筑工地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探讨适合当地建筑工地的登革热防控策略.方法 对疫情期间的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双层叠帐法监测蚊媒密度,并评价控制效果.结果 共报告病例85例,均为本土病例,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76例,占89.41%,临床诊断病例9例,占10.59%;实验室诊断病例均为登革病毒1型;男性64例,女性21例,无危重和死亡病例;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4岁,30~<5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共43例,占总发病数50.59%;职业人群以建筑工人为主,共报告38例,占44.71%;病例主要集中在宝安区福海街道桥头社区,为69例,占81.18%;病例发病-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为3(2,5)d,建筑工人发病-就诊时间间隔比其他居民短;采取病例搜索、隔离治疗、消杀灭蚊、清理蚊媒孳生地、健康教育等控制措施后,日平均布雷图指数从最初的12下降到3以下水平,成蚊指数保持在0只/(人·时).结论 本次疫情为建筑工地引发的本地登革热暴发疫情.社区工作人员参与病例搜索,采取消杀灭蚊、清理蚊媒孳生地、环境卫生巡查、宣传教育等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临床医生对登革热的诊断水平,登革热抗原初筛试剂(NS1抗原试剂)的推广,可能对疫情的早期发现起到关键作用.

    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防控策略

    扶芳藤提取物抗HIV-1活性及作用机制

    覃秋珍蔡丹昭温奇龙刘洁...
    967-971,1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扶芳藤提取物(Euonymus fortunei extract)的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与开发传统中草药资源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HIV-1bal细胞模型,通过CellTiter-Glo法检测扶芳藤提取物对PBMCs的细胞活性影响,通过HIV-1p24抗原检测测定提取物对HIV-1bal的抑制活性;通过time-of-addition实验及HIV-1关键酶活性抑制实验,探究扶芳藤提取物的抗HIV-1作用机制.结果 在PBMCs-HIV-1bal细胞模型中,扶芳藤提取物在最高实验浓度下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半数中毒浓度(median cytotoxic concentration,CC50)>40 μg/mL,在无细胞毒性浓度范围内,随着扶芳藤提取物浓度升高HIV-1 p24水平降低,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0.084 μg/mL,选择指数(selection index,SI)>476.19.Time-of-addition实验发现扶芳藤提取物在与病毒同时加入细胞时对HIV-1IIB活性的抑制率最高,在第2小时对HIV-1活性的抑制率下降,在第18~24小时逐渐失去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与已知HIV进入抑制剂恩夫韦肽(enfuvirtid,T-20)具有类似的抑制模式.HIV-1关键酶活性实验发现扶芳藤提取物对HIV-1逆转录酶活性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呈现为剂量依赖性抑制HIV-1整合酶活性,随着提取物浓度升高,HIV-1整合酶活性下降(IC50=0.18 μg/mL);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提取物可抑制HIV-1蛋白酶活性(IC50=39.18 μg/mL).结论 本研究发现扶芳藤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HIV-1活性,可能通过作用于病毒进入细胞和抑制整合酶活性发挥抗HIV-1作用,在抗HIV-1多靶点新药研发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扶芳藤提取物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活性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关键酶

    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室内地面游离蚤丰盛度影响因素

    陈艳罗云燕伏蓉郭双玲...
    972-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室内地面游离蚤丰盛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云南省芒市、梁河县、弥勒市3个家鼠鼠疫疫源地16个自然村320户家庭,采用水盘法捕获地面游离蚤,在室内每户布放10个水盘,连续布放2夜.采用自制问卷收集室内地面游离蚤丰盛度的潜在影响因素.在R4.3.0软件下,采用跨栏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室内地面游离蚤丰盛度的因素.结果 320户家庭2夜共布放水盘6 400盘/夜,44户捕获地面游离蚤,感染率为13.75%(44/320),捕获地面游离蚤136只,蚤指数为0.021(136/6 400),优势蚤种为猫栉首蚤指名亚种,占61.76%(84/136),印鼠客蚤和人蚤各占19.12%(26/136).经多因素跨栏Poisson回归分析,其他地面类型、垃圾倒在户外、养猫、有鼠类和蚤类活动痕迹的家庭,室内地面游离蚤捕获概率分别是相应参考组的4.39、3.16、3.09、3.08和2.29倍,傣族家庭室内地面游离蚤捕获概率是汉族家庭的0.30倍;弥勒市、傣族、养鸡和周围有房屋的家庭,室内地面游离蚤捕获数量分别是相应参考组的3.84、2.95、7.58和5.37倍,外出务工、其它地面类型、有灭鼠行为的家庭,室内地面游离蚤捕获数量分别是相应参考组的0.32倍、0.45倍和0.28倍.结论 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室内地面游离蚤丰盛度受家庭基本情况、室内外环境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为避免蚤传疾病传播给人,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降低室内地面游离蚤的丰盛度.

    地面游离蚤丰盛度跨栏Poisson回归模型影响因素家鼠鼠疫疫源地

    CD85d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饶若王述文吴莉芳王照良...
    978-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D85d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表达及其对单核细胞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CD45/SSC双参数设门方法,对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46例单核细胞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monocyte associat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M-AML)和60例非单核细胞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non monocyte associat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NM-AML)患者白血病细胞上CD85d、CD14、CD64进行流式细胞术免疫分析.结果 正常粒细胞和正常单核细胞中均表达CD85d,并且单核细胞表达荧光强度强于粒细胞.正常淋巴细胞中不表达CD85d.CD85d在M-AML中表达阳性率为80.4%(37/46),高于在NM-AML中表达阳性率3.3%(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5d和CD64、CD14诊断M-AML的敏感度由高到低为CD64(87.0%)>CD85d(80.4%)>CD14(34.8%),诊断M-AML的特异度由高到低为CD14(100%)>CD85d(96.7%)>CD64(56.7%),CD85d联合CD64诊断M-AML的敏感度为89.1%,特异度为56.7%.;CD85d+AML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53.8%)、融合基因阳性率(26.9%)、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78.3%)与CD85d-AML的异常核型检出率(66.0%)、融合基因阳性率(50.0%)、CR率(7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85d可作为检测幼稚单核细胞新的高灵敏度和特异度表面标志物,有助于提高M-AML的检出率及与NM-AML亚型的鉴别诊断.

    CD85d急性髓系白血病流式细胞术

    重庆市卫生应急人员能力建设现况及影响因素

    宿昆刘恋孙军银涛...
    982-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和评估重庆市公共卫生应急人员能力建设现况,分析影响和制约其能力建设的主要因素,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提升重庆市卫生应急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培训演练情况和卫生应急能力4个维度分析重庆市39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0家医疗机构的卫生应急人员能力建设现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自评健康状况与自评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卫生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重庆市卫生应急人员超重及以上(体质量指数≥24 kg/m2)达34.85%,日常开展过健康监测者仅占37.92%,应急状态出现健康问题者占9.19%;年均参加2次及以上培训、2次及以上演练和1次及以上体能考核的比例分别为52.07%、22.76%和31.12%;人员应急能力平均得分为76.11分,其中最低为政策建议能力(48.59分);医学背景专业(β=1.025)、从事应急工作年限越长(β=1.774)、自评身体状况越好(β=3.664)、自评心理状况越好(β=4.362)、年均参加2次及以上演练(β=2.696)的人员,其卫生应急能力得分较高(P<0.05).结论 重庆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未来应优化卫生应急队伍人员结构,强化应急人员平时体能训练和应急状态下健康监测与管理,持续推进培训演练实战化、情景化和专业化,多方位多途径全面提升卫生应急人员身心素质和专业素养.

    卫生应急能力现况影响因素重庆

    马尔尼菲篮状菌磷脂酶A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

    杨颖茵张惠华陈景良张业扬...
    98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磷脂酶A(phospholipase A,PLA)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马尔尼菲篮状菌PLA潜在致病作用和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马尔尼菲篮状菌PLA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分析其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蛋白理化性质和结构、保守基序及系统进化关系,并利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分析PLA基因在该菌侵染巨噬细胞时的表达水平.结果 从马尔尼菲篮状菌基因组中鉴定到 8个PLA,不均匀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不存在串联重复和片段复制现象.PLA家族氨基酸数目为577~1 546个,相对分子质量为65 120~170 690,等电点为4.47~9.28,均为亲水蛋白,除PLA3外的其余PLA成员属于不稳定蛋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马尔尼菲篮状菌PLA可分为PLA2和patatin-like磷脂酶2个亚族,成员数量分别为3和5.同一亚族基因结构、蛋白保守基序和结构较为相似,但不同亚族之间具有明显差异.qRT-PCR结果表明,马尔尼菲篮状菌侵染小鼠巨噬细胞时PLA3、PLA6和PLA8表达上调.结论 PLA3、PLA6和PLA8可能与马尔尼菲篮状菌能够在巨噬细胞内生存繁殖有关.

    马尔尼菲篮状菌磷脂酶A全基因组鉴定侵染基因表达

    高压氧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大鼠胆碱乙酰转移酶、丙二醛及心肌功能的影响

    王文娟孔维伟邵利王克宇...
    995-1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高压氧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大鼠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0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free,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高压氧组(H组)、乌司他丁组(U组)、高压氧联合乌司他丁组(O组),每组10只,对M、H、U、O组采用颈背部皮下累积注射法建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模型,N组不建立该模型,建模成功后,对H组给与高压氧治疗,对U组腹腔注射乌司他丁10万U/kg,对O组给与高压氧联合乌司他丁治疗,N组、M组同期给与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心脏彩超检测大鼠心肌功能,HE染色法及尼氏染色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光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ChAT、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中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N组相比,M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mension,LVSD)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DD)均有所扩大,室间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IVS)厚度增加,左心室劳损(left ven-tricular strain,LVS)加剧,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增多,Ach与MDA含量均上升(P<0.05),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降低,ChAT与SOD含量均降低(P<0.05);与M组比较,H、U两组大鼠LVSD与LVDD均有所缩小,IVS厚度减少,LVS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减少,Ach与MDA含量均降低(P<0.05),LVEF升高、ChAT与SOD含量升高(P<0.05),U组与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比U组变化明显(P<0.05);N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正常,M组脑组织结构损伤严重,与M组相比,H、U、O组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高压氧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大鼠具有显著疗效,可显著升高ChAT含量、降低MDA含量,并有效改善心肌功能.

    高压氧乌司他丁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胆碱乙酰转移酶丙二醛心肌功能

    天津市2020-2023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特征

    高璐程思李琳
    1001-1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20-2023年天津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并进行分析,为有效控制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2020-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天津市疫情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时间、地区发生情况及血清分型进行分析;采用χ²检验对疫情发生场所,公立与私立托幼机构的罹患率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发病-报告间隔时间与疫情规模、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2020-2023年天津市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 111起,2023年最多,达49.24%,在托幼机构发生疫情的占比最高(47.16%);聚集性疫情涉及病例3 175例,罹患率为11.49%,发病高峰在9-10月,托幼机构、小学、中学场所聚集性疫情发生率分别为5.49%、3.70%、2.68%,各类场所间聚集性疫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3.498,P<0.001).疫情持续时间1~18 d,中位天数3d.疫情上报时间与疫情持续时间(r=0.609,P<0.05)及发病人数均呈正相关(r=0.515,P<0.05).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6型(CV-A6)感染引起的聚集615起,占比最高为76.59%,CVA组16型(CV-A16)感染引起的聚集131起,占比为16.31%.结论 天津市手足口病疫情场所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秋季开学是聚集性疫情高发时间,期间重点场所应加强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做到在早期甄别聚集性疫情,降低疫情规模和持续时间.

    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病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