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口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口科学
中国人口科学

蔡昉

双月刊

1000-7881

zazhi@cass.org.cn

010-85195419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29房间

中国人口科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影响、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及时反映人口与劳动领域及交叉学科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是各界人士了解人口学发展的重要窗口,它为国家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信息和对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外资互促、双循环联动的就业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朱金生屈豆豆王振国
    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利用OECD公布的2000~2019年全球区域间企业投入产出数据库和配套的就业数据库,基于内外资互促、双循环联动的就业效应分解框架,从国家、行业和企业3个层次分析双循环的发展态势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内循环水平及其就业效应远高于外循环;不同类型的外循环之间,复杂外循环水平及其带动的就业均超过简单外循环.分行业来看,服务业参与双循环带动的就业最多,且呈上升趋势,是促就业的牵引器;农业参与双循环带动的就业数量呈一定的下降趋势,但其总量仅次于服务业,是稳就业的缓冲器;制造业参与双循环的就业带动效应位列第三,且随时间变化不大,是保就业的稳定器.分企业类型来看,内资企业间的循环创造的增加值和带动的就业最多,且呈上升趋势;内外资企业间的循环和外资企业间的循环带动的就业规模次之,且随时间有所下降.总体上,双循环表现出"内外资互促、内循环拉动、外循环赋能"的就业效应.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中间供给和最终需求的就业带动效应为正,抵消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值率对就业的负向影响,保证了就业平稳增长;各因素的贡献存在行业与时期异质性.文章认为,坚持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通过企业间分工合作推动供需良性互动,是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机制保障.

    双循环内外资企业就业投入产出分析结构分解分析

    城市人才政策对新企业进入的影响——基于外来人力资本的视角

    魏下海李胡建苏亚琴
    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政策对于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进入、激活城市经济至关重要.文章通过搜集各地政府人才政策文件,结合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工商注册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人才政策对新企业进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人才政策显著促进了新企业进入,其机制在于,人才政策会促进高技能劳动力流入并提升流动人口多样性,从而吸引新企业进入.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营商环境良好的城市或中小规模城市,以及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人才政策效果更佳.文章从新的视角揭示了城市市场活力背后的"人才密码",为更好地发挥人才政策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繁荣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人才政策新企业进入高技能劳动力流入流动人口多样性

    互联网使用对教育—工作匹配的影响——基于CFPS2016~2020的研究发现

    谢尚韦东明唐琦
    3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数字经济发展促进高质量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使用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推行手段,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着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的作用,对个体经济行为具有深刻影响.文章使用2016~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个人教育—工作匹配状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分析了互联网使用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显著降低了教育失配的风险.相较于移动互联网使用,电脑互联网使用更有助于减少教育失配发生;(2)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提升个人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促进其职位向上流动,进而矫正教育失配;(3)拓展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男性和高学历被访者教育失配的矫正效应更为明显.文章研究结论对加快网络强国建设、打造高质量数智化人才队伍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经验参考.

    互联网使用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失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数字经济下互联网使用能否缓解过度教育的收入惩罚?

    李玉茹张杉杉
    5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互联网使用视角探究缓解过度教育的收入惩罚问题,是数字经济时代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新思路.文章使用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的过度教育风险及其收入惩罚的缓解效应,并分析了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有助于降低过度教育的发生风险(即"数量效应"),对过度教育者而言,互联网使用有助于增加其收入(即"收入效应"),由此缓解劳动者的过度教育风险及其收入惩罚.细分研究显示,使用互联网进行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均有助于降低过度教育风险,并缓解过度教育者的收入惩罚.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降低了非垄断行业劳动者的过度教育风险,对女性和农村户口过度教育劳动者的收入惩罚缓解效应更大.据此,文章建议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契机,通过互联网赋能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促进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互联网使用过度教育收入惩罚缓解作用

    基于失能存活时间差异的长期护理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

    何文炯侯雨薇
    6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已试点多年并将在全国普遍实施,其收入再分配效应值得关注.文章基于CLHLS数据,估计了不同收入群体的预期失能存活时间,通过构建长护险终身缴费和待遇总额的精算分析模型,测算公平保费并计算不同群体的内部收益率,以探究在不同做法下长护险制度可能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发现:(1)低收入群体在获取医疗和照护资源等方面处于劣势,可能导致其发生失能后的死亡风险更高,预期失能存活时间较短;(2)若全体参保者按公平保费定额筹资,且待遇水平相同,长护险可能产生逆向再分配,即预期失能存活期较短的低收入群体帮助预期失能存活期较长的高收入群体;(3)若按公平保费定额筹资,在设有最高支付限额的条件下,即使提高低收入参保者的报销比率,对促进正向收入再分配的效果也不明显;(4)若按工资或收入的固定比率筹资,则有利于实现正向的收入再分配.在设计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时,需要注重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统一且适度的待遇水平下,科学测算公平费率并实行按固定比率筹资的方式,促使长护险发挥正向收入再分配功能.

    长期护理保险失能存活时间终身收入再分配内部收益率

    中国老年人口失能失智轨迹联合研究——兼论长期护理保险评估政策的优化

    胡宏伟张开然胡鑫怡刘雨佳...
    8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人失能与失智的发展趋势及其相互关系,是失能治理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设计需关注的关键议题.文章基于2002~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构建了考虑样本损耗的组基轨迹拓展模型,分析了中国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感知能力的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退化轨迹分为晚发平稳型、晚发上升型和早发上升型3类,认知感知能力的退化轨迹分晚发平稳型和早发上升型2类;(2)成年期的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老年人进入更快的失能发展轨迹,受教育水平和医疗保险则会降低老年期进入快速失能轨迹的风险,其他非时变特征对失能和失智发展轨迹的影响存在差异;(3)从失能程度的影响因素看,患重病经历会加重失能程度,社交参与则有助于减缓失能失智程度的加深,独居会加重老人的失能程度,居住在城镇的老人失能程度平均更低;(4)老年期失能与失智过程既有一定的伴生性,又不是完全同步.在分析样本中,中度或重度失智老人当中大约27.9%的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完好,按照现行长期护理保险标准无法获得相应待遇.优化长期护理保险政策,需要在制度设计中充分考虑失能和失智的叠加与分离现象.

    失能过程理论组基轨迹模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感知能力联合检验

    家庭和社区环境对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分析视角

    孙鹃娟孙可心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分析视角,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运用分层线性模型分析家庭和社区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考察社区环境的调节作用,并探讨不同年龄组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和社区环境均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影响,且社区环境对家庭环境的健康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在不同年龄的老人中,社区环境各因素的影响不同.在中龄老年人中,社区为老设施对于家庭居住条件较差的老人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更强;在高龄老年人中,社区养老服务对家庭居住条件较差的老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应注重改善老年人生活的家庭及社区环境,以社区为老设施和养老服务扩面、提质、增效为契机,打好家庭和社区环境"组合拳";通过二者高效配合,尽可能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老年人家庭环境社区环境老年友好型社会

    中国女性未育比例的变化——基于队列的分析

    王甜谭惟伊韩璐姜全保...
    11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现象增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基于队列的视角计算了各出生队列的年龄别未育比例及其城乡和教育差异,分析了队列生育的推迟与补偿效应,并对各队列未育比例的差异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较晚出生队列的女性在29岁时的未育比例明显上升,且高学历、城市女性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反映了较晚出生队列的女性推迟初育的现实;虽然在育龄期后期存在生育的补偿效应,但在较晚出生队列中相应的补偿程度降低.初婚年龄越晚,女性终身无子女的可能性越大;在较晚出生的队列中,未婚比例上升对年龄别未育比例升高的贡献不断增大.通过逐步替换法对队列未育比例变动进行分年龄的分解,结果显示,在生育年龄早期,晚出生队列年龄别未育条件概率的升高导致了队列未育比例的增加;在生育年龄中后期,女性年龄别未育条件概率有所降低,存在一定程度的补偿生育,但补偿能力有限.预期未来年轻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将进一步上升.

    未育比例生育推迟队列分解

    《中国人口科学》投稿须知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