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

刘燕华

月刊

1002-2104

cpre@sdnu.edu.cn

0531-86182969;86182968

250014

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ournal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贴近决策层,贴近学术前沿,贴近社会现实,形成了“首发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前沿性”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众环境关注与企业绿色转型:政府环境规制与企业内部能力的双重审视

    马平平张明王龙可
    11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企业转型的驱动力正在从外部压力向内部动力转变。随着数字化平台的发展,公众环境关注作为政府环境规制的有益补充,逐渐成为企业提升内部能力建设、实现绿色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因此,该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动态协同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重点从企业内外联动视角考察公众环境关注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效应及与政府环境规制的协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公众环境关注对企业绿色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公众环境关注度每增加1%,企业绿色转型水平将提升0。029%。②公众环境关注与政府行政处罚及研发补助均能形成有效合力,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不同之处在于,公众环境关注与政府行政处罚对企业绿色转型具有更强的协同"促增"效应,即两者协同水平提升1%,企业绿色转型水平随之提高3。276%。③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公众环境关注通过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化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及环境治理投资3种内部能力建设渠道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此外,公众环境关注与政府行政处罚的协同效应主要内化为企业环境治理能力促进绿色化发展;而协同政府研发补助能够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据此提出,社会公众应高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形成社会舆论效应,约束企业环境行为,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地方政府应畅通官方互动渠道,优化组合环境规制工具,提高与公众环境参与方式的协同度及环境适配度,助力企业选取匹配自身禀赋的绿色转型模式,从被动治理迈向主动转型。

    公众环境关注政府行政处罚政府研发补助协同效应企业绿色转型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理

    郝向举何爱平薛琳
    12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与金融功能理论,从供给与需求双重视角考察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供给策略的影响,探索了供给策略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绿色创新和碳排放的微观机理。利用2012-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三重差分模型验证试验区对重污染企业与非重污染企业的差异化影响;引入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与分解模型识别两类企业相对融资约束变化以及试验区与非试验区企业间资本错配的相对变化,从供给视角考察试验区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构建链式多重中介模型从供给与需求双重视角验证试验区对企业绿色转型的链式多重中介作用机制;从信息成本和省域视角考察政策效应异质性。结果表明:①试验区促进了非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但未激励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②试验区金融机构提高了重污染企业与非重污染企业的相对融资约束,降低了企业间资本错配,并通过激励非重污染企业创新投入、抑制重污染企业创新投入来影响两类企业绿色转型。③环境规制和金融科技等企业外部环境,银行关联、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企业规模、产权性质等企业内部条件,均对试验区企业绿色转型有所裨益。试验区金融机构信息成本越低,企业越容易实现绿色转型;试验区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省域异质性。基于研究结论认为:政府应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政策,协同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完善绿色金融供给策略,以企业绿色转型为关键目标配置金融资源;完善产业金融政策环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双管齐下降低金融机构信息成本;优先保障企业创新投入,分类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引进。

    绿色金融绿色转型供给策略信息成本三重差分再中心化影响函数链式多重中介模型

    混合所有制改革能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阳镇李井林陈劲
    13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既定的资源约束下,不同类型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战略意愿与动力明显不同,因此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视角深入剖析如何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意愿与动力成为重要研究议题。该研究以2013-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样本,考察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混合所有制改革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考虑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②内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水平、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促进企业环保投入的三重机制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即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公司治理效应、利益相关方价值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③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低市场化程度地区、竞争强度更大行业和环保敏感度更高行业中,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④进一步分析表明,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且经济后果检验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最终提高企业财务绩效。该研究为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绿色价值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分类推进不同类型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股权主体多样性内部控制企业社会责任环保投入

    可持续生态学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思路

    张盛李宏伟吕永龙张二进...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产物,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中国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中注重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的问题,导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理念认知、保护修复、产业发展、部门协同、价值共享等方面出现了不可持续的趋势。可持续生态学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不仅关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而且致力于探索两者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该研究基于可持续生态学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三维评价体系,采用文本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综合考虑质量、动力和公平三个关键要素,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的理论分析框架。该理论分析框架着重关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过程,特别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在前端,与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紧密对接,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同步;在中端,尊重地域差异性,将地方实践与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相结合;在末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均等共享,与社会持续公平系统相衔接,确保代际公平。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的推进思路,即深挖动力要素以支撑健康发展、注重质量元素以调动多方协调、考虑公平元素以确保代际均衡,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可持续生态学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网络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基于指数随机图模型

    王方陈海滨邵砾群霍学喜...
    16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出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要方向。该研究利用文本分析方法厘清了2020-2022年黄河流域42个地级市/州间的生态协同治理关系,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和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s)识别了协同治理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网络呈现"少部分地级市独立治理、多数地级市/州域内紧密协同"的总体格局,并且上中下游协同结构差异明显;模块划分具有组织和地理邻近效应以及跨省溢出效应特征,同时各组团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异质性。②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网络的形成显著受到传递效应、择优依附效应的影响;城市绿地面积更大的地级市/州对其他治理主体具有较强的协同吸引力;经济地理集中度和科技投入规模相似的地级市/州政府间也具有协同的倾向;地理邻近性、组织邻近性等属性特征是协同网络形成的重要外生驱动力。基于上述结论,该研究提出未来应细化治理政策来消除地级市/州跨省域协同障碍,增强协同治理网络传递性,发挥核心地级市/州的领导力;完善激励和补偿机制,缩小地级市/州发展差距;搭建跨省域地级市/州协同平台,减少行政分割对协同行为的约束,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网络优化和改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治理治理网络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s)

    黄河流域水、能源、食物政策整合程度、模式与结构

    王英杰王华春
    173-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着力构建水-能源-食物纽带关系,政策整合则是其中重要的治理工具。该研究以2010-2023年沿黄9省份,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几"字弯都市圈和兰西城市群的水资源、能源和食物政策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对黄河流域水、能源、食物政策整合程度、模式及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样本期内,黄河流域水、能源、食物政策目标整合总体水平不高,水资源政策是当前整合程度最高的政策类型,关中平原城市群政策整合范围广,"几"字弯都市圈政策整合程度深,是当前整合度较高的地区。②从流域视角看黄河水、能源、食物政策目标整合模式,全流域存在核心、待扩散和创新整合3种关系,需要采用不同手段促进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政策整合。③当前黄河流域多关注水资源和食物政策整合,且能力建设工具是政策整合中使用最多、效果最好的政策工具。然而,黄河流域水资源政策、能源政策和食物政策整合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包括能源政策分别与食物、水资源政策整合不足,整合过程中欠缺使用学习型政策工具,且全流域政策整合进度失调等。这意味着,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须将水-能源-食物纽带关系提升至战略地位,并通过推动组织变革,扩大部门协作,提高水、能源、食物3个子系统政策整合的程度,特别是水资源与能源、能源与食物政策整合。此外,在政策整合过程中,还要丰富政策工具的使用类型,尤其是激励型工具和学习型工具。最后,着眼全流域协同推进政策整合,需拓展省市之间、城市之间的交流平台,优先在全流域推广待扩散型与创新型政策整合关系。

    水-能源-食物政策整合黄河流域政策目标政策工具

    长江经济带"水-能-碳"系统适应性评价及空间关联特征

    袁亮程娟何伟军徐沙沙...
    187-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研究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水-能-碳)系统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和适应性水平,对促进"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界定"水-能-碳"系统适应性内涵,建立"水-能-碳"系统交互适应性框架,从敏感性、稳定性、兼容性和可持续性4个子系统构建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协同进化模型评价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水-能-碳"系统适应性水平,探究长江经济带"水-能-碳"系统适应性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从系统适应性影响权重来看,子系统权重排序为:可持续性>稳定性>兼容性>敏感性。②从指标适应性来看,各指标绝对适应性大于相对适应性。从子系统适应性来看,敏感性水平呈稳定发展趋势,兼容性和稳定性水平呈上升趋势,可持续性水平呈下降趋势;从省际适应性来看,各省系统适应性差距较大且呈"下游>中游>上游"的不均衡态势;从整体适应性来看,长江经济带系统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且呈"U"型发展趋势。③从子系统适应性协调水平来看,敏感性协调程度保持稳定,兼容性和可持续性协调程度不断上升,稳定性协调程度有所减小。④从空间关联特征来看,长江经济带系统适应性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聚集由弱变强再变弱,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并且系统适应性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省域差异显著且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该研究据此从敏感性、兼容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提出提高长江经济带"水-能-碳"系统适应性的政策建议。

    "水-能-碳"系统适应性评价空间特征系统协调

    后续扶持政策赋能易地搬迁户脱贫质量:多维评估与提升策略

    李聪李明来李佩霖齐玥...
    200-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脱贫质量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代表性政策,后续扶持政策是防止搬迁户返贫的重要政策工具。因此,评估后续扶持政策的执行效果并探索其优化策略,有助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阶段"精准施策"。基于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户的1 253份调研数据,该研究首先从收入、生活、健康、教育和心理5个维度对搬迁户的脱贫质量进行了测度,随后评估了后续扶持政策对脱贫质量的提升效果,最后采用决策树算法探讨了后续扶持政策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易地扶贫搬迁户之间的脱贫质量有差异,劳动力数量多和健康成员比例高的搬迁户脱贫质量较高。②不同后续扶持政策对脱贫质量的提升效果存在异质性。公益岗位和社区治理政策可以提升搬迁户的整体脱贫质量,产业帮扶政策可以提升搬迁户的收入质量,公益岗位、教育资助和社区治理政策可以提升搬迁户的心理质量。③部分后续扶持政策的执行中存在瞄准偏误现象,可基于搬迁户劳动力禀赋精准施策进而提升脱贫质量。因此,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期应当加强脱贫质量监测,着力提升后续扶持政策执行的精准性,防范化解返贫风险,促进搬迁群众在迁入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研究构建了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质量的多维评估框架,也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脱贫质量政策优化